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蓮船

踩蓮船

採蓮船是深受民眾歡迎的一種民俗文化娛樂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太平廣記》有載。宋代范成大(1126—1193)有“旱船遙似泛”的詩句。北方稱水船,南方稱採蓮船。

基本介紹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湖北省荊門市城鄉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俗舞蹈,以採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亭榭,底部呈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

表演形式

荊門採蓮船 荊門採蓮船

採蓮船的玩法是:鑼鼓家什響起,玩船開始,一女子站在船內,摹擬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撐篙(槳),艄婆撐舵;艄公手持竹篙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船後由艄婆化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做滑稽樣趕艄,逗趣取樂。三人動作協調,以舞蹈動作表現行船、撐篙、過灘、擱淺、推船、等情節。在簸箕大個圈內,頂船的圍著艄公轉,艄婆子追著船尾扇,艄公指揮船兒轉,鑼鼓點子指揮船兒玩。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儘是恭喜發財、五穀豐登、健康長壽、家庭和睦、心想事成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

歷史起源

荊門市的民間傳說,採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修橋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通過採蓮船表演來表示讚頌,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成為在重要節日以祝賀為主要內容的表演,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划起採蓮船為每家每戶拜年、問好、送祝福。

傳說,有個蔡狀元,一天路過都城。這都城是鬼城,一邊是陽街,住人,一邊是陰街,住鬼。蔡狀元不曉得路,一下摸到陰街地府。一看那裡在炸油鍋,有個員外被炸得哭爹喊娘。再一打聽,才曉得這員外生前有萬貫家財,就是為富不仁,不肯施捨,才落得死後炸油鍋的下場。

蔡狀元回去後,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曉得,橋只修了一半,家產就賣光了,只好到處去化緣。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蔡狀元打著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弄幾個錢修橋。哪曉得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化子,老遠就把門關上。蔡狀元無法可想,就來到河邊,望著那半截橋哭。一會兒,河裡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彩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趕來看稀奇。只見划槳的是個老漢,打著赤腳,船上坐著個美如天仙的姑娘。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們拱了拱手,說:“哪位哥兒能用銀子投中姑娘,就把她許配哪個為妻。”話音落地,一些公子少爺就跑回屋裡,抱來大包小包的銀子,往姑娘身上拋。拋了半天,哪個也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都落在船倉,險些把船壓沉。原來,船里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心善,才想出這個法子,幫他募款修橋。那些俗家公子,怎么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文化傳承

武漢市將“採蓮船”列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是武漢、荊門主要民俗文藝活動形式之一,深受廣大民眾喜愛,但有待進一步傳承革新。

藝術表現

採蓮船一般用竹木做骨架紮成船型,船身則用彩繪有各種戲曲故事或者吉祥圖案的綢布包裹起來。《白蛇傳》中的“西湖借傘”和“水漫金山”兩則故事經常出現在船身上,“蓮魚戲水”、“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也是如此。亭閣式船篷扎在船上,船頂上蓋有綢布,船身則有流蘇花邊進行裝飾。船頂綴以大紅繡球,船下也有彩布包圍。一般來講,跑旱船的么妹兒都是男扮女裝。他們站在旱船中間,腳下與一對假腿相連,一邊走一邊跳起舞來,就像一個女人坐在船上晃悠一樣。一艘採蓮船,少說也有幾十斤,么妹兒要長時間的提在手裡,女人肯定吃不消,看來這也是么妹男扮女裝的緣故了 。

么妹兒一般都是上年紀的男人,搽脂抹粉,化著濃妝,穿著大紅的衣褲,看起來就讓人忍俊不禁。他頭戴老太太的髮髻,耳垂上吊著兩個紅艷艷的朝天辣椒,胸前不知藏著什麼,反正也鼓鼓囊囊的,比女人還有女人味。么妹兒走起路來似風擺柳一般,一步三搖,採蓮船也跟著上下起伏。不少的小孩就跟在後面學著么妹扭貓步,惹得眾人哈哈大笑。採蓮船隊根本不理睬這些孩子,他們要得就是這種趨之若鶩的追捧效應。

撐船的扮作漁夫,腰裡拴著個魚簍,頭上戴著牛仔風格的草帽,畫著粉鼻子,長長的八字鬍從兩邊垂下來,一副慈眉善目的和藹樣。漁夫的手裡還拿著木槳,不停地在船側來回劃著名,而么妹兒就手提採蓮船順勢穿插游弋,真有些水鄉採蓮的韻味。鑼鼓、嗩吶、海笛和鐃鈸等伴奏樂器也沒閒著,么妹和漁夫就在音樂的指揮下完成那些滑稽搞笑的動作。扭完了,跳夠了,採蓮船照例停在接燈的主人家面前,整個燈隊一起演唱一些吉利的歌謠,主人家則會奉上香菸和紅包表示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