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車震亞,1938年6月生,祖籍四川省成都市。1955年參加工作,1978年入黨,歷任遂昌縣副縣長、松陽縣副縣長、松陽縣政協主席。退休後從事寫作,曾在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自傳《破壁飛騰》、散文集《見證錄》、《老車遊記》。
相關作品
千秋遂昌
2005年,在遂昌縣委宣傳部和史志辦、縣文聯、文體廣電局等單位的共同協助下,車震亞開始編撰《千秋遂昌》。 老車用了一年的時間,歷盡千辛萬苦遍訪遂昌的山山水水,拍攝了1000多張照片,採集了大量散佚於民間的文字資料,跑單位、翻縣誌、摘材料、掃描圖片,真可謂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2006年9月,四易其稿後,《千秋遂昌》由方誌出版社出版。《千秋遂昌》是遂昌這個千年古縣的縮影,它記錄了遂昌千百年來的風雨滄桑,描繪了遂昌的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和物華天寶,展現了遂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
《千秋遂昌》的發行儀式在遂昌剛剛開完,老車“車不停輪”,立即轉戰松陽,開始為撰寫《古邑松陽》而奔波取材。
古邑松陽
寫《古邑松陽》時,老車已經70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而70歲的他卻仍然有著年輕時代的幹勁和熱情。在完成了前期的提綱和史料文字蒐集後,進入拍攝照片的過程。正當驕陽似火的三伏天,70歲的老車頂著38℃的高溫,騎著機車,揮汗如雨,走街穿巷,翻山涉水,拍攝松陽古街道、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道路等歷史遺存。而當夜幕降臨,在燈影里整理和編輯圖文時,松陽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讓老車思緒萬千,心潮如涌。一遍又一遍,細數一幀幀傳承千年歷史文化信息的圖片,老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八其易稿,2008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古邑松陽》書稿終於交付北京方誌出版社。
《古邑松陽》以全面展示松陽的人文歷史遺產為主,配以秀美的田園風光,更加突出視覺印象、連貫古今的整體效果。用大開本、大圖片、大號字編排,增加了吸引力和震撼力,是一部圖文並茂、了解松陽概況的精美佳作。
國家一級出版社——方誌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和總編對這兩本書的評價是:“打破了史志類圖書沉悶的格局,用圖文並茂編排方式,運用散文的文筆,具有較好可讀性、觀賞性和較高的收藏價值,為史志類圖書創新開了一個先例。”兩書出版後得到遂、松兩縣領導和人民民眾的一致好評,爭相購買和閱讀。《千秋遂昌》發行量達到4000冊,《古邑松陽》發行量達到3000冊,創兩縣圖書發行量之新高。
遂昌人物
繼《千秋遂昌》和《古邑松陽》之後,老車又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遂昌人物》的編纂中,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走訪民間和有關單位,收集了大量的史志資料和圖片,於2009年歲初將《遂昌人物》展現在讀者面前。該書共收集了從南北朝宋元嘉元年(424)至公元1949年,遂昌著名的歷史人物160人,時間跨度長達1525年。在編寫此書時,老車騎著機車到大柘、石練、雲峰、北界、應村等鄉村,查族譜,拍照片。為了人物史料真實可靠,他查閱了各種版本的《遂昌縣誌》和十幾部族譜,從數十萬字的資料里反覆求證,力求翔實。為此,老車還到了北京、杭州、寧波、紹興等地的圖書館,查找資料和圖片。《遂昌人物》共配印了400多張圖片,單就給每個人物配頭像,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老車說,有的頭像是珍貴的老照片,有的是從族譜和祠堂的牆上拍下來的畫像,還有的是根據年代特徵和人物官職虛擬的,可謂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縱觀全書,一個個歷盡滄桑、鮮活生動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他們的鴻才睿智,嘉言懿行,震古鑠今,垂範後世,讓人感嘆,令人振奮。
破壁飛騰
2001年8月,64歲的他開始學起打字來了。老車從來沒有學過拼音,這難不倒他,他說:“就那么幾個字母,背下來!”
為了學拼音,他向年輕人學,向孩子們學。人家說他學拼音比考大學的人還用功。早上五點鐘起床,就開始背“漢語拼音方案”的“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沒電腦就用學習機練。不光在家裡練,出門還不忘練。整整三個月過去了,老車終於對自己拼音成績滿意了。他的兒子知道後,非常支持,買了筆記本電腦給他。從此,老車用電腦是如魚得水,打字、上網都學會了,並且把以前的文稿統統輸入了電腦。
那一年,老車著手為自己寫自傳,總結一下自己的人生之路。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苦創作,他的第一本書——《破壁飛騰》於2003年3月順利出版。老車說,這是一本記錄自己人生經歷的書,他不敢奢望效果有多好,可是,結果卻讓他激動。此書的出版,在遂、松兩縣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少讀者認為,《破壁飛騰》反映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參加工作一代人的成長過程,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時期的歷史面貌,既有濃濃的人情味,又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人是含著眼淚一口氣讀完的。有位眼睛失明的退休老人,叫老伴從頭到尾念給他聽,老兩口邊念邊聽邊流淚。還有朋友們給他鼓勵的題詞也令他很感動:“生活多彩,經歷坎坷,天道酬勤,破壁飛騰”;“直面人生,立論正確,文筆流暢,好事如敘,憾事坦言,澄清輿論,匡正視聽”;“人生如夢風雲多,一輩幾經受折磨,破壁飛騰行好運,史留後世讓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