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彙功能語法

辭彙功能語法,簡稱LFG,是一種形式語法,是美國計算語言學家布列斯南(Bresnan, J.)和卡普蘭(Kaplan, R.)提出的一種用於自然語言處理的形式語法。

簡介

辭彙功能語法(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 LFG)是語言學中諸多語法理論之一,強調語法功能(例如,主語、賓語等)和辭彙在語法當中核心的地位,並且提出語言當中各個結構(語音、功能、訊息、語意、論元等)是平行存在並且相互對應。此理論除了運用在世界上各語言語法的描寫分析外,還廣泛使用在計算機語言學領域。近十年來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興起的語言處理理論也是以辭彙功能語法理論為基礎。

起源

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起,美國麻省理工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引領一場語言學研究的革命,將語言學研究從外在語言現象的描述導向內在抽象原理的追求。然而,喬姆斯基提出的變形語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G)在60、70年代遭受其他學派(尤其是衍生語意學派和格位語法學派)的強烈質疑和挑戰。辭彙功能學派發展於70年代後期,由句法學家(也同是喬姆斯基指導出來的博士)瓊安‧布萊斯南(Joan Bresnan)和計算機語言學家兼心理語言學家羅納‧克普倫(Ronald M. Kaplan)一同構想提出,起先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當時在麻省理工學院那些偏好辭彙功能學派的學生戲稱自己是“女生組”(因為創始者布萊斯南教授是女性),而信奉喬姆斯基的變形理論的學生是“男生組”。隨著布萊斯南在1981和1982兩年到史丹佛大學客座,接下來因為喜歡史丹佛大學的環境,在1983年改至史丹佛大學任教,辭彙功能語法學派就以史丹佛大學為根據地繼續發展。90年代吸收了理論音韻學的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 OT),出現了“優選辭彙功能語法(OT-LFG)”。到了21世紀前十年,布萊斯南教授在其研究中加入統計學的方法,目前正逐步從傳統形式語法學派的質化、範疇性研究轉成量化、連續性研究。

樹-鄰接文法

樹-鄰接文法(TAG)是Aravind Joshi定義的文法形式化。樹-鄰接(adjoining)文法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於上下文無關文法,但是基本的重寫單位是樹而不是符號。上下文無關文法有把符號重寫為其他符號的規則,而樹-毗連文法有把樹的節點重寫為其他樹的規則。

TAG 中的規則是帶有叫做“足節點”的特殊葉子的樹,它們錨接(anchor)到一個字。在 TAG 中有兩個種類的基本樹:“初始”樹和“輔助”樹。初始樹表示基本的價(valency)關係,而輔助樹允許遞歸。輔助樹有標記(label)上同樣符號的根(頂)節點和足節點。推導開始於初始樹,通過要么“代換”要么“附加”來結合。代換把末梢節點替換為其頂節點有同樣符號的另一個樹。附加把一個輔助樹插入到另一個樹的中心。輔助樹的根/足標記必須匹配它所鄰接的節點的標記。其他 TAG 的變體允許多種成分的樹,帶有多個足節點的樹,和其他擴展。

樹-鄰接文法經常被描述為“適度上下文有關的”,這意味著它們有(在弱生成能力方面上)特定性質使其有比上下文無關文法更強力,但有比附標文法或上下文有關文法更弱的能力。適度上下文有關文法被推測為足夠強力可以建模自然語言,而仍保持在一般情況下有效解析。由於它們的形式特性,TAG 經常被用於計算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