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近代重慶城市史》是建國以來第一批研究中國近代城市史的學術專著,篇幅巨大,除緒論外,共有14章,著重對於五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1.重慶城市的地域結構,包括城市腹地、城市結構、城市社區結構。
2.城市經濟,包括城市工業、商業、金融、交通的發展、以及產業結構、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城市與外部的經濟聯繫等。
3.城市社會,包括城市人口、階級和階層、社會組織、社會流動、市民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社會心理、宗教派別等。
4.城市政治,包括城市政權、行政管理、政治組織和政治活動等。
5.城市文化,包括教育、科技、新聞、文學藝術、大眾文化、價值觀念等。
特色
本書以近代化和城市化為主線,探討了重慶城市從一個封建城市變為半殖民城市的同時,又逐漸從一個中世紀城市走向近代城市的進程。
本書是一本研究中國著名內陸城市——重慶成長歷史的著作。作者運用了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行政學、政治學、大眾傳播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古代重慶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近代重慶城市商業中心、工業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的形成和發展、城市人口與城市社會組織、城市基礎設施與市政建設、城市行政管理、城市教育科技、文學藝術、新聞事業的興起和發展、重慶的愛國民主思潮和運動等不同方面對我國內陸大城市重慶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對紛繁複雜的城市問題進行了具體的、深入的、分門別類的論述,對重慶城市近代化的進程、近代重慶城市興起的條件、動力、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作入精深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拓寬了中國地方史和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領域,為我國當代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以及城市化道路提供了借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課題
該課題的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受到國內外史學史學界的高度重視和評價。我國著名學者戴逸、張豈之、王慶成、汪敬虞、李侃、林增平、胡繩武、湯志鈞、張磊、吳雁南評閱後,一致認為,該書是“一部開拓創新的力作”、“篇幅浩瀚、內容豐富、材料翔實,敘述暢達而立意新穎,為城市史研究開闢了蹊徑,這是一部很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功力深厚的著作,為我國的近代城市史研究奠定了很紮實的基礎。”“對重慶城市的社會結構和功能進行了有分析有綜合的科學研究,是一部很有水平的學術專著”,“全書結構和選材均臻上乘”“本書史料豐富、內容翔實,是一部開拓性的巨著,填補了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大空白,這是對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大貢獻。”“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全面系統剖析中國近代城市的優秀著作之一。此書內容的豐富性。史料的具體性和結構的嚴密性為明顯優點,不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社會主義城市的改革和現代化,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一部有創新,有豐富內容的城市史,無疑,它將為學術界開拓城市史研究的廣闊前景。”“無愧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中的重點成果”“以隗瀛濤教授為首課題組所完成的這一著作,出色地完成了規劃任務,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貢獻”。美國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會刊《中國交流新聞》還專文介紹該課題的研究情況。《中國日報》(CHINADAILY)發表專文《研究重慶城市史的專著》,向國外作了詳盡的報導和評價。《歷史研究》發表長篇論文《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對該書的主要觀點作了重點評價,《城市史研究》、 <中國圖書評論>等刊物也分別載文作了評介。1992年,該書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影響
《近代重慶城市史》的問世,體現了國內外史學發展的新趨勢,是史學界為尋求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探索如何發揮史學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時代功能的結果。為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特別是為重慶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歷史借鑑和決策參考,受到了重慶市黨政部門及城市管理部門的重視和歡迎。為重慶成為直轄市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歷史學拓寬了研究領域,歷史研究如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作了有益的探索。通過這項研究,也培養了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參加這項研究的中青年學者都因成就突出而晉升為教授、副教授,成為所在學校和科研部門的學術骨幹或學術帶頭人。
本書不僅對於重慶城市近代化的過程、重慶城市興起的原因、重慶城市的特點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而且還對於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進行了理論的探討,對於研究近代中國城市的目的意義、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城市的分類等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隗瀛濤先生及其他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歷史事實為基礎,提出了以研究城市的結構功能演變及其近代化為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的研究模式,在學術界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這一研究領域的“結構-功能學派”,“在研究城市近代化的理論上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