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簡介
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大量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由靜脈輸入體內,是一種高度專業技術。近日,一條關於輸液危害的微博在網上熱傳,微博中列舉了輸液的四大危害:一是微粒沉積在心、肝、肺等部位的毛細血管中,對身體造成影響;二是輸液次數過多過快易引起急性心衰,加重心臟、腎臟負擔;三是輸液過多伴隨抗生素濫用,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四是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範,會導致過敏反應、輸液反應等。
患者疑慮
市民張女士因為感冒導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正在此輸液,對於微博所言的危害,張女士將信將疑,“不會有那么嚴重吧,我身邊幾乎每個人都有輸液的經歷,也沒有聽說過誰出了問題啊。”張女士也坦言,自己之所以會選擇輸液,一方面是病情的需要,一方面是她希望儘快康復回單位工作。記者採訪了多位患者,他們的觀點大都和張女士一樣,對於網上的說法並不認同,但心裡還是存有疑慮。
專家觀點
專家認為,微博中的一些說法過於片面。以微粒沉積為例,在輸液管距離針頭20厘米的地方,特別設有濾膜,這個膜完全可以濾掉微粒。而輸液過多易導致急性心衰的說法也存在誤區,對於輸液的量和速度,都由醫務人員專業控制,家屬和病人不要自行調整。
而對於微博上所說的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範會引起過敏反應的說法,專家表示如果一些醫療機構沒有完善的院感流程,從業人員沒有相關的資質,這樣的危險確實存在。而在正規的醫療機構,對此有嚴格的規定,例如有些藥在輸液前要做皮試,比如青黴素、鏈黴素等藥品,醫務人員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和過敏史,避免意外的發生。
對於網上所言的輸液危害,甚至是將輸液和自殺畫上等號,無論是患者還是旁觀者都應該理性對待,究竟要不要輸液,更應該視病情而定,由具有專業知識的醫生建議,不要自己判斷,耽誤病情。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然而因為受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很多人不論大病小病,都要求輸液治療。對此專家再次提醒,對輸液要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普通人很難做到完全正確,應該讓正規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來定奪。
不良反應
發熱反應:因輸入致熱物質而使患者出現發冷、寒戰、高燒等症狀,並伴有噁心、嘔吐和頭痛。
心力衰竭:因為輸液速度過快,使短時間內血液系統輸入太多液體,導致心臟負荷增加。
靜脈炎:由於輸液器具達不到無菌要求而使靜脈局部感染,或由於長時間輸濃度高、刺激性強的藥品,而使輸液處靜脈內壁出現炎症。症狀為手臂出現條狀紅線、局部紅腫熱痛。
空氣栓塞:因為輸液管內空氣沒有排盡,或者導管連線不緊而使空氣進入靜脈。常表現為胸部異常不適,同時出現呼吸困難,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死亡。
肺水腫:輸液時突然感到胸悶、氣短,咳嗽時出現泡沫狀的血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