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區劃學

農業區劃學

農業區劃學是為區域農業綜合發展服務的一門新興綜合性邊緣學科。

農業區劃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形成過程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特殊產業部門。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包括自然條件與社會技術經濟條件兩部分。一個區域的氣溫、降水、光照、土壤等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受自然地域分異規律的影響,其空間分布呈現強烈的地域差異。由於農業發展歷史的不同,農業生產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及經濟狀況在空間分布上也呈現出強烈的地域差異。農業自然條件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社會,技術經濟地域分異規律的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農業區劃學正是以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為依據,研究科學地劃分農業區域的理論與方法,確定區域農業生產發展目標與途徑,實現一定區域內資源,生產與社會需求三者的最佳化組合,促進農業生產地域分工合理化,達到分區、分類指導農業生產,發揮地區優勢,揚長避短,增加效益的目的。

農業區劃學是由地理學、農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融合而成的。它融自然,社會、經濟、環境於一體,從高層次把握並研究農業發展問題,是隸屬於農業科學範疇的一門獨立學科。農業區劃學的學科理論基礎包括農業地理學、生產布局學、資源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等。農業區劃作為一門學科,是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逐漸產生和發展的。我國古代《禹貢》劃分中華為九州,就含有樸素的農業區劃的思想。元代的《王楨農書》中有“九州之內,田各有等,地各有產,山川阻隔,風氣不同,凡物之種,各有所宜”之精闢論述,反映了我國很早即產生了農業地域差異的思想,即農業區劃的思想。從18世紀末以來,國外的一些地理學者、農業學者進行了劃分農業區域的嘗試與研究。1922年,前蘇聯國家計畫委員會開展了全俄經濟區劃工作,並將全俄劃分為“個區。在此基礎上,一些前蘇聯農業地理學者開展了農業區劃研究。但上述研究多偏重對自然環境條件的研究,忽略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的作用,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也不成熟。

新中國成立後,農業區劃工作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1953年,為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地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農業部組織開展了省級農業區劃工作。1955年,農業部編制丁《全國務省農業區劃資料彙編》。在此基礎上,擬訂了喀中國農業區劃初步意見》和《有關劃分中國農業經濟區劃初步方案》。1960年鄧靜中主編的《中國農業區劃方法論研究》(科學出版社出版),是探索具有中國特色農業區劃方法論的首次嘗試,標誌著農業區劃學科已具雛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農業區劃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78年,農業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研究被列為《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第一項任務。1979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業區劃會議,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了相應的農業區劃機構,並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正式組建了農業區劃研究所。之後,學術刊物《農業區劃》、《縣級農業區劃方法論研究》相繼出版發行。1987年,成立了全國農業區劃學會,隸屬中國農學會。目前,全國從事農業區劃工作與研究的專業人員有1萬多入。由此可見,農業區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農業區域劃分的類型

農業區劃的類型,包括以下四種:

(一)農業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區劃它包括農業地貌區劃、土地類型與土地利用區劃、農業氣候區劃、水文區劃、水文地質區劃、植被區劃、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區劃、農業自然災害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等。

(二)農業部門區劃它包括種植業區劃、作物品種區劃、林業區劃,畜牧業區劃、水產業區劃等。

(三)農村經濟與農業技術條件區劃它包括農業人口與勞動力區劃、農產品加工區劃、農產品供銷區劃、農產品運輸區劃、農業經濟收入水平區劃、農業教育與科技試驗網區劃、農業機械化區劃、農業水利區劃、化肥區劃、植保區劃、耕作制度區劃等。

(四)綜合農業區劃通過綜合分析評價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從農業生產總體和全局出發,按照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劃分綜合農業區劃,指明各區綜合農業發展方向,研究區域合理的產業結構,提出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途徑和措施。綜合農業區劃是農業區劃學學科體系的主體和核心。

在具體劃分農業區域時,其指導原則包括:

1.區內農業生產的自然、經濟、技術條件及特點的相似性;

2.區內農業生產存在問題和發展方向的相似性;

3.區內農業生產的重大技術措施和建設途徑的相似性;

4.適當保證一定級別行政區的完整性。依據上述四條劃區原則,在占有必要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辨識地域差異,把農業生產條件、特點、問題、發展方向相似的地方劃歸為一個農業區,並根據主次關係不同、劃分l級、2級、3級等區。

農業區劃學的方法

農業區劃學常用的方法包括經驗法、指標法、重疊法、模糊聚類法等。

(一)經驗法主要是指在綜合分區時,借鑑歷史經驗,對歷史形成的各種農業區進行客觀分析,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作為分區的依據,進行農業區的劃分。

(二)指標法主要是對反映區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特徵指標進行計算、分析、篩選、選出主導特徵指標,進行分區劃片。

(三)重疊法又稱套圖法,通過編制等高線、等溫線、等雨量線、土地利用現狀、農作物分布等圖件,把若干圖件重疊在一起,根據重疊情況確定共同邊界,進行分區劃片。

(四)模糊聚類法一種數理統計定量分析法。主要依據樣本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定量地確定樣本屬性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把相似性較大的樣本聚成一類,每一小類之間,其屬性差異最小,而各大類之間則有明顯的差異,最後得到一個樹枝狀的多級譜系,確定分區界線。

農業區劃學和農業區劃工作的特點

(一)農業區劃學的主要特點

1.綜合性。農業區劃學研究方法的核心是綜合聚類分析。農業區劃超脫於各農業專業部門之上,博採多方建議,進行統籌規劃和綜合指導。綜合性是農業區劃學的靈魂。

2.戰略性。農業區劃學重點研究區域巨觀農業發展類型及模式,通過劃分農業區域,選擇並制定不同區域農業生產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方針、戰略重點和戰略對策等。

(二)農業區劃工作的特點

農業區劃工作除了上述特點之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周期性。農業區劃是人們對客觀存在的農業區域的主觀認定與劃分。由於農業區域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不斷發展變化,已形成的農業區域必然處於經常重組、分化之中。因此,農業區的劃分也必須依據客觀農業區的分化組合狀況,周期性地開展研究。

2.階段性。農業區劃工作每一循環周期分為資源調查、區劃與規劃、規劃方案實施三個階段。每一階段的工作分別有其特定研究內容並持續一定的時期。

3.超前性:農業區劃在分析農業區的歷史、現狀的基礎上,還需著眼未來,正確預測務農業區發展變化的趨勢,並對區城農業發展項目做前期論證與技術評估,為區域規劃與區域農業發展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