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興的搏擊運動——踢拳術
美國拳壇可謂世界武技大舞台,各種武技都有嶄露頭角的機會,只要能站得住腳。美國人通常將武技分為三類:非接觸性的,或稱非實戰性的拳法(Non-contact),即以套路表演為主的運動形式;輕微接觸性的,或稱為點到為止的拳法(Light-contact),如空手道等;全面接觸性的,或稱實戰性的拳法(Full-contact),如實戰空手道、泰拳等。按照慣例,踢拳術(Kickboxing)屬於實戰性的拳法。它是自20世紀70年代初,在與東方武技的相互交流和切磋下,特別是從空手道和泰拳中不斷汲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具有現代風格的美國搏擊運動。
眾所周知,拳擊和摔跤是西方熱衷的傳統徒手技擊術。在與東方技擊家們的較量中,他們往往捉襟見肘、屢屢敗北。殘酷的現實迫使美國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他們開始主動地求教於亞洲拳師。而正當踢拳術悄然興起的時候,就連美國人也沒有意識到一項新興的搏擊運動即將問世。
起初,他們只將變向擊打和跳轉後擺踢作為主要內容強化訓練,所以習練者在身體的自控能力上煞費苦心。但是,他們從未仔細考慮過對手的技術風格和攻防能力。在與東方武技的較量中,美國人似乎覺察到拳法比腿法更加有效,拳擊手不僅熟諳拳擊技術,護具精良,而且懂得該如何實施進攻與防守反擊。相形之下,空手道拳手和泰拳手只會被動格擋,來一些花拳繡腿。而當拳擊手參與這項運動時他們立刻就變得非常出色,很快成為踢拳術的能手,也使得踢拳術錦上添花。因為他們不僅拳擊技術頗具威力,而且也掌握了各種必要的實戰腿法。
那時的踢拳術訓練或比賽,運動員必須穿著全套護具,而這項運動的發展得益於競賽規則的不斷調整和逐步完善。1970~1973年之間,比賽沒有明文規則,也沒有體重級別的劃分,所有的競賽一直持續到剩下最後一名冠軍為止。競技者只是被告知各種拳法、腿法、摔法以及掃腿技術是允許使用的,比賽過程如同自由搏擊。後來膝頂、肘擊和頭撞被禁止了。之後,踢拳術比賽借鑑了實戰性空手道的競賽規則,腿法的運用限定在腰線以上,當然由此而形成的抱腿摔技術也是允許的。70年代末,踢拳術競賽規則又發生了一些變化,掃腿、跪撐摔和其他摔法一併被取消。踢拳術也就成了實足的“拳擊加腿法”了。運動員不得不在每兩分鐘一局的對抗中至少完成8次有效的進攻性腿法。這種技術風格或競賽規則的最終確立,實際上是美國人與東方拳手相互妥協、彼此讓步的結果。因為日本人和泰國人極不適應美國人的摔法,美國人也實難接受泰國人肘膝相加的打法。這就縮減和趨平了地域文化間的差異,同時也為這項運動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現在的踢拳術比賽,運動員被請上了拳擊台,地面鋪上了空手道硬墊,競技者穿著的護具也越來越少。對壘雙方飛拳走腳,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比賽過程節奏明快、張弛有度,競技場面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它的觀賞性也隨之陡增,大有蓋過拳擊比賽的趨勢。現在,踢拳術在美國日益流行,從事這項活動的青年人也越來越多,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女子投身於這項運動,使得踢拳術更加引人注目。
面對踢拳術強勁的發展勢頭,世界踢拳術協會(World Kickboxing Association,縮寫WKA)應運而生。於是,該組織的領導人開始謀劃世界性的比賽。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卻發現所謂的世界踢拳術比賽,與棒球和橄欖球如出一轍,它們不過是美國人之間玩弄的競賽遊戲。一些熱衷於推廣和傳播此項運動的有志之士這才意識到,要想使踢拳術取得國際地位必須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他們首先想通過日本和泰國打開通向亞洲的突破口,不料卻得到一劑閉門羹。因為這兩個國家都不情願將各自業已成型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徒手競技模式,讓位於一種外來的不倫不類的徒手技擊術。儘管美國人派出隊伍在日本和香港與日本人進行表演性的對壘,日本人也會像美國人一樣經常在電視上看到踢拳術的比賽,但類似這樣的宣傳收效甚微。
踢拳術在歐洲的傳播相對容易得多。歐洲武迷基本上是通過雜誌和電視這一媒介,了解到踢拳術的發展動向的。荷蘭向來是泰拳在歐洲的前沿陣地,1983年第一屆歐洲踢拳術比賽在阿姆斯特丹舉行,荷蘭、英國、美國、香港和日本的選手同台競技,這次賽事英國人表現不俗。這樣,世界踢拳術協會在歐洲的第一個堅固的據點建立了起來,很快這股勢頭波及到了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其他西歐國家。1985年,荷蘭人和法國人聯合創辦了世界踢拳術協會歐洲委員,踢拳術在歐洲的地位得以鞏固。在美國人的不懈努力下,踢拳術在澳洲的發展一帆風順。那裡不僅擁有大批忠實的踢拳術觀眾,而且澳大利亞的參賽選手在世界拳壇上頗具競爭力。
80年代末的東歐巨變,為踢拳術在這一地區的傳播開闢了新的市場。在前蘇聯,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習武活動是非法的。但實際上民間的習武活動禁而不絕,人們大多從事於秘密的地下武術活動。90年代景況大為改觀,人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參加各種各樣的武術活動。就在此時,踢拳術不失時機地打入了俄羅斯以至東歐諸國。有資料顯示,90年代中葉,開展此項活動的國家已達七十多個,每周內至少有兩次國際賽事。世界踢拳術協會在南非、印度等地也打開了局面。預計20世紀末21世紀初,成員國有望突破百家,並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這項運動能夠在短期內迅速蔓延於整個世界的原因還在於,他們充分調動和利用了現代化的輿論宣傳工具,不斷為其搖旗吶喊。另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他們頻頻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城市巡迴舉辦表演賽,起到了遍播火種的作用。
回顧踢拳術的發展歷程,並非掌聲一片。許多人對踢拳術的發展方向問題議論紛紛。有人對競賽規則中的技術限制提出異議,他們認為實戰對抗需要一定的距離,當對方靠近時,人的第一本能是將對方掃倒或摔倒。如果只允許腳踢和拳擊,那么勢必將這項運動的技術風格引向單一,令觀眾興味索然。也有人對競技者過多地踢擊對方頭部深表憂慮。有人卻建議應當有計畫地將踢拳術打入影視界,而不要像有些動作片那樣極力地宣揚暴力,令人望而生厭。而更多的議論則是對有關人士的抱怨與不滿,甚至批評他們只知與人爭強鬥狠,而或裝腔作勢,卻不去做任何實際性的工作。
從廣義上講,空手道、泰拳和法國薩瓦特都屬於一種踢拳術。因為雖然它們的技術風格各有千秋,但它們的技術體系基本都是圍繞著“拳擊加腿法”展開的。基於這樣的一種觀點,某些西方人士誤認為中國武術散手也是一種踢拳術。然而中國武術散手中至少還包含了摔法,所以這種觀點是不能得到中國人的認同的。那么,中國武術散手的繼續發展是否會與之趨於雷同或重蹈覆轍,的確是令人擔憂和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