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進假說


輸進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輸進假說也是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專著論述他的這個假說。克拉申以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進”( comprehensive input ), 即略高於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進,而他又能把留意力集中於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於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 i + 1 的輸進並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往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進,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自動地提供了這種輸進。克拉申以為,理想的輸進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可理解性 (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進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 ( incomprehensible ) 輸進對於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2)既有趣又有關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要使語言輸進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進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3)非語法程式安排 (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進。假如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要有足夠的輸進量。 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不斷地有內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4 情感過濾假說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這個假說以為,有大量的可理解輸進的環境並不即是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還要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輸進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語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以為影響習得語言的情感因素是:1)動力。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目的明確則動力大,進步快;反之,則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樂於置身於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者在學習中進步較快;3)情感狀態。主要指焦慮和放鬆。焦慮感較強者,情感屏障高,獲得的輸進少;反之,則輕易得到更多的輸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