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關於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關於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的指示精神,加快推進節水農業又好又快發展,2012年1月31日,農業部以農農發〔2012〕1號印發《關於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意見》。該《意見》分充分認識發展節水農業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髮展節水農業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因地制宜確定區域主推技術模式、切實做好節水農業重點工作、不斷強化發展節水農業的保障措施5部分。

農業部關於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意見

農農發〔2012〕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農墾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農業用水矛盾日漸凸顯。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防災減災,實現農業穩產增產,必須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為貫徹落實今年中央1號檔案和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關於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的指示精神,加快推進節水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本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節水農業的重大意義

農業以土而立、以肥而興、以水而旺。水是最短缺的農業重要資源之一,也是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節水農業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推進節水農業發展。
(一)農業用水資源緊缺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水資源總量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農業用水量約3600億立方米,用水比重從1997年的69.7%下降到當前的61.3%左右,減少了200億立方米。隨著人口增長,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大,保障農業灌溉用水的難度不斷增加。目前,全國農田灌溉面積9.05億畝,灌溉用水缺口300多億立方米。根據國家水資源發展規劃,未來15年農業可用水量將維持零增長,農業缺水形勢日益嚴峻。
(二)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旱災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範圍越來越廣、程度越來越重,乾旱缺水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旱情已成為影響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常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威脅。近10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旱災發生面積4億畝左右,是上世紀50年代的兩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災面積2億多畝,因旱損失糧食600億斤以上。因此,必須把發展節水農業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探索一條合理用水、高效節水的水資源利用途徑。
(三)發展節水農業的潛力越來越顯現。目前,在全國9.05億畝灌溉面積中,工程設施節水面積僅占44.3%;在23億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中,農藝節水面積僅占17.4%。我國農業用水利用率比已開發國家低20個百分點,據有關專家測算,通過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在灌區小麥和水稻生產上具有節水360億立方米的潛力,相當於新增灌溉面積8200萬畝,按每畝增產300斤糧食計算,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46億斤。在旱作區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具有260億立方米的潛力。同時,通過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將灌溉水的糧食生產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旱作區每毫米降水的糧食生產效率提高0.1公斤/畝,可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000億斤以上,相當於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量目標。
(四)發展節水農業的政策越來越有力。黨中央高度重視節水農業工作,近幾年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進節水農業發展。面對前年西南大旱,安排3億元用於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去年又安排5億元用於西北地膜覆蓋。各地積極回響,整合資源,加大投入,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全社會投入節水農業的資金高達50億元以上。節水農業發展形勢越來越好、氛圍越來越濃、政策越來越有力,全膜覆蓋、膜下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模式日益成熟,為謀劃大項目、建設大示範區、大面積推廣套用節水農業新技術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
二、準確把握髮展節水農業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各級農業部門要結合實際,進一步理清發展節水農業的工作思路,明確目標任務,突出區域特點,加快推進發展。
(五)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牢固樹立“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的理念,針對作物需水規律和農業水資源利用特點,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管理等措施,加快技術集成,以示範區建設為平台,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示範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投資機制,大幅增加農田節水資金投入;進一步強化職能和手段建設,建立和完善全國土壤墒情監測網路體系,建立和完善基層節水農業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節水農業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和工作體系,加強分類指導,提高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和水分生產效率,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六)發展目標。按照最佳化布局、整體推進的原則,“十二五”期間,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創建,全國建設100個有特色、成規模的節水農業核心示範區,新增節水農業技術示範推廣面積1億畝,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生產效率提高10%。通過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實現“一個促進、兩個緩解、三個提高”的總體目標,即: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緩解農業生產缺水矛盾,緩解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提高水分生產力,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七)基本原則。立足田間,綜合配套。節水農業的關鍵環節在田間,抓住農田節水就抓住了節水農業的根本。加強工程、設備、農藝、生物、化學和管理等措施在田間的集成套用,建立“蓄-集-保-節-用”綜合節水技術體系。突出重點,展示示範。突出節水農業的重點區域、主推模式、主導作物和關鍵技術,強化集成組裝、展示示範和輻射帶動,力求產生規模效應,逐步形成效益明顯、各具特色的節水農業發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水資源狀況、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等,因地制宜制定節水農業發展規劃和工作計畫。按照耕地土壤類型、氣候特點、作物需水規律等,加強分類指導和科學管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在發展節水農業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統籌多項資源,發揮項目資金綜合效應。鼓勵企業、農民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形成多層次、多渠道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因地制宜確定區域主推技術模式

發展節水農業要集成關鍵技術,明確主推模式,實現重點突破。
(八)“三北”地區技術模式。西北、華北、東北地區資源性缺水嚴重,降水量少,蒸發量大,乾旱缺水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年際間產量因旱波動較大。這些地區主要通過推廣套用節水農業技術,積極發展玉米、馬鈴薯、棉花等大宗作物。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堅持蓄水和保墒並舉,通過保護性耕作、深松耕、土壤改良,營造土壤水庫,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合理開發抗旱小型水源,推廣抗旱坐水種,科學套用抗旱劑、保水劑,解決春季抗旱保苗問題;大力推廣地膜、秸稈覆蓋技術,實現集雨保墒;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膜下滴灌、微灌、噴灌、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旱作節水機械化等高效節水技術。
(九)黃淮海小麥主產區技術模式。黃淮海小麥主產區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並存,缺水與浪費並存,大水漫灌較為普遍,地下水嚴重超采,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重點是推廣測墒節灌技術,改善灌溉制度,最佳化輸水、灌水方式。通過開展土壤墒情監測,科學制定灌水方案,重點推廣套用“小白龍”輸水、“小地龍”噴灌、長畦改短畦等技術模式。圍繞水果、蔬菜等園藝作物生產,大力推廣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適宜地區,實施保護性耕作,採取深松鎮壓、劃鋤、覆蓋等保墒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十)南方地區技術模式。南方地區降水量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且地形複雜,工程性缺水比較突出。近幾年季節性乾旱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乾旱缺水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季節性乾旱地區重點是加強坡改梯以及田間集雨、灌排設施建設,增強蓄水調水能力,圍繞玉米、馬鈴薯等作物,主推地膜覆蓋、生物覆蓋和集雨補灌等技術。在經濟園藝作物上發展以現代微噴灌、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高效節水技術。在水田推廣水稻淺濕薄曬灌溉、控制灌溉等技術,促進水肥耦合

四、切實做好節水農業重點工作

“十二五”期間,各級農業部門要立足現有基礎,從設施建設、技術推廣、合理種植和科學抗旱等方面推進節水農業發展。
(十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家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有利時機,整合資源,加強田間節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改善農田水源保障條件,配套田間節水基礎設施,形成蓄、保、集、節、用一體化的節水農業新格局。與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田間工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工程和旱作農業科技推廣等項目組織實施相結合,加強田間節水微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農田蓄水保墒能力。與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相結合,全面提升農田抗災減災和耕地持續增產能力。
(十二)加快技術示範推廣。深入開展節水農業示範活動,建立示範展示平台。充分利用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和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等平台,針對不同地區的生產條件、資源特點和耕作制度,突出優勢農作物,強化農田節水示範區建設,集成示範一批新的簡便實用節水技術模式,開展節水技術裝備推廣套用。狠抓技術試驗示範,做到縣縣有示範、村村有樣板,不斷擴大示範規模。加強示範主體的培育,重點扶持、服務和指導糧食生產大戶、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合作社,樹立樣板,帶動周邊農戶,切實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十三)推行適應性種植方式。針對不同區域水資源狀況,統籌規劃,因水布局,合理安排農作物種植結構,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調整最佳化種植作物和品種結構,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作物生長需水期與雨季同步,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避旱。培育、推廣高產耐旱品種,改進耕作栽培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實現節水增產和節水增效目標。
(十四)做好科學抗旱減災。統籌規劃,未雨綢繆,研究制定抗旱減災應急預案,積極做好抗旱技術、物資和工作組織、運行機制等方面的準備,提高應對旱災的能力。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監測網路體系,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最佳化監測方法,提高墒情監測時效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完善信息發布機制,及時為農業生產和抗旱減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五、不斷強化發展節水農業的保障措施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節水農業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認真履行“運用工程設施、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發展節水農業”的職責,發展壯大專業人員隊伍,推進節水農業制度建設,為加快節水農業發展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
(十六)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合作,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投入機制。充分利用好農田水利建設、旱作節水、地膜覆蓋、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工程、旱作農業科技推廣財政專項和保護性耕作等項目資金,積極引導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大對節水農業的投入力度,加強田間節水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提高節水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
(十七)強化基礎支撐。加強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建設,改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能力。編制“十二五”節水農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區域布局和主推模式,科學指導節水農業發展。強化教學、科研和推廣的對接,加快現代高新技術的套用,研發推廣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發展節水農業提供科技支撐。積極借鑑國外節水農業技術、經驗和管理方式,結合生產實際,指導節水農業發展。
(十八)廣泛宣傳培訓。各地要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各種媒體開展節水農業宣傳,爭取領導重視和部門支持,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節水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通過科技下鄉、示範觀摩、印發資料和現場培訓等方式,宣傳普及節水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節水意識,促進節水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二○一二年一月三十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