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學位:博士
職稱:副教授
研究領域:認知發展(智慧型本質、建構學習)和社會性發展(青少年社會化)
學習經歷:
1993年至1997年就讀於山東師範大學教育系;
1997年起在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社會性發展;
1999年提前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認知發展;2002年7月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副教授。
學術兼職:
中國心理學會(CPS)會員
國際行為發展研究學會(ISSBD)會員
《心理發展與教育》執行編輯
教授課程:
發展心理學歷史與理論(研究生專業必修課)
大學心理學(本科生公共必修課,研究生班課程)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夜大學生必修課,本科生專業課,研究生班課程)
教育心理學(本科生專業必修課)
學習心理學(研究生班課程)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從事認知發展(智慧型本質、建構學習)和社會性發展(青少年社會化)研究。曾就學習不良兒童、成年人的社會性發展、教師心理等領域做過實證研究。另外,對理論心理學、方法論等問題感興趣。歡迎合作研究。
承擔、參與課題: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兒童表征能力的發展特點與影響因素研究”
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青年基金課題:“小學生數學知識的認知建構:從建構主義到微觀建構”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與圖式建構的關係”
已發表論文:
中國小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發展特點與相關因素(第二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2,22-26。
《學習致勝奧秘》(第一作者),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7月。
國小學習不良兒童家庭功能研究(第一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22-26。
學習不良的界定與操作化定義(第一作者)。《心理學動態》,1999,2,52-57。
反思訓練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第二作者)。《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9,4,69-73。
學習不良兒童孤獨感、同伴接受性的特點及其與家庭功能的關係(第二作者)。《心理學報》,2000,1, 59-64。
挑戰與呼聲:親職教育中親子互動現狀分析(第二作者)。《套用心理學研究》(台北),2000,7,1-7。
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比較(第二作者)。載於陳烜之、梁覺主編:《邁進中的華人心 理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335-343。
創新教育的系統觀(第一作者)。《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2,115-120。
教師互動問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訂及套用(第一作者)。《心理科學》,2000,4,404-407。
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培養的意義(第二作者)。《教育研究》,2000,5,16-20。
《思維:開發無限的潛能》(第一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8月。
家庭功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第二作者)。《心理學探新》,2001,3,55-60。
快樂感與社會支持的關係(第一作者)。《心理學報》,2001,5,442-447。(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 全文轉載,2001,12,54-59。)
學習不良兒童研究的社會認知取向(第一作者)。《心理科學》,2001,5,544-548。(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全文轉載,2001,12,33-37。)
《英語教學心理學》(第三作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月。
兒童在數學問題解決中圖式與策略的獲得。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微觀發生法:聚焦認知變化(第一作者)。《心理科學進展》,2002,2,206-212。
幸福感:認知與情感成分的不同影響因素(第二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2,27-32。
高年級小學生社會信息加工特點研究(第三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1,134-40。
學習不良兒童社會信息加工的特點(第三作者)。《心理學報》,2002,5,505-510。
邁進中的發展心理學事業(第二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158-167。
認知負荷與認知技能和圖式獲得的關係及其教學意義(第一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 版)2002,4,55-60。
智慧型結構三層次理論述評(第一作者)。《心理科學》,2002,6,686-690。
家庭功能與兒童孤獨感的關係:中介的作用(第一作者)。《心理學報》,2003,2,216-221。
關係-表征複雜性模型的檢驗(唯一作者)。《心理學報》,2003,4,504-513。
問題解決中策略的變化:一項微觀發生研究(第一作者)。《心理學報》,2003,6,786-795。
國小兒童社會性發展:認知-背景框架(第一作者)。載於佐斌主編《社會心理學的發展與創新》(即全國社會心理學2002年學術會議論文選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97-103。
國小兒童問題行為、同伴關係與孤獨感的特點及其關係(第二作者)。《心理科學》,2003,5,790-794。
兒童對婚姻衝突的認知加工和情緒反應的發展研究(第二作者)。《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4,45-49。
兒童對婚姻衝突的感知量表修訂(第二作者)。《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3,8,554-556。
青少年社會行為對同伴關係的影響(第一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4,12-16。
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研究:過程觀與結構觀及其整合(第二作者)。《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61-68。
不同社交地位青少年的社交焦慮特點研究(第一作者)。《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4,4,231-232。
鄉鎮國中生自尊的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第一作者)。《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4,5,350。
虛擬世界的暴力對兒童攻擊行為的影響機制(第一作者)。《中國教育學刊》,2004,5,41-44。
建構學習中知識的動態變化:以數學為例(唯一作者)。《教育科學》,2004,4,20-23。
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心理學思考(第二作者)。《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4,33-38。
數學中的閱讀理解(唯一作者)。《教育科學研究》,2004,9,49-51。
問題解決研究的一個世紀:回顧與前瞻(唯一作者)。《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6,101-107。(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全文轉載,2005,5,20-26。)
問題解決中圖式與策略的關係:來自表征複雜性模型的說明(唯一作者)。《心理科學》,2004,6, 1344-1348。
數學套用題解決研究的理論進展:兼論表征複雜性模型(唯一作者)。《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13-18。
失望情境下國小兒童情緒表達規則的運用(第二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4,30-36。
問題解決中圖式的建構:一項套用題分類研究(唯一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1,69-73。
簡論數學現實性問題解決能力(第二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5,1,56-58。
解決現實性問題與建構現實的數學(第一作者)。《中國教育學刊》,2005,1,38-41。
心理學的措辭:隱喻和故事的意義(唯一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63-69。
認知壓力促進知識建構:另眼看“減負”(第一作者)。《教育科學研究》,2005,9,52-55。
師生人際行為的影響因素(第二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4,68-72。
問題表征與知識建構研究及其意義(唯一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增刊,92-98。
出版專著與教材:
問題解決與知識建構(18萬字)。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社會性發展心理學(45萬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