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農民建築工”,即詩詞《鷓鴣天·農民建築工》。它是一首按傳統詞調格律填寫的反映現代時事的詞作。“鷓鴣天”為詞牌,“農民建築工”即一位生活在贛北農村的泥瓦匠,離鄉前往廣州深圳等地的建築工程企業打工的情況。全詞上下闋,共55字,雙調,押平聲韻。
詞作者左河水,創作於2006年,初次發表於《江西詩詞》,後經修改再發表在《中國詩賦》2015-1期25頁,《中華詩詞》2015年第3期33頁。[1]
中共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已在逐步解決農民工的工作、生活中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國務院對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等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鷓鴣天·農民建築工》一詞所表達的情形作為我國一段的時代特徵,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僅成為共和國發展歷程中留給人們的一個難忘的歷史記憶。
作品原文
鷓鴣天·農民建築工
(左河水)
萬丈高樓砌楚辛,
幾多惆悵度黃昏。
異鄉校外兒八歲,
留守田間父六旬。
城鎮化,
築功勳,
險髒不懼懼求薪。
醫療社保無承保,
緣是鄉籍農戶身。
註:
(1)留守。字意為居留下來看管,此處即留在農村負責耕作之意。
(2)城鎮化。也稱城市化。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生產、生活的建築工程,並隨之出現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和轉移。
(3)醫療社保。這裡指社會保險,包括養老社會保險、醫療社會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創作背景與過程編輯
“幾畝農田難度生,問巡海角作民工”(左河水)。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江西、湖南、四川等內陸省份的大批農業剩餘勞動力成為一支古今中外史無前例的浩浩蕩蕩的帶著農民身份的城市產業大軍,不斷湧向東南沿海地區從事建築業,為我國城市化和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而廉價的人力支撐。
“萬丈高樓砌楚辛,幾多惆悵度黃昏”。這是20世紀70年代曾經擔任農村生產大隊幹部的左河水在2007年重回故地時所了解到的建築農民工的情形。他們遠離祖祖輩輩未曾跨出的鄉村故土,一年只有春節的幾天才能在鄉與家人團聚,有的因春節的火車一票難求,有的為了省路費或多取加班費,隔年才能回鄉,而把在家鄉務農的重擔交給了年邁的父母及留守務農、養兒育女的年輕妻子,身在異鄉勞苦的丈夫還承受著“深更夢醒登高望,尋盡樓林不見家”(左河水)的情思苦楚。
2007年春節,作者左河水聽完一位建築農民工自述的情形後,揮筆寫就本詞在《江西詩詞》發表,本詞當時的第二、三句是:“文人喜作明星頌,筆到民工墨似金。”到2012年,作者又了解到,那位建築農民工的工作穩定以後便把妻子也帶去一同打工,並將老人難以照看孩子也放在了自己的身邊生活。但是,沒有城市戶口的孩子那時是無法入學的,作者感覺到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應該在詞中體現出來。於是,他將上述的那議論性兩句詞改為“異鄉校外兒八歲,留守田間父六旬。”這樣,不僅在內容上更加豐富、真實,而且在藝術上與前句“幾多惆悵度黃昏”相接得更好。故此,作者左河水將修改後的《鷓鴣天·農民建築工》一詞在2015第1期的《中國詩賦》和2015年第3期的《中華詩詞》進行了重新發表。
作品評析
詞牌簡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等。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
前後片各三平韻,前片第三、四句與過片三言兩句多作對偶。全詞實由七絕兩首合併而成;惟後闋換頭,改第一句為三字兩句。通體平仄,除後闋首、次兩句有一定,及前闋首尾,後闋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與七絕相通。但應仄起,不得用平起。且,詞的上闋第三、四句和下闋兩個三句一般宜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點評賞析
《鷓鴣天·農民建築工》一詞是嚴格按照我國傳統的“鷓鴣天”詞調格律填寫的作品,猶如“老瓶裝新酒”。詞中所表達的當代“農民建築工”是一位生活在贛北農村的泥瓦匠,離鄉前往廣州深圳等地的建築企業打工的真實故事。本詞的語言樸實無華,內容真實感人,切中了建築農民工在打工中工作生活方面所存在困難問題的要點,展示了一個我們黨和國家及社會各界一直關注的重要的社會發展問題,讀後發人深思。
上闋。
詞的開頭曰“萬丈高樓砌楚辛”,開門見山地告知了讀者詞中所描寫對象的工作性質與艱苦。“萬丈高樓”表明其工作地點不在農村而是在大城市。“砌”當然是砌牆等泥工的活。“楚辛”即辛楚,艱辛、辛酸痛楚之意。
如果說以上表達的是農民工在肉體上的痛楚,那么下面一句“幾多惆悵度黃昏”則是表達他在心裡或者精神上的痛楚。惆悵,是表達人們一種心理情緒的形容詞,表示一種憂傷、悲哀、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狀態,心中鬱悶而不知道該怎么辦。那是什麼難辦的事使其鬱悶呢?下面便進入主題--家中老、小及自己三者的問題:
一是,“異鄉校外兒八歲”。農民工多數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如果夫妻雙打工孩子就需留在自己的身邊,可是在中國的中國小讀是公辦的,沒有當地城市戶口的兒童是不能入學的。一個不能按正常年齡入學的農民子弟,意味著將又成為未來的農民工或“窮二代”,意味著一個農民子弟唯一可通過高考“跳龍門”的希望和願想都沒有了。特別是流落在校外的孩子還有學壞的風險,其後果不堪構想。
二是,“留守田間父六旬”。作者在詞中所寫的對象是一位姓郭的32歲的農村泥瓦匠,其父親身體還算健康,但已年逢56歲,老兩口要承擔全部的責任田地耕作任務,還要養豬養雞,平時遇到小的病痛只是忍著扛著,若犯大病鄉村醫生是無力救治的,這怎么不讓遠在他鄉的兒子擔憂而惆悵呢?
下闋。
中國的“城鎮化”,簡單地說就是農業與鄉村型社會向工業、服務業與城市型社會的轉化。從另一個角度說白一點就是變化農民、農民變化或農民市民化。而中國的這種重大社會轉型和歷史跨越,最終還是要靠農民自身勤勞的雙手來完成。
此處開始談這位農民工自己了,這位泥瓦匠在為中國的“城鎮化”作貢獻、“築功勳”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不平與無助給人以太多的同情,並為之呼喊。這也是詞中所表達的泥瓦匠自身兩件更加“惆悵”的事:
一是,領薪難,“懼求薪”。自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國中國的基本建設管理體制的改革沒有跟上時代經濟發展的步伐,許多基本建設項目的資金在還沒有完全落實的情況下就開工建設,其結果是施工企業不能按時、按進度取得工程進度款,有些施工企業或“包工頭”領取了工程款卻不講信譽而拖欠民工的工資,拖延較長的達至3、5年。勤勞善良的中國工人農民是不怕吃苦並很有耐力,但不能及時取得薪酬家庭生活將難以為繼。可悲的是,這位如同千千萬萬弱勢群體一樣的農民工不僅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還常常如同討飯的人餓著肚子討薪,低三下四,小心相求,有時還受到打罵。
二是,不能享有“社保”。中國的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在20世紀至21世紀的初期只有國家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的職工才能享有,農民及農民工沒有這個待遇,他們一旦失去體力勞動的能力則意味著失去經濟生活來源。農民養老的後顧之憂這也成為了中國計畫生育法在農村執行難及農村重男輕女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建築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發生工傷事故的機率比較大,同時一些小型工程隊的設備簡陋、安全設施差、勞保用品不足,對此,不能享有“工傷保險”的農民工,一旦發生安全事故,那些掛著國家大施工企業招牌的“包工頭”(私人小型工程隊)的“老闆”是不願意給受傷的建築農民工支付相關費用的。因為,按當時的政策規定,只有是城市戶口的人才可能有機會成為國有企業的正式職工,在農村生活而非國企職工的的農民,雖然乾的是國企職工的同等工作,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分子,但依然不能享有“社保”,這是中國在實行二元戶籍制度的情況下難以解決的問題。
作品影響
開心保網2013-10-1415:31在保險評論欄目中的《意外養老不能少農民工保險問題面面觀》一文談到“嚴峻的農民工保險問題”時稱:“詩人左河水在《鷓鴣天·農民建築工》里這樣描寫農民工的現狀:‘城鎮化,主攻軍,險髒不懼懼求薪。醫療社保無承保,緣是鄉籍農戶身。’對於農民工們來說,廉價出賣勞動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權益得不到保障。”
華西新聞2014年7月31日轉《華西都市報》(編輯李靈,綜合京華時報、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社)刊文《戶籍改革,讓“農民工”一詞一去不復返》。文章指出:“7月30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每每提到農民工時總會讓人聯想到詩人左河水的幾句詞“萬道磚牆砌楚辛,幾多惆悵度黃昏。...醫療社保無承保,緣是鄉籍農戶身。”
中工網轉《河北工人報》2014年09月01日02版《關注農業企業“新職工”》(下)一文,文中全文引用《鷓鴣天·農民建築工》一詞,指出“詩人左河水一首《鷓鴣天·農民建築工》道出了那個年代農民工在城市勞動、生活的辛酸。7月30日,我國一項即將影響上億人“安家落戶”的政策出台——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建制鎮和小城市的落戶限制將全面放開,中等城市的落戶限制也將有序放開。改革旨在推動以1億左右“農民工”為主體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