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環境

農業環境

農業環境是指以農作物或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周圍環境各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農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氣、光、熱及施用於農田的肥料(包括化肥)、農藥和農業機具等。

農業環境

解釋

這些農業環境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個農業環境綜合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為人類創造出生產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質。農業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中國法定環境範疇。
農業環境由氣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為因子所組成。每種環境要素在不同時間、空間都有質量問題。當前中國農業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是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農業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①工業、城市和鄉鎮企業污染。據調查,中國5.5萬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質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嚴重污染、魚蝦絕跡;受污染的農田面積達1億畝。②農用化學物質污染。中國化肥流失量約占使用量的40%左右,引起硝酸鹽積累和水體富營養化;農藥在大氣中擴散和流失及部分農畜產品中殘留也較嚴重;地膜年殘流量近千噸。③畜禽糞便污染。目前,畜禽糞便已成為城郊農業環境的主要有機污染物。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①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1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0.29%;土地沙漠化繼續加劇,面積已達19.5億畝;鹽鹼地1億多畝。②農業資源有所衰退。中國人均耕地不足1.6畝,並逐年減少,現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條件較差或存在某些障礙因素。③農用水源短缺,特別是北方農用水源嚴重短缺。④草原繼續退化。中國有可利用草地面積3.12億公頃,草地累計退化面積已達6670萬公頃;並且沙化、鹼化、退化的狀況有加劇趨勢。

農業環境保護

農業環境保護就是利用法律的、經濟的、技術的各種手段,使農業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維持良好的狀態,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態破壞。農業環境是整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資源、空氣等,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區域性的特點,是農業的基本物質條件。農業環境保護不僅對發展農業生產至關重要,而且在整個環境保護工作中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是當前中國農業環境的兩個突出問題。農業資源衰退,自然災害加劇,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日益嚴重。農業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農田、牧場受工業(包括鄉鎮企業)“三廢”污染嚴重。不合適地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土壤、水體污染和農畜產品有害物質殘留;過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鹽積累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比較普遍。農業環境惡化危害人體健康,危害農業生產,導致農業減產、絕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農業環境破壞還會降低農業環境的生產力及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會對氣候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進而危害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強化農業環境管理,制定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防止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法規,建立健全農業環境管理體制。②積極防治工礦企業(包括鄉鎮企業在內)的“三廢”污染。③防治農藥、化肥污染,積極推廣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大力發展有機肥、複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於農業綜合開發的技術經濟政策。⑤加強農業環境監測網建設。

農業環境監測

農業環境監測指間斷或連續地測定農業環境中污染物質的濃度,觀察、分析其變化對農業環境的影響的一項工作。農業環境監測按其目的可分為三類:①對土壤、農用水、農田大氣及農作物的例行監測,目的是掌握農業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②農業環境污染的事故性監測,目的是為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提供科學依據。③對農業環境污染源的監視性監測,目的是防止造成農業環境污染,督促對污染源進行治理。農業環境監測的對象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①農用水質監測,包括農田灌溉用水、農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產養殖等。②農田土壤監測,包括用來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蔬菜、水果、纖維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農區森林、花卉、藥材、草料等的農業用地土壤。③農作物監測,以中國常見的水稻、小麥、玉米的糧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葉、菸草等作物為主要監測對象。④農田大氣監測。包括農田大氣監測和鄉鎮村落大氣監測。⑤工業三廢(廢水、廢渣、廢氣)監測,主要是對危害農業區的工業“三廢”進行監測。⑥背景值調查測定,包括水體、大氣、土壤、作物、沉澱物背景值的測定。農業環境監測的內容,取決於監測的目的。一般來說,具體的檢測項目應根據所在地區已知的或預計可能出現的污染物質和環境的特定情況來決定,為了評定測定結果和估計污染擴散情況,還必須測定一些氣象或水文參數。農田大氣監測的項目一般包括:灰塵(即降塵和飄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質監測的項目一般包括:溫度、PH值、渾濁度、導電率、懸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化學耗氧量、總氮、總磷、某些有機毒物、重金屬毒物和衛生指標等;土壤和植物的監測內容包括:有毒的金屬化合物、非金屬無機物和有機物等;農畜水產品的監測內容包括:重金屬、農藥、亞硝酸鹽、黃麴黴素、有機化合物等。

農業環境管理

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技術等手段,對損害農業環境質量的行為實施有效的影響,使經濟發展與農業環境相協調,達到既發展農業經濟又改善農業環境的目的的工作,稱為農業環境管理。農業環境管理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農業環境管理涉及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與許多行業的生產密切相關。加強農業環境管理要綜合協調農業內部各個產業和其他相關部門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②各地農業環境的背景值、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開展農業環境管理工作,必須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確定管理工作的目標和措施。③農業環境具有特殊性,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壞,往往很難恢復和治理,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因此,農業環境管理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必須採取積極預防的措施,防患於未然。農業環境管理的內容,按其管理的範圍可劃分為農田環境管理、草地和牧業環境管理、漁業環境管理、鄉鎮企業環境管理、農村居住環境管理;按管理的性質可劃分為農業環境計畫管理、農業環境質量管理、農業環境技術管理。

有機農業對環境的保護

有機生產體系中要求有機產品的農藥殘留不能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準相應限值的,重金屬含量也不能超過相應標準的限值,強調施用農家肥和有機質改善地力,並且採用生物方法、機械方法防治病蟲草害,避免了因施入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引起的農藥殘留、激素積累而造成的食物污染。有機體系污染物的排放應符合國家標準規定,體系中不施用人工合成的農藥和肥料,注重利用農業內部物質的循環利用,禁止秸稈焚燒等,這樣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節省用來生產化肥和農藥的能源。有機農業提倡物種多樣性、利用生物方法培肥土壤;少耕免耕作物覆蓋等耕作措施,使土壤活化;禁止採用基因工程等對生物遺傳多樣性有嚴重影響的各種繁殖方法;禁止過度放牧,保護天敵棲息地等措施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農業是以生態效益為優先發展目標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它以其注重土壤改良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特徵,是生態農業的一種表現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