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作 者:熊丙奇 著
出 版 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780336
出版時間:2010-09-01
版 次:1
頁 數:10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教育與考試 > 中國小教育
編輯推薦
在我每年接觸的學生中,高中生和大學生都有相當數量來自農村。在高考諮詢現場。這些農村孩子充滿對大學的渴望,但同時因為信息缺乏,而無從選擇,而且由於家庭經濟原因,又充滿對求學的擔憂。在大學校園,一些農村孩子充滿自信,積極融入大學環境,成績優異,而另一些農村孩子,卻由於農村一出身,不敢面對自己家庭的貧困,敏感、自卑而迷茫。
內容簡介
作者結合多年高考諮詢經驗以及大學生職業發展指導實踐,面向廣大農村學生及其家庭,講解全新的上大學理念,傳授實用的高考志願填報技巧,解讀國家各類助學政策,並分析大學學業規劃,旨在幫助農村孩子形成理性的求學觀念,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度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活,成為有競爭力的人才。《農村孩子怎樣選大學》適合所有農村學生及家庭閱讀。
目錄
A 認識大學——上大學的意義
一、為什麼上大學?
1.農村幾種普遍的上大學觀念
2.必須更新的上大學觀念
3.最務實的上大學態度
二、名校與一本
1.非名校不讀嗎?
2.不考上一本就是失敗?
3.大學生的競爭力
B 選擇大學——選大學的技巧
一、大學的種類
1.大學、高職與成教、自考
2.公辦院校、獨立院校與民辦院校
3.防止招生詐欺
二、大學怎樣錄取考生
1.分批次集中錄取
2.等第志願填報常識
3.平行志願填報常識
4.保送生
5.自主招生
6.免費師範生招生
三、選擇“好學校”
1.學校地域分析
2.學校特色分析
四、選擇“好專業”
1.專業影響分析
2.專業志願定位原則
3.十大專業介紹
4.新增專業評價
5.換專業政策與志願填報
C 無憂大學——大學經濟方案
一、獎學金
1.國家獎學金
2.國家勵志獎學金
3.學校獎學金
二、貧困生資助
1.綠色通道
2.經濟困難認定
3.國家助學金
三、助學貸款
1.國家助學貸款
2.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
3.大學生貸款助學的信用
4.國家助學貸款代償資助制度
四、勤工助學
D 把握大學——規劃大學生活
一、何為規劃?
二、高效率投入大學生活
1.計算投入產出
2.大學學業環境
3.利用大學學習資源
三、成長路徑設計
1.不同學校與大學成長路徑
2.不同專業與大學成長路徑
3.不同學歷與大學成長路徑
·收起全部<<
前言
在我每年接觸的學生中——高中生和大學生——都有相當數量來自農村。在高考諮詢現場,這些農村孩子充滿對大學的渴望,但同時因為信息缺乏,而無從選擇,而且由於家庭經濟原因,又充滿對求學的擔憂。在大學校園,一些農村孩子充滿自信,積極融入大學環境,成績優異,而另一些農村孩子,卻由於農村“出身”,不敢面對自己家庭的貧困,敏感、自卑而迷茫。
對這些學生,我有著強烈地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理性規劃自己人生髮展的衝動,幾乎每次講座,我都會一一回答他們的提問,直到喉嚨沙啞——有朋友告訴我,這是我不懂得科學發聲的緣故——不僅因為我也來自農村,也是從偏僻的農村小山溝走來,深知缺乏信息,不知道路在何方的痛苦,而且我認為每個人都是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些人才,缺乏的是“點撥”。
所以,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找到我,準備面向農村孩子出版一套叢書時,我爽快地答應了。我知道,與見諸報端的教育時評迅速產生的社會影響力相比,這些農家書的影響可能沒有那么“迅速”;與長期鑽研所寫的教育論文相比,這些農家書以政策講解、信息傳播、方法指導為主,或許沒有多少學術含量。但是,我相信,哪怕是在某個偏遠的小山村,某天某個農村學生看到這本書,由此了解了某個教育政策,或者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這本書也因此有了些許價值。
教育本是如此,潤物細無聲。也因此,本書關於選擇大學的介紹,不是停留在最基本的高考志願選擇中,而是向前拓展到如何看待上大學,向後延伸到如何上大學。事實上,解決了這一前一後的兩個問題,高考志願的填報也就呼之欲出,成為學業生涯的一環,而不是簡單的技術操作。
精彩書摘
《京華時報92008年高考期間的一則報導說,高考首日,北京市第七中學考點內,第三次參加高考的王軍(化名)出現胸悶、心慌等症狀,醫生為其注射安定劑後仍處於緊張狀態,隨即被送往安定醫院治療。王父稱,王軍唯一的理想即是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成績優異的他連續兩年的高考成績都在600分左右,去年更是以609分的高分被湖南大學錄取,但執著的他卻因與北大失之交臂而選擇復讀。王父說,“孩子參加了三次高考,一門心思想上北大,我們看著他這么和自己較勁都心疼!”
孩子為什麼這樣與自己較勁?這可歸為“名校情結”,即不顧自己的實力,一心嚮往考進名校,不惜反覆復讀,反覆報考,以至於自己陷入嚴重焦慮——這種情況,其實並非僅僅發生在這名考生身上。每年各地高考中,都有一批被一本院校錄取的學生放棄志願,選擇復讀以便考上一所更好的學校,他們的高考目標是“非某校不讀”。
為什麼有這么嚴重的“名校情結”?分析者們把原因主要歸到考生身上,認為他們“面子思想”太重,對上大學產生了錯誤認識。並由此告誡考生們,要珍惜上大學的機會,不要被名校蒙住了雙眼。很明顯,這樣的勸誡其實對考生們沒起到多大作用。解決“名校情結”這一問題,需要分析的是為什麼考生們會有這種“面子思想”。
其實,我們教育的某些長期灌輸,對此起到相當的潛移默化作用。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達到2900多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4%,每年高考平均錄取率為60%左右,一些地方錄取率已超過80%。在這種情況下,讀大學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隨著這種教育形勢的變化,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和高中,採取新的教育評價體系,不再考察學校的高考升學率,而(或明或暗)比較學校的一本率,在一本率的基礎上,再看具體的升人名校數。去年,就有一地方明確規定,對考上清華、北大的考生重獎50萬,被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等錄取的每人獎5萬。在具體的教學中,為激勵學生們考名校,老師們經常把考上某些名校的校友掛在嘴邊,宣傳他們當年刻苦讀書的事跡;把歷年升入名校的學生信息在學校醒目位置加以公布;同時,反覆提醒大家,考上某些學校,就是失敗。甚至有一些中學教師直接把某些學校歸為“垃圾”學校,告訴學生這些學校猶如股市中的垃圾股。在這種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很難沒有“名校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