簡介
中文名稱: 迪夫里伊大清真寺和醫院
批准時間: 1985
批准標準
198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9屆會議報告。
介紹
374-003
埃米爾·艾哈邁德·沙哈於1228-1229年建立了一個裡面包括一個單獨祈禱室的清真寺,有兩個圓蓋封頂,還與一個醫院相鄰。它極其精緻的拱頂結構,三座門上創造性的具有想像力的裝飾性雕刻與樸實無華的內部牆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都使它成為伊斯蘭建築中具有獨一無二特色的傑作。
修建背景
迪夫里伊是位於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錫瓦斯省的一個城鎮,遺址位於錫瓦斯省東南177公里處,海拔高度1250米。它東鄰埃爾津詹省,北面和西面分別與錫瓦斯省的伊姆蘭勒和坎加爾相鄰,南部與馬拉蒂亞省的海克姆漢相鄰。迪夫里伊在塞耶克時期地位顯赫,尤其是在門居奇克統治期間(1071-1252)曾經是大公國的首都。建築群坐落於城市土墩遺址的西南坡,包括大清真寺、南部毗鄰的醫院、醫院西北側的墓葬。有些學者認為,位於建築群西南將近40米遠的“貝基爾·恰武什浴室 ”和位於醫院南部2米遠的噴泉都是建築群的一部分,它們和上述其他的三個建築共同構成五位一體的建築群。清真寺和醫院吸引了無數當地和外國的遊客和學者的濃厚興趣和極大的關注。
歷史沿革
最早的定居歷史可以追溯到希泰族定居時期。公元前550年波斯人統治了這個地區。經歷了短暫的馬其頓人占領後,公元前334年這一地區又劃入了卡帕多基亞地區的疆域,在迪夫里伊和卡帕多基亞地區併入羅馬帝國後,他們各自劃入了本都王國和馬其頓兩個王國的統轄區域。在拜占庭統治時期這個地區被稱為“特普赫里克”。迪夫里伊的主要建築物大多完成於11世紀末到13世紀中葉,1243年克塞山戰役後,迪夫里伊被洗劫一空,但仍然繼續依附於當地的小朝廷。在1397-1398年間迪夫里伊一度被巴耶奇德一世蘇丹併入奧斯曼王國的領土,後來又被馬穆魯克人占領。最後,在塞里姆一世蘇丹統治時期,迪夫里伊於1516年併入奧斯曼帝國。在奧斯曼帝國里,迪夫里伊在1850年成為省級行政區以前,一直是一個市級行政區。1922年,在錫瓦斯省重建時迪夫里伊成為其下屬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1937年錫瓦斯-埃爾祖魯姆省級鐵路線經過迪夫里伊,當捷運礦的開採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迪夫里伊除了有大清真寺以外,還有下列建築:居住區北面的城堡清真寺、西南面的埃米爾· 卡邁雷丁的陵墓、西北面的西特·馬利克陵墓、南面的努雷丁·薩利赫的陵墓、建築南面的納斯雷丁·穆罕默德陵墓以及位於卡邁雷丁的陵墓西南側無名者的陵墓。
建築群上的銘文揭示了兩個主要建築的建築年代、修建者和藝術家們的姓名。清真寺是在阿拉丁·基庫巴德一世蘇丹統治時期由門居奇克王子艾哈邁德下令修建的;而醫院則是由法赫雷丁的女兒下令修建的。兩個建築都是由建築師埃米爾·艾哈邁德·沙哈於1228-1229年修建的。大清真寺和醫院以及它們的碑銘是塞耶克建築物中非常重要的代表,通常這些建築物只有一到兩處顯示藝術家姓名的銘文。這些銘文也為揭示有關在塞耶克時期藝術家集體工作的重要難題帶來了一線曙光,因為這些信息只能從銘文中獲得,很少能從文學記載中找到。
16世紀以來建築群的建築經歷了數次重修。大多數修補工作集中在西牆、東面的入口和內部。儘管如此,基本的框架和裝飾看上去並沒有作過重大的修改。清真寺西北角的尖塔已經不是原來的了,根據其上的銘文記載稱,尖塔是1565年由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命令修建的。
特色建築
擁有3個(或者可能是5個)建築物的迪夫里伊大清真寺建築群是獨特特色的建築,它包含著兩種不為人們熟悉的相互依附的建築要素的多種影響。這兩種建築要素是有棱紋的祭壇圓頂屋、各種各樣的拱頂和蘇丹的單獨祈禱室。祭壇的不同尋常的布局和裝飾、清真寺內部的繪畫作品、建築結構和各種非常民族氣息濃厚的裝飾物以及記載當時藝術家姓名的銘文都為遺址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塗抹了神秘的色彩。迪夫里伊的大清真寺和醫院是諸多歷史新建築的傑出代表。優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和富於生命力的和表現力的藝術作品,反映了古代的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它們是我們了解當時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它們是現代藝術創作的源泉,它們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