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諺語是在人民民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固定的語句。它用簡單通俗、精練生動的話語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總結出豐富經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歷來深受人民民眾喜愛。
諺語取材廣泛,內容涉及農業、經濟、教育、品德修養、人際交往、養生保健等多個方面。有些諺語勸導人們揚善抑惡、勤勞儉樸、團結友愛,頌揚人世間的美好與正義,譏諷、鞭笞醜陋、虛偽的人或事。如:火要空心,人要實心;勤能補拙,儉以養廉;人心齊,泰山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白日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上門;為人莫貪財,貪財不自在,等等。有些諺語則反映豐富的人生體驗,總結社會生產、經濟、生活以及各行各業的勞動經驗,是人們生活中的百科全書。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家有一老,黃金活寶;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等等。眾多的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民間諺語,時時刻刻活躍在人們的語言生活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圖書目錄
凡 例
一、農本
二、土地
三、水利
四、肥料
五、播種
六、田管
七、防災
八、收穫
九、林果
十、畜牧
十一、時令
十二、節氣
十三、氣象
十四、物候
條目音序索引
相關閱讀
農諺是我國農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生產實踐經驗。農諺有字句簡練、音調自然、通俗易懂、容易記憶等特點,易被農民接受和流傳,是普及、傳播農業科學知識的一種好形式。
一、土壤
孩兒離不開母,莊稼離不開土。
米麵油鹽柴,全從土中來。
白米細面,土中提煉。
土壤是莊稼“吃”(養分)、“喝”(水分)、住(紮根)的地方。土壤除了供給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鉀、鈣、鎂、硫、鐵等礦質元素和水分外,在土壤中還有空氣可供根系呼吸。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除陽光外,所需的養分、水分等幾乎都是靠土壤提供。可以說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沒有土壤就沒有農業。
二、肥料
地憑糞養,苗憑糞長。
人靠飯飽,地靠糞肥。
油足燈亮,肥足苗壯。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
種地不用問,深耕多上糞。
施肥又深耕,年年好收成。
慣養出嬌子,肥田出秕谷。
底肥不足苗不長,追肥不足苗不旺。
肥料是莊稼的糧食(養料)。經研究證明,莊稼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從土壤中吸收的營養元素多達幾十種,其中最主要是氮、磷、鉀,稱為大量元素,其次是硫、鈣、鎂、鐵、鋅、銅、硼、錳、鉬等,稱中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養分從那裡來?除了土壤中原有的養分外,主要靠施肥來充補,因為農作物收穫後,要從土壤中帶走一定量的營養元素,只有不斷的施肥(充補營養元素),達到農作物生長發育所需各種養分平衡,才能實現優質、高產。但是,施肥過多也會造成減產。如氮肥施用過多,常常會造成莊稼瘋長,貪青晚熟,病蟲加重,容易倒伏,籽粒秕小,品質下降,產量降低。“慣養出嬌子,肥田出秕谷”就是這個道理。要想獲得高產,首先要施足底肥。底肥有兩個作用,一是可以培肥和改良土壤,二是可以不斷地供給莊稼整個生長期的養分。一般用肥效持久的有機肥和複合肥作底肥,追肥主要是氮肥。如小麥的施肥方法為:有機肥和磷、鉀肥的全部、氮肥的70-80%作底肥,氮肥的20-30%作追肥。玉米施肥方法為:占施肥量的10-20%作底肥(又稱種肥),80-90%作追肥。追肥一般都在作物的需肥高峰期(大生長期),如小麥在起身期,玉米在拔節後。只有合理施用肥料,才能優質高產。農諺“底肥不足苗不長,追肥不足苗不旺”。就是這個道理。
三、水利灌溉
水是田的娘,無娘命不長。
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
水是莊稼的血。各種植物的生長發育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在農作物及農產品內也都含有水分。如番茄、黃瓜、西瓜等含水量達95%以上,草本植物的葉片含水量達80%以上,就連風乾的穀類種子也含有12-14%的水分。水還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它與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植物體內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新陳代謝、養分吸收、運轉、調節體溫等,都是在水中進行的。由此可見,莊稼確實是“有收無收在於水”。
水利不修,有田也丟。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土壤缺水會造成旱災,水多了又會造成澇災,要想旱澇保豐收,就必須興修水利,疏通溝渠,達到旱能澆澇能排,才能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產增收。
井水不如河水,河水不如雨水。
十水根,不如一水心。
這兩句諺語是指天降雨比用河水井水灌溉效果好。“十水根”指地面灌溉,水只能澆到根部。“一水心”指天上降雨,能澆到莊稼的生長點。天降雨土壤疏鬆,通透性好,不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能。地面灌溉土壤易板結,土壤表面緊密,通透性差。解決的辦法就是發展噴灌,滴灌、小地龍灌溉等。據試驗噴灌澆小麥比地面灌溉可節約用水60%,增產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