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科幻

軟科幻

軟科幻(英語Soft Science Fiction,簡稱Soft SF),相對於硬科幻,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 軟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為它所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類為軟科學或人文學科,所以它被稱為“軟”科幻小說。

運用方法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布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儘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有趣的是,關於軟科幻定義的爭議很少,或許這正是因為其界限似乎比硬科幻更為模糊。

科幻小說的軟硬之分,這是就小說而言的,不能拿來套在日本動畫上,而嚴格來說,日漫中也並不存在所謂硬科幻。大概上的軟硬定義是:

硬科幻指以對科技進步的幻想本身作為故事的主線內容,典型的如克拉克、阿西莫夫、劉慈欣寫的一堆東西;

軟科幻指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寫社會、人文、倫理……以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主要內容,比如蘇禹的《新世》。

科幻小說的軟與硬與劇情是沒有關係,真正區分軟硬的是小說中的科幻是否有理論基礎,也就是從科學的角度上進行合理或者說比較合理的推論和想像的科幻作品,就可以稱之為硬科幻,反之即為軟科幻。

當然,以作品中描寫的側重點來區分軟硬也並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其中的因果關係被弄反了而已,因為側重於理論上的合理性,所以作品的藝術性占的比重就會比較少;同樣的如果側重於藝術性,那么理論所占的比重一樣會減少。

至於以作品是否動人來決定軟硬的說法,就有點太過牽強了,即使占的比重很少,但是很多硬科幻在劇情上也是強過很多一般的二流軟科幻的;如果以這類方法來分類的話,豈不是越爛的作品越硬了?

系列科幻小說《沙丘》中,弗蘭克·赫伯特通過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拋棄了智慧型機器,而回到了封建社會。赫伯特借對當前社會政治現實的逼真模擬,以“沙丘”的傳奇對人類的現狀進行批判。軟科幻小說也探索社會對事件的反應,和純粹由自然現象或技術進步引發的問題(往往是災難),主題往往是說明科學像一把“雙刃劍”,需要人文關懷的引導(最常見的就是指責機器不能代替人倫情感)。

科幻分類

軟科幻主要是借用科學幻想的形式來表現,重在小說的情節發展 。

硬科幻通常會介紹一種新穎的科學想法及由這個符合科學的新的“點子”所帶來的其他事物,一般包含許多物理等專業知識,大眾讀者看不大懂,一般不太喜歡。

分類爭議

雖然“硬科幻”、“軟科幻”的分法常見諸許多雜誌、網站和愛好者之口,但贊成者內部對“軟硬”的定義也存在爭議;同樣,有許多人拒絕承認這種說法,認為沒有必要去細分科幻小說。

一個典型的混亂案例是《星球大戰》(Star Wars)。許多保守的愛好者因為其中“原力”(Force,某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設定而認為它不屬於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說,或好萊塢太空電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說擁護者認為好萊塢太空電影都是奇幻;而公眾一般直截了當地把它們統統歸為“科幻電影”。

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凡爾納是“硬科幻”的鼻祖;威爾斯則是“軟科幻”的宗師。實際上,威爾斯的作品中對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寫一點也不比凡爾納保守;《海底兩萬里》也花費了幾個章節來描寫世界各地對神秘的“鸚鵡螺號”的猜疑與震動。因此將他們並列對立起來難免有失偏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