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經濟學

轉型經濟學

轉型經濟學,我國著名學者陳世清先生第一次提出並加以系統的闡述。轉型經濟學就是在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基礎上的經濟學範式的轉換。

基本信息

1、概念

作為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學範疇的“轉型經濟學”概念,由我國著名學者陳世清先生在其所著的《經濟領域的哥白尼革命》和《對稱經濟學叢書》中第一次提出並加以系統的闡述。轉型經濟學就是在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基礎上的經濟學範式的轉換。迄今為止,人類的經濟成長方式依次經過了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知識運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成長方式。隨著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成長方式將由資本運營轉為知識運營。因此,存在著兩種轉型:一是經濟制度的轉型(如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一是經濟成長方式與人的實踐模式的轉型。兩種轉型是局部與整體、個別與一般、微觀與巨觀的關係。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將使後者得到充實,前者得到升華。真正的轉軌經濟學應該包含二者

轉型經濟學轉型經濟學

知識運營學,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轉型經濟學。轉型經濟就是增長向發展轉變,真正的轉型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發展不同於增長,經濟發展不同於GDP數字增長。“GDP數字”是價格經濟學的核心範疇,而價格經濟學是增長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以價格經濟學為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發展經濟學的悖論。把GDP數字增長等同於發展,不是科學的發展觀。所謂快速發展,從現象看,就是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從本質看,就是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不僅是高樓林立,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應落實為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發展經濟學要求透過現象看本質。所謂“先進生產力”,就是再生生產力。再生生產力不能歸結於生產率――再生生產力是質和量相統一的範疇,而生產率只是量的概念。

生產率概念產生於工業經濟時期,再生生產力則屬於知識經濟。是把“先進的生產力”放在首位,還是把“生產率”放在首位;是把“再生的效率”放在首位,還是把“配置的效率”放在首位,是“發展”與“增長”的根本區別,也是發展經濟學與增長經濟學的根本區別。轉型經濟就是配置向再生轉變,真正的轉型經濟學是再生經濟學。發展是配置和再生的統一,配置是手段,再生是目的,真正的發展經濟學是再生髮展經濟學。前知識經濟時代,人類求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實物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的開採利用為前提。這個時候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如何最佳化配置,研究生產關係或生產中的社會關係,發展經濟學是配置經濟學。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生產中的主導要素,要求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作內涵的有效開發。這個時候經濟學研究生產本身,研究資源如何最佳化再生;不但研究生產中的社會關係,而且研究生產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濟學作為資源最佳化配置的學說,視野在分配領域;生產只是生產領域的分配,生產領域只是分配領域的延伸。經濟學作為資源最佳化再生的學說,視野在生產領域;分配只是生產、再生產的分配,分配領域只是生產領域的環節。

最佳化配置,看到的是交易,是人際之間的供求平衡,價格機製成了市場和社會的核心機制;最佳化再生,看到的是財富增長,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價值機製成了社會和市場的靈魂。以分配為中心,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經濟學與管理學脫節,企業成了減少交易成本的產物;以生產為中心,經濟學就是管理學,企業擁有了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的系統質。把人際關係看成是此消彼長的交易關係,人與人是狼,必然把商場看成是戰場;在財富增長的基礎上把蛋糕做大,必然是雙贏經濟、和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穩定型經濟。企業內外,人與自然、人與人互相依賴、共生共榮、和諧統一;能與狼共舞,才是英雄本色。這個時候發展經濟學是再生經濟學。轉型經濟就是均衡向對稱轉變,真正的轉型經濟學是對稱經濟學。均衡:物與物之間,屬於客體範疇;對稱: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屬於主客體統一範疇。對稱是自覺的,均衡是自發的;對稱是高層次、可控漲落的,均衡是低層次、隨機漲落的;對稱是因勢利導,均衡是經濟周期。對稱:經濟周期可以利用、引導,危機可以控制可以避免,可持續發展是必然的;均衡:經濟周期與經濟危機相伴隨,危機不可避免,可持續發展是偶然的。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對稱,核心是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的對稱。

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帶來的是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帶來的是資源的最佳化再生。布局就是通過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實現客體和客體的對稱,用五度空間觀建構合理的生產結構。生產結構布局不僅指橫向的空間,而且指縱向的時間、立體的層次。只有這幾方面都對稱,才能可持續發展。對稱是五度空間的,布局也應該是五度空間的。僅僅從三度空間、四度空間考慮布局,不可能做到最優布局。轉型經濟就是從生存創業到生態創業的轉型,從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的轉型,從一元到多元的轉型,從規模到超速的轉型,從外延到內涵的轉型,從封閉到開放的轉型,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市場經濟核心機制從價格到價值的轉型…… 轉型經濟是五度空間相互轉化的結果,真正的轉型經濟模式是經濟發展的五度空間模式。在轉型經濟發展的五度空間模式中,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對稱哲學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對稱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有可能跨發展階段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對稱型→和諧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

轉型經濟就是增長向發展轉變,轉型經濟就是配置向再生轉變,轉型經濟就是均衡向對稱轉變,說明轉型經濟是經濟形態從不完善向完善轉變。不但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向市場經濟轉型,而且資本主義社會也要向完善的市場經濟轉型。現在通行的轉型經濟實際上是融合經濟,是人類實踐模式的轉軌。人類實踐模式的轉軌包括了向市場經濟、完善的市場經濟轉型。中國經濟就是這樣的轉型經濟。經濟發展的五度空間模式說明,在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時代,落後國家可以通過經濟與政治的轉型使自己後來居上。但這種後來居上是以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終點為起點,而不是重走西方國家走過的老路。 轉型經濟是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產物,靠西方經濟學通行的線性思維方式把握和真正科學闡述轉型經濟是不可能的。只有運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複雜系統論方法的對稱經濟學才有可能揭示轉型經濟的本質、結構、意義和功能,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轉型經濟學。
(以上摘自陳世清著《對稱經濟學叢書》、《經濟領域的哥白尼革命

版權資訊

作 者: 吳光炳 主編
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8-1-1
字 數: 353000
頁 數: 297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301133774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
定價:29.00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介紹了經濟制度變遷概述、經濟轉型目標、轉型方式、民營經濟發展、農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公司治理結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政府經濟職能轉換、轉型經濟績效等內容,本書結構合理,體例完備,適合高等院校經濟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內容簡介

本書以市場經濟轉型為主線,選擇了經濟轉型的一般原理、經濟轉型方式、民營經濟發展、農村經濟改革、分配方式轉變、國有企業改革、巨觀調控方式轉型等重要問題展開討論,系統地建立了轉型經濟學的框架。全書各章以歷史發展為線索,闡述了相關問題的歷史沿革,存在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動因、過程、現狀以及深化改革的難點,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書結構合理,體例完備,適合高等院校經濟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目錄

第1章 經濟制度變遷概述

1.1 經濟制度的特徵及構成

轉型經濟學轉型經濟學

1.2 經濟制度與經濟發展
專欄1.1 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
1.3 制度變遷理論模式
專欄1.2 奧爾森關於利益集團的九條推理

第2章 經濟轉型目標

2.1 經濟轉型的界定
2.2 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探索
專欄2.1 學界對計畫經濟體制改革必要性的分析
2.3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
專欄2.2 對中國改革目標模式的不同看法
專欄2.3 幾種典型的市場經濟模式

第3章 經濟轉型方式

3.1 轉型方式的劃分
3.2 休克療法
3.3 漸進式方法
專欄3.1 中國選擇漸進式改革道路的不同觀點
3.4 漸進與激進的比較

第4章 民營經濟發展

4.1 經典作家對民營經濟的論述
專欄4.1 經濟學界關於民營經濟內涵的不同認識
4.2 民營經濟發展歷程
專欄4.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決議
專欄4.3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民營經濟的修改內容
4.3 民營經濟的貢獻
4.4 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及其克服
專欄4.4 理論界關於剝削內涵的不同認識
專欄4.5 民營企業家人格障礙的表現

第5章 農業改革

5.1 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農業改革
5.2 建國後至1978年的中國農業制度變遷
5.3 1978年以後的中國農業改革
專欄5.1 1982年至2007年中央關於農村改革的9個一號檔案
專欄5.2 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關於承包的契約
5.4 中國農業深化改革的困境和政策建議

第6章 國有企業改革

6.1 傳統國有企業理論
6.2 東歐國家改革國有企業的理論模式
6.3 俄羅斯私有化改革實踐
6.4 中國國有企業的改制與改組
專欄6.1 國務院《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中規定的企業經營權

 第7章 公司治理結構

7.1 現代公司制及特徵
7.2 公司治理一般理論
專欄7.1 經濟學界關於公司治理內涵的不同認識
7.3 中國公司治理的演變
專欄7.2 國有公司“內部人控制”的種種表現
7.4 完善公司治理的改革措施
專欄7.3 經濟學界關於對企業家激勵必要性的解讀

第8章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8.1 轉型前的收入分配關係
8.2 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的變化
專欄8.1 衡量收入差距的其他方法
專欄8.2 經濟學界關於效率和公平關係的認識
8.3 收入分配製度的完善

第9章 政府經濟職能轉換

9.1 計畫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
9.2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基本原則
9.3 領導經濟轉型:政府一般職能
9.4 改革政府:政府特殊職能
專欄9.1 中國政府規模膨脹的原因解讀

第10章 轉型經濟績效

10.1 經濟轉型績效的評價方法及其界定
10.2 中國經濟轉型績效
專欄10.1 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
專欄10.2 國內外學者關於中國改革績效的原因探討
10.3 俄羅斯、波蘭和越南經濟轉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