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宋行標 編
出 版 社: 西泠印社
ISBN: 9787807351504
出版時間: 2006-12-01
版 次: 1
頁 數: 233
裝 幀: 平裝
開 本:
所屬分類: 圖書>藝術>繪畫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博大而恢弘,歷史的車輪碾動上下5000年,鳴響錚錚鐵骨,在斑駁而璀璨的近現代繪畫史中,鏤刻轅桿的轍印。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中國2000餘年的封建社會體制走向了末路,泱泱華夏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罔度,中國也由此步入了近代。在動盪中搖擺的中國,飽受著列強的凌辱,煎熬於水火的交融,雅道凌遲,民生凋敝。近代繪畫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背景下,曾出現低迷、迂迴乃至停滯,大部分的著名畫家在辛亥革命之前業已故去。然而,以任伯年、吳呂碩為代表的海派畫家和後起者以及嶺南派的二高一陳的出現,使得本已蕭條的中國畫壇重新擁有了生氣。由丁當時身居北平的畫家大多恪守四王的衣缽,沒有大的突破,因此,接受了新思想和革命洗禮的藝術家,開始仿照兩方的模式開辦新學校,倡導美術革命,對中國古代繪畫重新加以評定,貫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關於創新與保守的爭論就此開始。
明末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起立於中國畫壇,皆因同姓王,簡稱四王。他們均擅長山水畫,在師承、崇尚、畫風等方面十分接近,影響廣泛,又受到皇帝的賞識,遂成為左右畫壇風氣的山水畫派,被看作正統派。四王致力摹古,崇拜元四家,注重筆墨,追求平淡清閒的情調,以能靈活地運用古人的筆墨技法為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他們在總結、運用前人筆墨方面達到一定的深度,尤其是在發展了乾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方面,豐富了文人山水畫的表現力。但由於一味崇古,忽視體察自然,缺乏真切的生活感受,也大大地桎梏了藝術的創造性,給以後的繪畫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隨著《南京條約》的簽署,中國封建社會體制的瓦解,自由與民主的觀念不僅留存於政治當中,更將矛頭指向了作為藝術形態的繪畫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