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藝與種業

農藝與種業

農藝與種業是農業碩士專業學位中的一個領域,是2016年10月16日經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同意,將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由原有的15個培養領域調整為8個領域,原15個培養領域中的“作物”095101、“園藝”095102、“草業”095106、“種業”095115四個領域合併為農藝與種業領域。 農業碩士專業學位農藝與種業領域是與該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繫的專業學位,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套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套用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 1、調整後的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領域代碼由教育部學生司在啟動2018年碩士招生工作時下達。 2、2017年招生及已入學的農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仍按調整前15個領域進行,直至畢業;從2018年開始統一按照調整後的8個領域開始招生和培養工作。 3、調整後的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簡介及指導性培養方案另行發布。 農藝與種業領域主要涉及農作物和園藝作物生產及管理、草業經營及管理,以及相應作物的種子和種苗生產、經營和管理。具體涵蓋範圍包括作物、園藝、草業、種業四個方向。

通知檔案

全國農業碩士教指委關於農業碩士專業學位領域設定調整的通知(農業教指委 [2016] 3號)

各培養單位:

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報告要求,農業碩士定名後,由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組織最佳化“農業碩士”領域設定研究論證工作。經過深入研究,並廣泛聽取培養單位、用人單位、行業部門意見,教指委組織專家論證提出了領域設定調整意見。經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同意,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由現有的15個培養領域調整為8個領域,調整後領域與原領域的對應情況詳見附表。

為做好農業碩士專業學位領域設定調整過程中招生及培養工作的銜接,現就相關事宜說明如下:

1、調整後的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領域代碼將由教育部學生司在啟動2018年碩士招生工作時下達。

2、2017年招生及已入學的農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仍按調整前15個領域進行,直至畢業;從2018年開始統一按照調整後的8個領域開始招生和培養工作。

3、調整後的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簡介及指導性培養方案另行發布。

特此通知,請各培養單位遵照執行。

附:農業碩士領域設定調整對應表

序號 調整後領域名稱 對應原領域名稱 原領域代碼
1 農藝與種業 作物 095101
園藝 095102
草業 095106
種業 095115
2 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 農業資源利用 095103
植物保護 095104
3 畜牧 養殖 095105
4 漁業發展 漁業 095108
5 食品加工與安全 食品加工與安全 095113
6 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 農業機械化 095109
農業信息化 095112
設施農業 095114
7 農業管理 農村與區域發展(部分) 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 095110 095111
8 農村發展 農村與區域發展(部分) 095110

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

2016年10月14日

具體設定

農業碩士領域設定研究論證報告(農藝與種業領域論證材料)

I農藝與種業領域設定

一、 領域的中英文名稱

中文名稱:農藝與種業

英文名稱:Agronomy and Seed Industry

二、 “農藝與種業”領域的內涵

廣義的農藝學是研究大田作物、園藝作物和草業生產原理與技術的一門科學,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類作物的育種、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蟲草害防控、貯運加工、市場行銷等涵蓋全產業鏈的生產與經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技能。因此,農藝與種業專業領域主要涉及農作物和園藝作物生產及管理、草業經營及管理,以及相應作物的種子和種苗生產、經營和管理。具體涵蓋範圍包括作物、園藝、草業、種業四個方向。

作物方向主要研究大田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耕作、病蟲草害防治,生產管理及農作制度、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等。具體研究內容包括:農作物高產高效生產技術與生產組織管理,農業新技術的示範與推廣,區域種植制度的規劃設計與可持續發展,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模式,巨觀農業等。

園藝方向主要研究果樹、蔬菜、花卉、觀賞植物和茶葉等園藝作物的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技術、病蟲草害防治及采後處理、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等基本原理及生產技術。具體研究內容包括:涵蓋園藝作物全產業鏈的生產經營管理、種苗繁育、種植管理、采後處理與加工、技術研發與套用等。

草業方向主要研究草坪地被、牧草栽培育種與加工、人工草地建植與管理、草地改良等技術及原理,涉及飼草種植、草地管理、草坪綠化及草產品生產、加工、套用,技術推廣,種質資源等。具體研究內容包括:草原牧區草地資源與管理,農區草業,人工草地管理與利用,草坪與綠地,運動場草坪建植與管理,生態綠地建植與管理等。

種業方向主要研究大田農作物、園藝作物、草業的品種資源、品種選育、種子繁育、種子加工貯藏、種子質量檢測、種子行銷及優質種子、種苗的推廣套用。具體研究內容包括:種質資源及品種選育,種子繁育、生產及推廣套用,種子生產及加工貯藏,種子質量檢測及法律法規,種子經營及行銷等。

該領域專業學位培養內涵涵蓋植物生產全產業鏈的生產與經營管理,要求研究生掌握植物遺傳育種、栽培管理、農作制度、種子生產與經營、采後加工儲運,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技能;掌握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技術等在農業生產上的套用;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技術傳播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具備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的知識與能力。領域服務的主要對象為農業行政事業管理部門、農業教育、科研和技術推廣服務單位、農業非政府組織、農業新型經營體及相關生產企業等。

三、 “農藝與種業”專業領域設定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業專業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辦學條件、培養規模、人才質量等方面均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傳統農業、園藝和草業學科及種子產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內在動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依靠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迫切,;1、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需求植;糧食安全是關係到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農產品供給、食品安全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近年來,我國因快節奏生活、食品結構不當和環境等因;2、確保國土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植物生產依賴廣大國土資源,我國每年糧食播種面積1;我國地域遼闊,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迫切,現代農業的發展、結構最佳化和動力轉化對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1、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需求 植物生產是基礎生產,涉及糧食、食品、工業原料和生物質能,是全球性的基礎產業。我國自然資源的硬約束不斷增強,人均耕地、水資源量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糧食、水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呈剛性增長,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壓力將長期存在。這就決定了農產品保障有效供給,特別是保障糧食安全,是種植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糧食安全是關係到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也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國《農業與糧食科技發展規劃(2009~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達到5.5億噸以上,平均單產要達到5250公斤/公頃。據測算,2030年前後,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要在穩定解決溫飽基礎上,滿足城鄉居民食品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今後30年內糧食生產能力要提高1.5~2億噸。要在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億公頃的基礎上,糧食單產必須提高到每公頃6450公斤左右的水平。這就要求必須加強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我國農作物的單產水平,從而實現我國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目標。

農產品供給、食品安全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例增加,消費結構升級和農產品的工業和能源用途拓展,全社會對農產品數量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將不斷提升。我國是全球最大園藝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園藝產業種植面積達5億畝,年產量超8.6億噸,產值逾2萬億元,年國際貿易順差約150億美元,從業人員近3億人,是種植業領域最具國際競爭力優勢的產業。“果蔬半年糧,無蔬不康”已成廣泛共識,園藝產業直接關係到我國糧食安全,與國民膳食營養和健康息息相關。

近年來,我國因快節奏生活、食品結構不當和環境等因素引起的亞健康、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衰、癌症等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改善飲食結構、增加水果和蔬菜等園藝產品的攝入量是確保人們營養與健康的物質基礎。科學研究表明,日本和韓國民眾因長期食用溫州蜜柑,婦女患乳腺癌的比例明顯低於中國等亞州其他國家;法國和義大利民眾因長期飲用葡萄酒,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十分低。我國現已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國民將飲食營養和健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相關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要在穩定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滿足城鄉居民食品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對糧食質量和數量的需求還要進一步增加;由於耕地面積銳減,極端氣象和地質災害頻發,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嚴峻。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生產能力和需求矛盾也不斷加劇,對增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同時,由於市場需求多樣化、優質化,我國新階段的農業生產目標己由過去單純追求產量提高轉向豐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等多目標的統一。這都有賴於農藝與種子專業學科的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

2、確保國土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植物生產依賴廣大國土資源,我國每年糧食播種面積16.8億畝,蔬菜3億畝、果樹2億畝、草地近60億畝。該領域學科支撐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維繫生態平衡。長期以來,在農產品供給的壓力下,我們片面重視產量、漠視效率、忽視生態環境安全,植物生產模式仍主要以“高投入、高產出”為特徵,水、肥等投入巨大,但利用效率低(化肥平均利用率僅為30%~35%,僅為已開發國家50%-60%的一半左右),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還帶來極大環境壓力。土地退化、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生態環境弊端日趨顯現,局部地區農業生態危機“一觸即發”,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之一,如何協調作物高產與資源環境壓力大的矛盾,是現代農作物生產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需要該學科的發展及理論和技術成果的支撐。

我國地域遼闊,種植業生產所依賴的氣候地理環境條件多樣,相應的生產品種結構需求多樣。同時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村經濟轉型加快,迫切需要加速構建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作制模式,強化農作物生產領域的制度性技術進步。如何提高區域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生態安全、發展現代農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展農業新型產業與城鄉統籌發展等,是現階段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和艱巨任務。因此迫切需要從系統角度研究農作物生產與自然環境及人工環境的關係,以及農業系統中種、養、加工及農、林、牧產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技術體系,不斷探索適合不同類型區域的現代農作制度,形成一體化和規範化的節地、節水、節肥等資源節約高效型農作技術,探索保護性農作制模式與技術,以及防災減災農作制技術等。這些都需該學科能夠不斷增加新的內涵,從而為我國區域農業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3、我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未來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方式將逐步向“集約化、規模化、信息化、機械化、標準化”轉變。這種轉變要求將傳統作物栽培理論技術與全程機械化、精準化技術進行融合,一方面要針對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不同作物的生理特性和區域自然特點,將精細整地、精量播種、精確施肥、精準施藥、精量調水等技術進行組裝集成,構建精確農業技術體系;另一方面,要針對作物重要農時、重點生產環節和重點區域對關鍵生產環節(耕作、播種、栽插、收穫等)的工程技術和實用高效成套技術裝備進行智慧型組裝示範,提升生產的集約化程度和全程機械化程度。

依靠品種和栽培技術等科技創新,近10餘年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加,主糧的區域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產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在勞動力需求量下降的同時,對高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如,園藝產業因其高勞動力投入、高技術和高效益等特點,在江三角和珠三角等東南沿海地區,發達地區的特色園藝產業比重快速增加,而傳統的規模化園藝產業帶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隨著高速交通運輸網路完善,改善了傳統園藝產業種植格局,通過品種熟期搭配、區域錯季生產和設施生產等途徑實現國產園藝產品周年供應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發展模式;加之部分危害性病蟲害(如柑橘黃龍病)風險增加,面向產業一線的高級技術人員嚴重不足。

4、培養現代農業科技人才和實現科教興農戰略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30餘年來的教育實踐,為新形勢下農業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大農業領域的研究生培養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專業型和學術型人才分類培養的體系尚待完善;面向基層產業的專業人才學科分類過細,就業面窄,招生領域過度分散,辦學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高,培養質量標準不統一,就業渠道單一,技術指導服務產業的範圍偏小等現實問題。新形勢下,我國農業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將有助於科教興農,滿足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業科技的需求。

隨著土地流轉、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或經營模式的出現,為傳統的大田作物生產帶來了深刻的變革,高效低炭、綠色環保、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等引領我國現代農業的走向,與之相關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確保我國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的根本保證。農業行業正面臨加速推動人才隊伍建以適應我國農業和農村變革的需求,社會對農藝與種業領域專業技術和套用型人才的需求將十分迫切。據目前掌握的用人信息分析,本領域人才的需求單位主要集中在從事種植業的公司、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技術部門等,與植物科學、園藝科學、草業科學及種業工程有關的技術、設計、推廣、開發、經營、管理、教學與科研等部門,社會對高層次農業實用技能性人才需求旺盛。

四、 “農藝與種業”專業領域設定的可行性

1、有需求,該領域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時機成熟

我國已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以往千家萬戶搞生產,全民動員解溫飽的時期已成為歷史。依靠科

技引領,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已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大田農業、園藝產業和草業是構成我國種植業的三大領域。從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構建的角度看,支撐三大產業的專業基礎理論共性很強,如遺傳學、植物生理學、種質資源分類學等,完全可能實現教學設施和師資的共享。產業地域上,三大領域交叉性強。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集中連片的新型農莊蓬勃發展,同一園區內因生態、海拔、地理等條件的差異,完全可以實現大田作物、園藝作物、畜牧養殖(草業)的一體化布局,規模化管理等。在專業人力資源配置上,隨著交通工具和通訊設施的進步,管理的自動化和信息化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量越來越少,而對跨專業、跨學科,專業知識面更廣的高級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

目前,全國設定與該領域相關的本科專業的高校有200多所,每年本科畢業生超過2萬人,相當一部分畢業生需要繼續深造。此外,還有大量基層農技人員、企業技術骨幹也有繼續深造的需求。

因此,在該領域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時期已成熟。

2、有基礎,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完整

原“農業推廣”碩士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99年批准設立的專業學位,涉及到種養殖技術類、農業與食品工程類、農村發展與服務管理類三個不同大類,成為我國培養規模較大的專業學位類型之一。農藝與種子專業領域屬於種養殖技術類,涉及原“農業推廣”碩士15個領域的4個領域,在作物、園藝、草業、種業等4個領域方向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層次農業領域的複合型、套用型人才,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村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持。

作物、園藝、草業是最早開展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領域,培養方案具體、目標明確,建設了系列公共課和專業主幹課程、編寫了相關課程教材;在15年的發展中,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從科學定位、教學要求、實踐要求到學位論文等方面都得到規範和完善。

3、定位準,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學科目標明確

在學科專業上,作物、園藝、草業具有共性,都屬於植物生產類專業,學科基礎相同,如,植物學、植物生理生化、植物遺傳學、育種學、栽培學、種子學等,同時,又涉及土地、光、溫、水等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農產品的初步加工貯存等,目的都是為了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 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主要培養掌握植物栽培、農作制度、遺傳育種、種子生產與經營、農業技術推廣以及農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技能,掌握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等在農業生產上套用的原理,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技術傳授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良好的職業素養,並具備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的知識與能力,能夠獨立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農村發展工作的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套用型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4、有條件,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辦學條件已成熟

該領域相關方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經長時間發展、不斷完善。目前,全國有作物領域培養單位38家、園藝領域培養單位34家、草業領域培養單位16家,種業領域培養單位12家,擁有一支學科專業、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各培養領域方向建立了領域協作組;各培養單位就相關領域方向成立了教育指導委員會,並在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依據指導性培養方案,結合自身學科基礎和特色,對培養方案進行了具體化。各培養單位圍繞培養方案對師資隊伍、課程、基地進行的系統建設,形成了良好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學科基礎。

近年來,經過校企合作,農科教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產學研一體化培養等育人模式的探索,在實驗實訓基地、企業導師評聘等方面已有很好的積累,並從中總結出一套設計科學、管理規範、可操作性強的農業實用人才培養經驗。依託各類型科研機構、合作企業、地方政府等單位建立一大批教學基地,建設了一支富有指導經驗校內外相結合的導師隊伍。校內外研究生實踐基地可以為研究

生提供套用理論知識的平台,提高自身實踐能力,提高解決農業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 人才培養的職業、就業去向

該領域專業學位培養的研究生具備植物生產及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技術等在農業生產上的套用;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技術傳播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具備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的知識與能力。能在農業及其它相關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業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主要就業去向是植物生產全產業鏈相關企業單位生產技術管理、新技術套用與開發、市場推廣與經營管理,政府職能部門,職業教育或培訓,自主創業等。

作物方向培養具備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以及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園藝方向培養掌握基礎理論以及相關的管理科學知識,具有較寬的知識面,掌握解決此領域農業問題的基本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擔負農業技術推廣或農業、農村管理工作能力,能勝任園藝生產和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工作的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套用型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草業方向培養具備草業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生態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草業生產與保護生態平衡等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種業方向培養具備種子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商貿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種子繁育、種子加工貯藏、種子質量檢測、種子行銷及優質種子、種苗的推廣、種子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六、 與職業、行業任職的銜接

農藝與種業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主要面向農作物、園藝作物、草地生產、種業的技術服務部門和相關行業企業。隨著農業新型經營體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相關領域對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大。畢業生在相關技術部門任職,具備相應的職業任職資格,可評聘農藝師、高級農藝師等;部分就業涉及生產管理、檢測檢測、法規、教育、科研等部門,需要通過相應的公務員考試或職業資格考試,在相關技術部門任職,可評聘農藝師、高級農藝師等。

為了更好地推進人才培養與職業、行業的銜接,各培養單位可積極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和實踐考核與特定職業人才評價標準有機銜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內容與特定職業人才工作實際有效銜接,推進專業學位授予與獲得相應職業資格有效銜接,專業學位獲得者可具備特定等級的農藝師資格,相關資格證還有農業技術推廣員、農資行銷員、農作物植保員、綠化工高級技師、花卉園藝高級技師、草坪建植工藝師等。建議獲得專業學位,結合相關條件可獲高級技師執業證或中級職稱資格證,未來本領域可增設相應的執業證和資格證,可由學會或協會等第三方進行認證。

七、 論證分析結論

農藝與種業專業領域學科建設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供給及農民增收,有助於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農藝與種業領域人才培養關乎我國科教興農戰略實施,對推動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具有戰略意義。該領域內涵具體明確,邊界清晰,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明確,學科及培養體系完整、基礎良好;領域人才市場需求迫切,畢業生的職業、就業意向明確,就業前景良好。

綜上所述,設定農業碩士專業學位農藝與種業領域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II農藝與種業領域指導性培養方案

——全日制

一、培養目標和要求

(一)培養目標

農藝與種業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是與該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繫的專業學位,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套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套用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

(二)培養要求

(1)農藝與種業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樹立科學發展觀,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農藝與種業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掌握植物生產的基本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掌握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發展需求規律及技術套用、傳播模式,具備植物生產全產業鏈的生產與經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技能;掌握大田農作物、園藝作物、草地和種業生產管理與工程技術,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從事作物領域的研究或開發、經營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閱讀本領域的外文資料。

二、招生對象及入學考試

(一)招生對象

招生對象主要為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人員。

(二)入學考試

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包括政治、英語、專業基礎綜合。通過培養單位的面試考核。

三、學習方式及學習年限

採用全日制學習方式,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最長不超過3年。本科非農業相關學科畢業生在學習年限上可採取彈性設定要求,但不超過最長年限。

四、培養方式

(一)採取校內課程學習與校外實踐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實行多學科綜合、寬口徑的培養方式。各培養單位應根據培養需要建立全日制農業碩士農藝與種業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鼓勵採用頂崗實踐的方式進行實踐研究。其中實踐研究不少於8-12個月。

(二)在學期間應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和實習實踐,並通過開題報告、論文中期考核報告(或實踐報告)、學位論文答辯等培養環節後方能畢業和申請學位。

(三)學位論文指導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校外導師一般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並有高級技術職稱。雙導師共同負責指導研究生制訂個人培養計畫、校內課程學習、校外實踐研究和學位論文等。

五、課程學習及必修環節

農業碩士農藝與種業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突;攻讀本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研究生需學習以下課程;同等學力或跨專業攻讀全日制農業碩士農藝與種業領域;(一)課程學習;1.公共課(8學分);(1)政治理論課2學分;(2)外國語2學分;(3)農業科技與政策2學分;(4)農業經營與管理2學分;(5)農業技術傳播2學分;((4)(5)任選一門);2.必修課:(4學分

農業碩士農藝與種業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突出對專業技能及技術集成能力培養的特點。教學內容要強調理論性與套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加強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在領域主幹課中應有1門運用本領域的主要理論和技術解決農業推廣實踐問題的案例研究課程。

攻讀本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研究生需學習以下課程,總學分不少於24學分(含必修的實踐研究及報告6學分)。

同等學力或跨專業攻讀全日制農業碩士農藝與種業領域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應補修本領域本科階段的主幹課程2-3門(具體課程由培養單位確定),成績不計入總學分。

(一)課程學習

1. 公共課(8學分)

(1)政治理論課 2學分

(2)外國語 2學分

(3)農業科技與政策 2學分

(4)農業經營與管理 2學分

(5)農業技術傳播 2學分

((4)(5)任選一門)

2.必修課:(4學分)

(1)現代植物生產理論與技術 2學分

(2)現代農業發展與實踐案例 2學分

3.選修課:(不少於6學分)

(1)高級植物育種理論與技術 2學分

(2)植物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 2學分

(3)農藝與種業領域研究進展 2學分

(4)作物病蟲草害防治 2學分

(5)植物生物技術 2學分

(6)信息農業 2學分

(7)作物科學研究法 2學分

(8)農業生態與可持續耕作制度 2學分

(9)農業機械化生產 2學分

(10)園藝植物栽培與管理 2學分

(11)設施園藝工程技術 2學分

(12)園藝產品生產與行銷 2學分

(13)草業科學導論 2學分

(14)草地資源與管理 2學分

(15)草地植物栽培管理 2學分

(16)草坪科學與管理 2學分

(17)種子工程技術 2學分

(18)種子經營與管理 2學分

選修課可由各單位根據研究生培養目標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設,每門課程原則上不超過2學分。

4. 校外實習實踐(6學分)

研究生根據選題從事不少於8-12個月的校外實踐研究。指導教師應為研究生制定詳細的實踐學習計畫,指導其開展實踐。實踐期滿後研究生要撰寫實踐學習總結報告,培養單位應對研究生的實踐環節進行考核,通過者取得相應學分。

(二)必修環節

必修環節包括制定研究計畫、開題報告、論文中期考核報告(或實踐報告)等。各培養單位可根據特點和條件確定其他的必修環節。

六、學位論文要求

(一)論文選題應服務於植物生產類科技創新、技術革新、推廣套用、生產管理等內容,論文要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套用、農業和農村等問題的能力。

(二)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論文、項目(產品)設計、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

(三)評審與答辯

學位論文的評審應著重考查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套用、農業和農村實際問題的能力;審查學位論文工作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

攻讀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成績合格,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

學位論文應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評閱,其中應有來自實際工作部門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答辯委員會應由3~5位專家組成,導師可參加答辯會議但不得擔任答辯委員會委員。

七、學位授予標準

完成課程學習及實習實踐等必修環節,取得規定學分,並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授予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同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未達到學位授予條件而達到畢業要求者,準予畢業,獲得畢業證書。

農藝與種業領域指導性培養方案

——非全日制

一、培養目標和要求

(一)培養目標

農藝與種業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是與該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繫的專業學位,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套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套用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

(二)培養要求

(1)農藝與種業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樹立科學發展觀,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農藝與種業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掌握植物生產的基本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掌握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發展需求規律及技術套用、傳播模式,具備植物生產全產業鏈的生產與經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技能;掌握大田農作物、園藝作物、草地和種業生產管理與工程技術,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從事作物領域的研究或開發、經營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閱讀本領域的外文資料。

二、招生對象及入學考試

(一)招生對象

招生對象主要為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人員。

(二)入學考試

參加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統一聯考。

三、學習方式及學習年限

採用進校不離崗的非全日制學習方式,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最長不超過4年。本科非農業相關學科畢業生在學習年限上可採取彈性設定要求,但不超過最長年限。

四、培養方式

(一)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實行多學科綜合、寬口徑的培養方式。

(二)在學期間應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並通過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學位論文答辯等培養環節後方能申請學位。

(三)學位論文指導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校外導師一般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並有高級技術職稱。雙導師共同負責指導研究生制訂個人培養計畫、校內課程學習、學位論文等。

五、課程學習及必修環節

農業碩士農藝與種業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突出對專業技能及技術集成能力培養的特點。教學內容要強調理論性與套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加強案例教學,在領域主幹課中應有1門運用本領域的主要理論和技術解決農業推廣實踐問題的案例研究課程。

攻讀本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需學習以下課程,總學分不少於18學分。 同等學力或跨專業攻讀非全日制農業碩士農藝與種業領域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應補修本領域本科階段的主幹課程2-3門,成績不計入總學分。

(一)課程學習

1. 公共課(8學分)

(1)政治理論課 2學分

(2)外國語 2學分

(3)農業科技與政策 2學分

(4)農業經營與管理 2學分

(5)農業技術傳播 2學分

((4)(5)任選一門)

2.必修課:(4學分)

(1)現代植物生產理論與技術 2學分

(2)現代農業發展與實踐案例 2學分

3.選修課:(不少於6學分)

(1)高級植物育種理論與技術 2學分

(2)植物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 2學分

(3)農藝與種業領域研究進展 2學分

(4)作物病蟲草害防治 2學分

(5)植物生物技術 2學分

(6)信息農業 2學分

(7)作物科學研究法 2學分

(8)農業生態與可持續耕作制度 2學分

(9)農業機械化生產 2學分

(10)園藝植物栽培與管理 2學分

(11)設施園藝工程技術 2學分

(12)園藝產品生產與行銷 2學分

(13)草業科學導論 2學分

(14)草地資源與管理 2學分

(15)草地植物栽培管理 2學分

(16)草坪科學與管理 2學分

(17)種子工程技術 2學分

(18)種子經營與管理 2學分

選修課可由各單位根據研究生培養目標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設,每門課程原則上不超過2學分。

(二)必修環節

必修環節包括制定研究計畫、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學位論文答辯等。各培養單位可根據特點和條件確定其他的必修環節。

六、學位論文要求

(一)論文選題應服務於植物生產類科技創新、技術革新、推廣套用、生產管理等內容,論文要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套用、農業和農村發展等問題的能力。

(二)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論文、項目(產品)設計、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

(三)評審與答辯

學位論文的評審應著重考查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套用、農業和農村實際問題的能力;審查學位論文工作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

攻讀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成績合格,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

學位論文應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評閱。答辯委員會應由3~5位專家組成,導師不得擔任答辯委員會委員。

七、學位授予標準

完成課程學習及必修環節,取得規定學分,並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授予農業碩士專業學位。

III“農藝與種業”領域設定論證會意見

2015年9月26日,全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華中農業大學組織有關專家對“農藝與種業”領域設定方案進行了論證,專家組認真聽取了“農藝與種業”領域設定的草案匯報,審議了相關內容。在認真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以下意見:

1.“農藝與種業”領域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供給及農民增收,有助於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農藝與種業”領域人才培養關乎我國科教興農戰略實施,對推動農業轉變發展方式,農業成果推廣,發展現代農業具有戰略意義。

2.“農藝與種業”領域內涵具體明確,邊界清晰,學科及培養體系完整、基礎良好,領域人才市場需求迫切,畢業生的職業、就業意向明確,就業前景良好。其設定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農藝與種業”領域指導性培養方案充分考慮了各研究方向的共性與個性,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要求具體,招生、考核、培養等環節清晰,課程設計合理,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方案可行。

4.與會專家建議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應協同勞動人事部門加強該領域人才與職業、行業任職資格的銜接,獲得專業學位者,結合相關條件應具備一定等級的職稱任職資格,未來本領域可增設相應的執業證和資格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