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棘途

內容介紹

《近世棘途(生態變遷中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作者夏明方)圍繞著明清以來中國的自然災害,從生態變遷與現代化進程的互動關係出發,就生態變遷與農村市場、自然災害與早期工業化、減災救荒與政治體制的嬗變等方面展開論述,力圖從一個新的角度探討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的性質、特點與規律,揭示其成敗頓挫的複雜原因,總結數百年來中國救災防災的經驗教訓,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減災救災模式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提供歷史的借鑑。

作者介紹

夏明方,男,安徽廬江人。1982年6月畢業於安徽省廬江師範學校,曾多年從事農村中國小教育工作,並在合肥教育學院進修。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2004年當選中國災害防禦協會首屆災害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2008年任常務副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災荒史、環境史以及社會經濟史。曾參與撰寫《近代中國災荒紀年續編)>、《中國近代十大災荒》,與人合編《20世紀中國災變圖史》(上下冊)、《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以及資料叢書《中國荒政書集成》、《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及《二編》,出版專著《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

作品目錄

上編 問題與方法
一、中國災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傾向
二、自然災害、環境危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的新視野
中編生態變遷與農村市場
三、被肢解的過密化理論
(一)“商品化不等於近代化”:對規範認識的挑戰
(二)“究天人之際”:從人口壓力理論到生態系統分析
(三)“通古今之變”:跨越傳統與現代的鴻溝
(四)源頭活水與過密化理論的罅隙
四、“斯密型動力”、過密化理論與生態變遷
(一)專業化、分工與“虛假的商品流通”
(二)從人口與資源的關係看斯密邏輯和“蔡雅諾夫邏輯”
(三)“便士資本家”的世外桃源和不穩定環境下的小農理性
(四)生態系統分析:舊中國農村商品化研究的新思路
五、老問題與新方法:與時俱進的明清江南經濟研究
(一)與時俱進:明清江南經濟史研究的三部曲
(二)貌合神離:美國加州學派與中國“發展論”的異同
(三)“生態轉向”與明清江南經濟史研究的新範式
(四)附錄
六、發展的幻象
(一)拉升或滑落?近代華北農戶收入的增減態勢
(二)小康或餬口?近代華北農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三)興盛或衰退?近代華北農村手工業的波動軌跡
(四)最佳化或劣化?近代華北農民生活方式的演變
七、近代華北農村市場發育性質新探
(一)從黃宗智過密化理論的一個重大缺陷談起
(二)產品市場:對小農家庭市場依賴性的南北考量
(三)要素市場:市場約束條件的比較分析
(四)大市場:過密化抑或資本主義化?
(五)結論
八、真假亞當·斯密
(一)“社會分工”抑或“技術分工”:多重變幻的斯密形象
(二)“自然道路”與“反自然道路”:一個真實的斯密
(三)從繼承到超越:馬克思與斯密“社會分工”理論的聯繫與區別
(四)“東亞奇蹟”與“歐洲道路”的糾結:杉原薰論題的意義及其局限
(五)從“沒有分工的市場”到“綠色烏托邦”:鄉土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下編 自然災害與救災事業
九、從清末災害群發期看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史條件
(一)大欞奇荒:“清末災害群發期”概覽
(二)天人交惡:清末自然災害成因辨析
(三)餘論
十、中國早期工業化階段原始積累過程的災害史分析
(一)災害與資本的原始積累
(二)災害與近代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三)災害與國內商品市場的波動
(四)餘論
十一、洋務思潮中的荒政近代化構想及其歷史地位
(一)“降災白天”與“弭災在人”:對傳統災荒觀的哲學改造
(二)是“食先於貨”,還是“貨先於食”:近代工商濟賑論
(三)從傳統農業到近代農業:“以農為本”的新詮釋
(四)從集權制到社會化:中國賑災體制的近代構想
(五)國計與民生:從近代救荒觀透視洋務思潮
十二、救荒活民:清末民初以前中國荒政書考論
(一)載體與數量:清末民初以前中國荒政書總目考訂
(二)內容與形式:中國荒政書的編纂體系及其流變
(三)文書與徵信:作為現實救荒活動有機構成的荒政書
(四)餘論
十三、在民主與專制之間
(一)從“朱友漁假設”到“阿瑪蒂亞·森定理”:一場有關救災、慈善與民主政治的百年爭論
(二)“父母之道”與民間賑濟:近世五百餘年中國救災體制的嬗變
(三)國家與民間的互動:民主化抑或社會化?
(四)歷史的鏡鑒: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減災救災體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