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8年建起小型大口井。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6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400公斤,總產7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479公斤,總產6.9萬公斤。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54萬元,其中農業20萬元,畜牧養殖業30萬元,其它4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黨支部發動民眾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69人,收入102萬元,其中工業45萬元,建築業5萬元,運輸業18萬元,商飲業22萬元,服務業1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5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1500元,全村有運輸車14輛,機車6輛,電話27部,彩電25台,電冰櫃3台,洗衣機1台。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街道不整齊,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全是草房,擁擠不堪。建國後,對街道進行了整修,居住條件獲得改善,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5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 社會福利1984年,村集體投資3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98年,村集體投資1.5萬元,村民用上了自來水。2000年,村補貼1600元,安裝程控電話32部。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1月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4人。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5人。2002年,有黨員1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於成友、車壽堂、於永芝、車壽運、於永明、於忠利、於忠敏。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魏豐忠、魏振學、於永海、車成寶、於成友、於永合、於永彬、於永樂、車壽堂、於忠利、車成利、於忠敏、於忠臣、車壽廷、於永明。2002年5月起,於忠敏再任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