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8年2月考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 至1985年1月研究生畢業, 在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後在中國紡織大學任職至1988年3月。 1988年4月赴德國明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92年1月德國明斯特大學獲博士學位。1993年4月回國後在復旦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後研究, 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上海市優秀博士後、2005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後稱號;首屆中國優秀博士後獎獲得者。 應邀分別於1996年10月至1997年8月, 1998年8月至11月, 2000年7月至12月,2001年7月至10月,2002年7月至9月五次赴香港科技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於1999年7月至9月赴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研究中心作訪問研究; 於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主要貢獻
論文著作
作為第一作者於1997和1999年在代表國際物理學界各研究領域最高水平的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論文兩篇。在表面研究領域,最常用、最重要的實驗方法是掃描電子顯微鏡(STM)。由於STM的探針距離樣品表面非常近,它的工作電壓會在針尖和樣品表面之間形成非常強的電場,達每米1010伏特的量級。強電場對於表面結構有沒有影響?有什麼影響?這在過去是不知道的。在理論研究方面,由於表面能帶計算通常採用薄片模型而必須在表面方向人為地周期性重複,因而無法模擬這樣的表面電場,理論上也因此沒有合適的辦法對此作出解釋。車靜光巧妙地利用平板電容器的結構來模擬這個表面電場。這一成果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評審評價為:“在外電場與表面原子結構之間建立了過去常被忽視的、然而是確實存在的關係。隨著STM的廣泛使用,對這種關係的了解將越來越重要。”“計算給出了非常必要的透視這一關係的物理圖象,對這一領域的其他理論工作者是一種激勵。”
代表論文
(1)Origins of Distinctly Different Behaviors of Pd and Pt Contacts on Graphene, Wang, QJ (Wang, Q. J.); Che, JG (Che, J. 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3 (6): Art. No. 066802 AUG 7 2009。
(2)Novel Electronic Structure Induced by a Highly Strained Oxide Interface with Incommensurate Crystal Fields, Ou, HW (Ou, H. W.); Zhao, JF (Zhao, J. F.); Zhang, Y (Zhang, Y.); Xie, BP (Xie, B. P.); Shen, DW (Shen, D. W.); Zhu, Y (Zhu, Y.); Yang, ZQ (Yang, Z. Q.); Che, JG (Che, J. G.); Luo, XG (Luo, X. G.); Chen, XH (Chen, X. H.); Arita, M (Arita, M.); Shimada, K (Shimada, K.); Namatame, H (Namatame, H.); Taniguchi, M (Taniguchi, M.); Cheng, CM (Cheng, C. M.); Tsuei, KD (Tsuei, K. D.); Feng, DL (Feng, D. 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2 (2): Art. No. 026806 JAN 16 2009。
(3)Low photoemission intensity near E-F induced by the surface relaxed structure of CrO2(001) Hong, F; Che, J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6 (16): Art. No. 167206 APR 28 2006。
(4)"Change of Ground State Configuration Induced by the Stark Shift of Surface in Some bcc(001) Surfaces", J.G. Che, Z.Z. Zhu and C.T. Chan, Phys. Rev. Lett. 82, 3292 (1999).
(5)"Faceting Induced by Ultrathin Metal Films: a First Principles Study", J.G. Che, C.T. Chan, C.H. Kuo and T.C. Leung, Phys. Rev. Lett. 79, 4230 (1997).
研究成果
車靜光在復旦大學985計畫100萬元人民幣支持下,於2002年6月建成一台包含了96台P4微機的計算機集群。這台集群採用了兩項當時國內尚未採用的先進技術:網卡捆綁和網路啟動技術;它具有每秒1464億次的浮點計算能力。查閱當年按Linpack測試的浮點計算能力排序的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這台集群可以排在當時第468位,是一台名副其實的超級計算機。2003年中國國內的計算機也按Linpack浮點計算能力作了一個50強排行榜,它排在全國第27位。排在它前的26台都是商業超級計算機,而它是自建的。雖然在這個微機集群誕生兩個月後,聯想集團的深騰1800超級計算機研製成功,其他一些計算機廠商專業化的計算機集群技術和產品也開始陸續推出,但在2002年6月國內只有幾台計算能力可以和它相比的超級計算機。這是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超級計算機,推廣這種超級計算機將大大改變我國這方面資源匱乏的現況。為此,車靜光將在試製這台集群中所取得的經驗寫進他的專著《微機集群組建、最佳化和管理》中。這部專著於2004年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機械工業出版社現已經徵得車靜光同意,將該書的著作權與國外出版商交換,翻譯出版英文版。
獲獎記錄
專著獲該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