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產品加工綜合性重點實驗室

(2)果蔬加工營養與品質調控。 (3)肉品生物化學與品質調控。 重點開展大宗農產品采後生理生化機制與保鮮研究,主要包括大宗農產品采後成熟、老化、腐敗變質生理生化機制,輻照保鮮機理,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品質變化調控機制等。

研究方向

根據《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和《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發展規劃(2010-2015)》要求,農產品加工綜合性重點實驗室以套用基礎研究為主,針對農產品加工中的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以及重大理論、方法、裝備開展研究,主攻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技術難題,為行業發展提供理論、技術和方法。

研究任務

根據《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和《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發展規劃(2010-2015)》要求,主要任務如下:
(1)提出農產品加工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培育和發展重點學科方向、新興學科及交叉學科方向;
(2)聚集和培養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造就高水平的農產品加工科學家隊伍;
(3)組織農產品加工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代表國家參與農產品加工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
(4)指導農產品加工“學科群”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運行工作,組織開展合作與交流,並提供相關服務;
(5)承擔農產品加工“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建設方案編制和考核評估等工作,組織農產品加工“學科群”聯合申報重大科技計畫。

人員與團隊

現有固定人員4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25人、博士生導師9名、碩士生導師16名,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25名,在讀各類研究生120餘名。現有博士後、訪問學者等各類流動人員5人,其中外籍流動人員2人。實驗室與德國、加拿大、英國、韓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與國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科研方向

(1)糧油營養與功能品質調控。重點開展糧油加工品質評價與過程控制機理,生物活性因子識別與作用機制,植物蛋白、功能性短肽與多糖功能修飾及構效機理、副產物高值轉化的基礎理論等研究。
(2)果蔬加工營養與品質調控。重點開展果蔬加工營養與功能組分變化規律與調控機制,果蔬加工品質形成機理與評價機制,果蔬加工過程質量安全變化規律與調控機制,果蔬加工風味物質形成與調控機理研究等。
(3)肉品生物化學與品質調控。重點開展肉品化學、品質形成與調控機制研究,主要包括牲畜宰後生理生化機制、肉品腐敗變質生物學機制、肉品凝膠與風味形成機理、加工品質評價理論與方法、副產物高值化利用的基礎理論,以及非熱力殺菌機理及其對肉品品質的影響規律等。
(4)發酵乳品質形成與調控。重點開展乳品生物學與品質調控機理研究,主要包括乳品發酵機理、微生物功能因子高產菌種選育、高活性益生菌及直投式發酵劑製備理論與方法、乳品生物學與品質形成機制等。
(5)農產品保鮮生理生化。重點開展大宗農產品采後生理生化機制與保鮮研究,主要包括大宗農產品采後成熟、老化、腐敗變質生理生化機制,輻照保鮮機理,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品質變化調控機制等。
(6)食品危害物及其防控。重點開展食品危害物理化和生物學特性及其生成、累積、遷移、污染機制,生物毒素、農藥和獸藥殘留的代謝、降解及去除機理,食品危害物的預防和控制機理,食品危害物和新型食品安全性與風險評估基礎理論,食品及其污染物溯源機理等研究。

科研成果

實驗室“十一五”期間主持863、支撐計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公益性農業行業科研專項、“948”、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研專項、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6項,發表高水平論文(SCI收錄)3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主持制修訂標準15項,鑑定成果10餘項,主持項目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條件與設備

實驗室設定有糧油加工、果蔬加工、肉品加工、乳品加工、農產品保鮮與物流、食品質量與安全六個研究單元。實驗室面積6000多平方米,大型儀器設備80餘台套,總值2000餘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