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序言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以經濟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的當今世界發展變化,實質上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社會文明乃至不同思維方式在新的時代層面上的競爭與整合。能否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的實質,不僅直接關係到能否對正在變革中的世界大趨勢作出正確判斷,而且直接關係到能否正確選擇一條既切合中國實際又適應世界潮流的轉型發展道路。毫無疑問,我們應當透過紛繁複雜的經濟全球化現象以及當代世界的變化,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及其對我國發展深刻的影響。
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下,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世所罕見,我國在改革發展中所面臨矛盾和問題世所罕見,我國在前進中所面對的風險和挑戰也世所罕見。當代中國正處於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一方面,當代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另一方面,這種發展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對中國的發展成就,國際社會做出了種種反應:肯定、羨慕、嫉妒、反感,甚至提出種種所謂“中國威脅論”。對中國發展付出的高昂代價,國際社會也做出了種種反應:有善意提出改進辦法糾正措施的,有幸災樂禍的,甚至惡意利用於妖魔化中國,更有人用此得出形形色色的“中國崩潰論”。對許多外國人和不少西方理論假來說,當代中國社會成了一個無法準確判斷的“測不準”的社會。他們對當代中國社會的這種認識,與其根深蒂固的偏見有關,與其戴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有關,也與其低估中國社會很強的自我調適能力有關。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就有很強的自我調適能力。這是中國社會五千年歷史不曾中斷的一個重要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種自我調適能力進一步增強,主要體現在三個相互聯繫的基本要素上:它有能夠把全國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堅定不移的共同目標;它有能夠把社會資源集中到實現這一目標上的、無可比擬的社會動員能力;它有全國人民信賴的、無可替代的社會領導核心力量。以這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極強的自我調適能力,是中國社會的優勢,是戰勝一切困難的保證,是社會沿著既定目標前進的強大推動力。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轉型發展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展開的,經濟體制轉軌與社會結構轉型同步並行,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著社會結構轉型,社會結構轉型又深刻影響著經濟體制改革。事實表明,當代中國的轉型發展是多重轉型疊加的複合型轉型。這種轉型發展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從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轉軌;另一條是從傳統型社會轉向現代型的社會結構轉型。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建立,第一條主線正在逐漸完成,這就意味著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社會轉型的第二條主線將被置於更重要的位置。因而,中國的轉型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從原來的單線式的經濟型轉軌轉向以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複合型轉變。這種轉型內容更豐富,意義更重大,任務更繁重。
準確認識當代中國轉型發展,需要把握轉型發展的深刻內涵。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四個深刻”決定了當代中國轉型發展是全方位的轉型發展。這種全方位的轉型發展包括了從原有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變、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變等等,結構轉型和體制轉軌同步並行、相互交織,涉及社會所有構成要素系統的相應變化與調整。在全方位轉型發展中,經濟體制轉型是先導,社會體制轉軌是重點,政府體制改革是突破,黨的領導方式轉變是關鍵。簡言之,全方位轉型發展就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全面性變革。
科學推動當代中國轉型發展,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戰略部署,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入研究當代中國轉型發展,需要選擇科學的研究路徑,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國轉型發展問題“不應在西方理論的籠子裡跳舞”,而應“立足現實,提煉現實;開發傳統,超越傳統;借鑑國外,跳出國外;正確總結‘中國理念’,探索‘中國道路’。” 當代中國社會是各種各樣思潮的匯集點,遵循這一研究路徑,尤為重要。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揭示當代中國轉型發展基本規律的工具。要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善於從高處著眼、從低處入手,化繁為簡,深入淺出。這是我這么多年來積累的一點研究心得和體會。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永平研究員主持編著的《轉型發展論》秉持了上述研究路徑和方法。該書從中國轉型發展的現實邏輯出發,在充分汲取國內外轉型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建構了轉型發展的理論框架,並從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政治轉型三重視角提出了轉型發展的政策選擇和體制創新,最後落腳於黨的領導方式的轉型上。這種研究路徑和方法既立足學術研究的前沿,又緊貼中國轉型發展的實際,做到了“頂天立地”、“集成創新”。這應當成為中國學術界的“好聲音”。
從2004年以來,永平校長一直帶領他的團隊從事中國轉型發展研究,先後出版了《創新發展模式:廣州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研究》、《構建社會生活共同體:新時期城市社區建設研究》、《廣州社區黨建與社區自治》、《黨的領導與社會建設》。《轉型發展論》是永平校長在前四部專著基礎上推出的第五部關於轉型發展研究的專著。
完全有理由相信,《轉型發展論》的出版對於深化中國轉型發展研究乃至推動當代中國轉型發展的實踐都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鄭杭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4年7月於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心
目 錄
目 錄
第一章 轉型發展的基本內涵... 10
一、轉型發展是變革時代的必然要求... 10
(一)轉型發展: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勢所趨... 10
(二)轉型發展:內生髮展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14
(三)轉型發展:科學發展觀落實的必然要求... 20
(四)轉型發展: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路徑... 22
二、轉型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實現形式... 24
(一)轉型發展的內涵... 24
(二)轉型發展本質是科學發展... 28
三、轉型發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33
(一)轉型發展的體制性約束... 33
(二)轉型發展的市場化約束... 35
(三)轉型發展的創新性約束... 37
(四)轉型發展的觀念性約束... 39
四、制度創新是堅持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41
第二章 轉型發展的現實基礎... 46
一、發展視角下的經濟轉型與升級... 46
(一)經濟發展動力轉型:需求結構的調整... 46
(二)經濟發展重心轉型:產業結構的升級... 53
(三)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低碳經濟的挑戰... 59
二、進步視角下的社會轉型與變革... 66
(一)收入分配機制變革:更加關注公平... 66
(二)城鄉二元結構變革:城鄉一體化... 71
(三)社會管理工作變革:社會管理創新... 77
三、民生視角下的政府轉型與創新... 82
(一)發展導向轉型:從GDP優先到民生優先... 82
(二)政府職能轉型:從管理為主到服務為主... 87
第三章 轉型發展的理論基礎... 92
一、單視角的轉型發展理論... 93
(一)三步走戰略與中國轉型發展的目標... 93
(二)經濟發展目標與經濟體制轉型... 95
(三)經濟體制轉型的內容... 96
(四)單視角轉型發展應避免的理論誤區... 98
二、 雙視角轉型發展理論... 100
(一)兩個根本性轉變與雙視角轉型發展理論的形成... 100
(二)經濟成長方式轉型的內容... 104
(三)經濟成長方式轉型的路徑... 108
(四)雙視角轉型發展應避免的理論誤區... 116
三、 雙目標轉型發展理論... 118
(一)雙目標轉型發展理論的形成... 119
(二)雙目標轉型發展理論的主要內容... 123
(三)雙目標轉型發展的路徑... 126
(四)雙目標轉型發展應避免的理論誤區... 131
第四章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134
一、內需與轉型的關係... 135
(一)內需的界定... 135
(二)消費與轉型發展... 136
(三)投資與轉型發展... 138
二、擴大內需的必要性... 141
(一)轉型發展中的內需:現狀分析... 141
(二)轉型發展中的內需:國外挑戰... 146
(三)轉型發展中的內需:國內困境... 149
三、擴大內需的制約因素... 152
(一)投資抑制消費,需求擴張受阻... 153
(二)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擴大... 155
(三)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消費啟動困難... 158
(四)社保制度不健全,居民收入預期下降... 160
四、擴大內需的對策建議... 162
(一)矯正需求結構... 163
(二)拓寬農村消費市場... 164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168
(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171
(五)挖掘內需增長熱點... 173
第五章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75
一、現代產業體系的含義與地位... 175
(一)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外延及特徵... 175
(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任務... 177
(三)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模式... 181
二、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框架... 185
(一)現代服務業轉型發展趨勢... 186
(二)先進制造業轉型發展趨勢... 195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發展趨勢... 204
(四)傳統優勢產業轉型發展趨勢... 212
(五)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趨勢... 214
三、現代產業體系的保障措施... 216
(一)切實加強領導和協調... 216
(二)完善政策扶持... 217
(三)強化自主創新... 218
(四)保障要素投入... 219
(五)改善現代產業組織結構... 222
(六)培育市場需求... 223
第六章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25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25
(一)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225
(二)科學技術與生產力... 230
二、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動力... 233
(一)自主創新的基本內涵... 233
(二)產業結構最佳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 235
三、我國自主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241
(一)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嚴重... 243
(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缺失... 246
(三) 創新人才資源匱乏... 248
(四)智慧財產權制度尚不完善... 250
(五)創新政策支持有待突破... 255
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 258
(一)推進核心技術創新... 258
(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 262
(三)培育自主創新人才... 263
(四) 完善智慧財產權制度... 274
(五)完善財政支持政策... 282
第七章 切實保障改善民生... 287
一、民生問題的內涵及思想溯源... 287
(一)我國傳統民本思想... 288
(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 292
(三)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 296
(四)中共領導的民生思想... 299
二、社會轉型危機與民生問題凸顯... 303
(一)經濟轉型:從“生產社會”到“消費社會”... 304
(二)社會轉型:從“臣民國家”到“公民社會”... 306
(三)政府轉型:從“管控政府”到“服務政府”... 308
(四)政黨轉型:從“革命黨”到“執政黨”... 309
三、當前我國民生問題困局及原因... 312
(一)當前民生問題困局的表現... 312
(二)當前民生問題困局的原因分析... 319
四、我國民生問題的破題與解題... 322
(一)正確認識民生問題... 322
(二)當前民生問題的突破口選擇... 327
(三)改善民生的體制機制保障... 330
第八章 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335
一、低碳經濟的產生背景和發展趨勢... 335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335
(二)低碳經濟的提出背景... 336
(三)低碳經濟的全球利益博弈... 336
二、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37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機遇... 337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 341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措施... 345
(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345
(二)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348
(三)推進軌道交通建設... 360
(四)不斷增加森林碳匯... 364
(五)加強低碳制度建設... 377
第九章 加快轉變社會管理方式... 385
一、加快轉變社會管理方式既重要又緊迫... 386
(一)應對社會風險挑戰的必然要求... 387
(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 389
(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391
二、加快轉變社會管理方式的主要動力... 393
(一)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394
(二)推進社會管理社會化... 396
(三)建立和完善社會管理機制... 399
三、加快社會管理方式轉變的基本思路... 401
(一)設立社會管理委員會... 402
(二)推廣和規範政府購買服務... 403
(三)制定和完善社會管理政策法律... 404
(四)鼓勵發展和監管引導社會組織... 405
(五)加強社會工作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 405
四、加快轉變社會管理方式的重點和關鍵... 406
(一)抓落實是轉變社會管理方式的根本途徑... 407
(二)抓落實關鍵要提高基層幹部的執行力... 410
(三)抓落實要找準切實有效的工作抓手... 413
第十章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418
一、深化體制改革對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 419
(一)體制與轉型發展的路徑依賴... 420
(二)體制與轉型發展的可持續性... 422
二、我國經濟轉型發展面臨的體制障礙... 425
(一)資源和要素價格扭曲... 426
(二)社會改革機制不完善... 429
(三)財稅激勵機制有偏差... 430
(四)行政管理體制不到位... 432
三、體制制約轉型發展的渠道... 436
(一)體制制約資源消耗方式... 436
(二)體制制約自主創新能力... 438
(三)體制制約社會發展方式... 438
四、轉型發展中推進體制改革的著力點... 441
(一)經濟體制層面的改革... 442
(二)行政體制層面的改革... 446
(三)社會體制層面的改革... 453
(四)法制體制層面的改革... 457
第十一章 加強黨對發展轉型的領導... 460
一、完善黨的領導方式... 460
(一)黨的領導是政治領導... 461
(二)黨的領導是科學領導... 464
(三)黨的領導是民主領導... 468
二、整合最佳化執政資源... 470
(一)黨的執政資源流失... 471
(二)盤活執政的“存量資源”... 474
(三)開發執政“增量資源”... 478
三、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482
(一)樹立黨建工作新觀念... 482
(二)探索幹部管理新路徑... 484
(三)形成人才培育新機制... 487
(四)構建基層組織建設新格局... 489
(五)建立民生導向的檢驗標準... 491
第十二章 轉型發展的成功經驗... 494
一、已開發國家轉型發展的成功經驗... 494
(一)美國典型城市轉型案例... 494
(二)韓國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與自主創新的成功做法... 498
(三)日本發展低碳環保產業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做法... 504
(四)新加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成功做法... 510
二、國內轉型發展的實踐探索... 517
(一)國內三大城市群轉型發展的實踐探索... 517
(二)國內有關城市轉型發展的實踐探索...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