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白絹病

從病斑上長出白絹絲狀菌絲,覆蓋發病部位。菌絲向外蔓延,長出1層白色絹絲狀菌絲層,因此叫白絹病,也叫白腳病或棉腳病。天氣乾旱時,僅危害花生地下部分,菌絲層不明顯。後期,菌絲層中形成許多菌核。菌核初期白色,後變黃褐色終變黑褐色。菌核大小不一,似油菜粒。病組織腐爛後,地上部葉片變黃枯死。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蓖麻白絹病
英文病名:RicinusSclerotiumRolfsii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病原為Corticiamrolfsii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危害部位:根、莖基部
危害對象:蓖麻花生大豆菜豆辣椒菸草柑桔等多種植物
分布:廣西、台灣
發病條件:高溫多雨

病原形態特徵

營養菌絲白色,直徑5.5-8.5μm,有明顯締狀連結菌絲,每節具兩個細胞核;在產生菌核之前可產生較纖細的白色菌絲,直徑3.0-5.0μm。

生理生化特徵

該菌在低於8℃或高於40℃的溫度均能生長,在42℃下雖不能生長,但48h後還能保持其活力。在pH值1.4~8.8的範圍內均能生長。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和菌絲在土中和病殘株上越冬,來年長出菌絲,直接侵入寄主表皮危害,病部菌絲能沿土隙和地面蔓延至植株進行再侵染。

危害症狀

起初在莖基部出現暗褐色稍凹陷的病斑,隨後長出一層白色絹絲狀的菌絲。以後在菌絲表面長出菜籽粒大小的菌核,先為白色,後變紅褐色,最後褐色。病部皮層腐朽,木質變褐,根系多數發黑,根部也能長滿白色絹絲狀菌絲,地表也常鋪滿一層白色絹絲狀的菌絲。地上部分生長受阻,葉片發黃,由下面逐漸枯死。病害嚴重時,莖基部腐爛,容易引起倒伏,以致枯死。

防治方法

(1)與非寄主植物進行輪作。
(2)在前作發病地種植前,每畝施用石灰50-100公斤進行土壤消毒。
(3)注意清溝排水,消除病殘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