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六校

軍工六校

軍工六校是指在炮火中誕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分裂後形成的六所軍工院校,分別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國防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指揮工程學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因校址在哈爾濱,所以又簡稱哈軍工。陳賡大將首任院長兼政委。1966年被迫轉業改制,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1969年根據林彪關於戰備的“一號命令”,學院被要求內遷,1970年正式分遷。

1970年分遷之後誕生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1960年按照常規分散原則,主動分建的南京炮兵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國防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指揮工程學院六所學校稱為“軍工六校”,繼承和發揚了哈軍工精神。一個軍工不幸倒下去,六個軍工奮勇站起來。不僅如此,哈軍工的血脈(部分專業和教師)還流入了西北工業大學、空軍工程大學、海軍工程大學,哈軍工精神也滲透於這些高校之中 。

軍工背景

哈軍工於1952年開始籌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動工,9月1日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1955年初具規模,設有五個系和一個預科:一系空軍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軍工程系,四系裝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預科(1960年又增設防化系)。1959年中央軍委決定將學院培養目標改為研究、設計、製造方面的軍事工程師,實施尖端專業集中,常規專業分散的方針。

1959年軍委決定改變軍工培養目標,由維護、使用改為研究設計。學院從1960年開始分建與擴建:將炮兵、裝甲兵、工兵的常規專業和剛剛新建的防化兵工程系調出,交給有關兵種,擴建為單獨的兵種工程技術學院,形成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工程學院、國防工程學院(現為解放軍理工大學一部分)和防化兵指揮工程學院;將空軍工程系中的機場建築、航空氣象2專業和海軍工程系中的艦炮、艦炮指揮儀、魚雷、水雷、艦船消磁5專業與空軍、海軍已經建立起來的技術學校合併,使之成為比較完整的高一級的軍種工程技術院校(形成後來的空軍工程大學、海軍工程大學的一部分);保留空軍、海軍工程系中的尖端專業和1959年2月新建的飛彈工程系;將附屬於海軍工程系的核動力裝置科擴大為原子工程系;將空軍、海軍、炮兵3個工程系中的雷達、無線電專業集中,擴建為電子工程系。

1966年哈軍工被迫轉業改制,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院系進行調整,改建和新建火箭工程系、計算機系。

1970年,學校再次分建,飛彈工程系(1966年改建為火箭工程系)、電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電子計算機系以及基礎課部和院機關內遷長沙,改名長沙工學院,歸廣州軍區領導。1973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重慶工業大學,原軍工二系(原子工程系)調歸長沙工學院建制。 1978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發《關於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國發(1978)110號檔案〕,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重回軍隊序列。

海軍工程系劃歸第六機械工業部,擬遷武漢,後留原址組建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原子工程系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遷往重慶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有關專業合併組建重慶工業大學,辦學一段時間後,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辦成,雙方教師均回到哈爾濱各自學校,自此,原子系與海軍系及飛彈系戰術飛彈分部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更為哈爾濱工程大學,並形成了學校“三海一核”(即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套用)的辦學特色。

空軍工程系劃歸第三機械工業部,遷往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

風洞實驗室改為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部)的一個研究所,現為哈爾濱空氣動力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