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收入這本論集中的這些篇什,系我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進入中國古代文論研究領域以來,所撰寫之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的一部分。光陰荏苒,歲月如斯。如果從我於1986年在《思想戰線》1986年第3期發表自己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談“易象”》算起的話,到如今,已經是二十五年的時光了。在此期間,捫心而論,應該說自己還是潛心向學,始終艱辛地跋涉在學術研究的崎嶇山道上的。尤其是從1999年到2010年在文學所任職的十一年期間,庶務煩雜,甚至時不時會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干擾和困難,但是由於始終將學術研究視為安身立命之所,而不敢有所懈怠,所以依舊研讀不輟。每到公務之餘,或者周末和節日放假時,更是足不出戶,儘可能地杜絕外出交遊,“宅”在家讀書、思考、寫作,充分體味一種於獨處孤寂中獲享之樂趣和滿足。
然而,由於才情平平,學養也不夠深厚,故而所獲極其有限。所以,我把收入本文集裡的這些論文,僅僅看作是二十多年來自己在學術研究的崎嶇山道上跋涉之時,所留下的一串串深淺不一的腳印;看作是記錄了自己在陋室青燈下展卷研讀,與古今哲人智者對話時產生的種種成熟不成熟、在理不在理的思緒和想法,從而不敢有所自負,甚至連所謂“敝帚自珍”的念頭也不敢存有。
這些論文,儘管其論域或大或小,但都是圍繞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中的一些諸如概念範疇、古代文論典籍或文論家、古代文體批評現象、文論史現象,以及關於古代文論研究的學術理念、學術方法論,或者古代文論研究學術史等個案問題而發表議論,選題比較廣泛,均與自己平時的閱讀、思考興趣有關。這些論文,除少數幾篇而外,均在相關的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過,而沒有作為論文發表的幾篇,亦作為自己曾經參與過的一個集體課題的一本書里的若干章節出版過,我藉此次編輯這本論集的機會,恢復了其論文的本來面目而收進來了。在編輯的過程中,除做了一些必要的引文核對和文字訂正方面的事情而外,沒有做別的方面的改動,儘管自己當年在個別論文中表達的觀點,現在已經有了新的思考和變化,個別論文的論證也明顯有疏漏之處,但是出於尊重歷史的態度,不做修改或補充,任其保持原來的面貌。
從事人文研究,應該不斷地在學術理念和學術方法兩個層面總結和反思自己。本論集上編中的幾篇論文,實際上就是我在反思自己的過程中寫就的。除此而外,我還發表過《對當前古代文論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1 、《新世紀文學史理論研究的格局、問題意識及方法範式》2 兩篇論文。將它們合而觀之,大體上可以看出我在從事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中所堅持的理念與方法,這裡就不再贅言了。在以往之反思的基礎上,近來我集中思考了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下的思想文化語境中,應該建立一種國學視野下的文化通觀意識和“大文論”觀念,以為我們研究古代文論的學術理念和方法論。
這是因為,以往我們對於傳統文學思想的研究,往往習慣於以作家和作品分門別類地設篇定章,這種方法雖然具有較為廣泛的普適性,但常常容易忽略思想體系發展之內在邏輯和歷史的連續性。因此,我們在研究中應該重視內在的文學觀念史和外在的思想文化史並重的研究方法,前者的理論假設在於文學思想具有內在的整體性,其觀念範疇具有自足的邏輯關聯,因而側重於文論系統內部觀念之間的內在結構;後者則將文論史放在歷史時代的變局之中,考察各個時代文學思想的不同衍生形態以及與詮釋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氛圍和關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一種務實求真的態度,重建國學視野下的文化通觀意識,充分尊重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學術大傳統,在還原的基礎上闡釋和建構中國傳統的“大文論”話語體系。我還認為,在具體的個案研究中,史述性質的歷時性梳理與文論範疇間的關聯性研究,實際上是不可分的,也是不能分的,而在研究範式上,則應該採取宏大敘事與微觀範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注重知識學角度的梳理,包括思想譜系、知識譜系以及階段特徵的論述,以便深入探討傳統思想文化對於傳統文論生成、發展的整體性影響,從而對文學思想發展歷程中的轉型、變遷等重大過程進行有效的解釋;另一方面,則應該以問題為線索,從觀念史進程的層面對單個文論範疇進行系統的梳理和闡釋,尤其是對文論元範疇和原初批評意識進行梳理和闡釋,旨在通過源流分析和衍生範疇、概念的研究,達到以更微觀的單位詮釋思想文化本源之可能性。於此,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採用的“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和“擘肌分理,唯務折衷”的態度和方法,確實應該奉為楷模。而只有這樣,我們方才可以對中國傳統的以天——地——人、道——聖——經為軸心,層層展開、層層交織在一起,與傳統的倫理、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同生共長(有時甚至附著於倫理、政治、哲學、歷史、宗教上面),因而具有超乎尋常的開放性和生命力的“大文論”體系達到較為深切的認識。我以“返本與開新”為題,來為本書命名,亦是為了更加突出這一意旨。所謂“返本開新”,原本是現代新儒家在討論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時的一種主張,其強調在中國文化建設中,既要堅持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而又不自我阻絕與西方文化,在融會貫通中開闢中國文化之新境。應該說,這種關於中國文化發展路徑的理念,符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因而在人文知識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如同。於是,近年來,以“返本開新”為題目的論著,尤其是單篇論文頗為不少,我也於2008年在《西北大學學報》上以此為題目發表過一篇反思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中的闡釋方法的論文。所以,在為本論集命名時,再次選擇之。
多年來,當一種論著發表出來之後,我都要重新讀一遍,每次都會從中發現一些自己在撰寫和修改時沒有發現的問題和疏漏,即使本論集出版之後再重讀之,恐怕情況也會如此。我想,我們需要讀者,需要批評,其意義也正在這裡。因而,在此特別寄希望於同行專家以及其他讀者朋友們的批評指正。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促成該書出版的河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雲鵬先生和責任編輯李景奇編席,以及曾經為我發表過收入本論集中的一些論文的學術刊物的責任編輯們。
是為序。
圖書目錄
上編
論中國傳統文論經典詮釋中的視界融合問題
返本與開新:本體性闡釋與中國古代文論當代性意義生成問題
中國古代文論的“當代性”意義生成問題
對話與中國古代文論當代性意義之生成
斷裂與融合:兼談古代文論研究中的過度闡釋問題
學科範圍、體系建構與書寫體例:古代文論研究中諸問題的思考
論中國古代文論範疇特點和體系結構及其現代轉換
傳統文論範疇體系之現代闡釋及其方法論問題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的“進步觀”
中國古代文論範疇研究方法論管見
錢鍾書的文化通變觀與學術方法論
主導多元 綜融創新——敏澤的學術成就和治學特點
如何闡釋和表述傳統文論範疇
下編
談“易 象”
象·實 象·假 象——“易象”與中國古代文學形象理論的關係問題
《淮南子》的藝術創作論和審美鑑賞論
《淮南子》對於情感與審美之關係的認識
《淮南子》的美論
《淮南子》述略
論漢魏六朝的賦體源流批評
《中論》敘錄
重“氣”時尚所引發的審美新風氣
魏晉名理學與六朝審美主體精神
竹林名士的生存方式與精神追求
玄學清談與審美風尚之新變
山水審美文化的人文意蘊和美學特點
隱逸情懷的美學特質
蘇軾詩學思想之義理及其特點
蘇軾的文章理論體系及其美學特質
跋
這本論集的編定,以及正式進入出版程式之後的校對,前後經歷的時間,大約將近有三年之久吧。在當今事事講究速度的情況下,這似乎確實有些太慢了。然而,究其原因,完全是因於我本人的“不著急”心態所致,而與出版社以及責編完全無關。事實上,恰恰是在河南大學出版社張雲鵬總編的一再催促下,我才最終編定了此集;也正是在本書責編李景奇女士的多次聯繫,以及反覆磋商下,我才完成了先後數次的本書引文核對和文字校對事宜。因此,對河南大學出版社張雲鵬和李景奇兩位編席,確實是心存感激之情!尤其是李景奇編席,因於她在編輯校對過程中的細緻和耐心,使本書避免了若干錯舛和意想不到的疏忽。因而,對她的職業精神之敬佩,以及對她為該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勞之感謝之情,盡在不言之中。
在本論集的編輯過程中,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肖鋒博士和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中心張炳尉博士,或幫助電腦錄入,或幫助編排電子文檔結構文本,或協助查對一些引文,助力良多,這裡亦謹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