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人物]

路易·艾黎[人物]
路易·艾黎[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年12月2日生於紐西蘭坎特伯雷地區斯普林菲爾德鎮,紐西蘭有名的教育家、作家。 路易·艾黎於1927年4月21日前往中國,1938年8月擔任行政院諮詢“工合”工作的技術顧問。1940年,在陝西寶雞鳳縣創建培黎工藝學校。198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1985年,甘肅省政府授予其“榮譽公民”稱號。 其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被稱為‘中國的十大國際友人“。 2017年3月28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奧克蘭與紐西蘭總理英格利希共同參觀了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展覽。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童年時期

1897年12月2日生於紐西蘭坎特伯雷地區斯普林菲爾德鎮。

1916年末,中學未畢業便參加紐西蘭遠征軍赴歐作戰。

青年時期

1916年,19歲的艾黎如願以償走進了紐西蘭遠征軍軍營。

1918年8月,路易·艾黎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出色榮獲了原威爾斯親王勳章。

中年時期

1927年至1938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處任防火督察、工業督察長等職。

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

1929年夏,綏遠遭旱災,艾黎利用假期去薩拉奇幫助華洋義賑會組織修建民生渠的工作。

1932年,假期去湖北進行水災救濟工作,為洪湖老解放區抗洪人民運送救濟糧。

1934年,他參加了第一個國際性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並和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聯繫。

1936年,西安事變前夕,他冒險去太原,為中國共產黨兌換紅軍在陝西繳獲的地方鈔票。

1938年初,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艾黎與埃德加·斯諾和佩格·斯諾等中外友人發起“工合”運動,8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成立,艾黎擔任行政院諮詢“工合”工作的技術顧問。

1939年1月,中國工業合作社國際促進委員會(簡稱工合國際委員會)在香港成立,艾黎為委員,並擔任實地工作秘書。之後去延安和晉西北,隨後又去皖南新四軍軍部,協助興辦兵工企業。

1942年9月,行政院解除了他的行政院技術顧問的職務。

1942年以後,艾黎轉向培訓“工合”管理和技術幹部的工作,同英國記者喬治·何克在陝西寶雞鳳縣雙石鋪創辦了培黎工藝學校。

1944年,該校遷到甘肅省山丹縣,一度發展到近600人的規模,設有近20個供學生實習的生產組,實行半工半讀、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方針,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

1949年,解放大西北時,艾黎調撥學校所有卡車,幫助運送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為解放玉門等地做出了貢獻,受到彭德懷同志的高度讚賞。

晚年時期

1952年,艾黎來北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委員。

1961年至1965年,他每年出席日本禁止核子彈、氫彈世界大會。

路易·艾黎(左)和宋慶齡 路易·艾黎(左)和宋慶齡

1973年,訪澳大利亞。

1982年,山丹培黎學校建校40周年大會上講話。

1983年,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恢復,艾黎被推選為名譽顧問。

1984年,他又促成山丹縣培黎圖書館的建立,並捐贈了許多圖書。

1985年,艾黎主要從事寫作。

1987年4月,他長期努力重建的山丹培黎農林牧學校正式開學,他任名譽校長。之後中斷工作35年的“工合”國際委員會也重新組建,艾黎任主席,親自領導了該會的日常工作。

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1988年4月25日,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合葬在了甘肅省山丹縣。

人物成就

麗水抗戰

1939年3月,路易·艾黎來到麗水視察經濟建設,視察後,路易·艾黎與當時中共浙江省委的領導說,麗水的抗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但是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基礎較為薄弱,抗戰需要很大的物力、財力,發展工業是必走之路。

回去後,路易·艾黎派人來到麗水,在麗水建立了麗水工業合作事務所,幫助建立了油脂生產中心,從樹木的果實中提煉潤滑油等;在雲和建立了五金廠,製造鐵鍋;在南明山舉辦合作技術班,為麗水培養現代工作技術人才,並派人做麗水工業合作化的技術指導。

工合運動

1927年4月,路易·艾黎到達上海。

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

1938年4月,上海第一個工業合作社促進委員會成立了。同年,日軍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為了增強中國抗戰的經濟實力,逃到後方的難民組織起來進行生產,發動“工合”運動。這一運動得到宋慶齡、周恩來和當時美國駐華大使阿奇博爾德·克拉克·卡爾的支持和鼓勵。卡爾大使寫了介紹函,將工業合作的計畫介紹給蔣介石、宋美齡及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蔣介石的顧問端納看到這個計畫也表示贊助“工合”,國民政府行政院撥款 50000萬元,作為推廣“工合”的經費。
1938年7月,來自紐西蘭的路易·艾黎被任命為行政院的技術顧問,代理“工合”總幹事。他迅速集合了一批有才幹的年輕人,在漢

口建立起機構,並著手實施將武漢的企業遷往西北。申新四廠最終遷到寶雞,而許多小廠的設備被集中在寶雞的蔡家坡。並很快在寶雞建立起中國“工合”的第一個地區辦事處——西北辦事處。“工合”在寶雞發起運動的時候, 7名鐵匠組建了第一家合作社,利用遷往內地的一些設備開始生產。由於市場短缺,兩個星期之後,又有10多個合作社相繼組建。三個月後,生產鞋、食品、棉紗、毛毯、毛巾等生活品和軍需品的合作社一應俱全。路易·艾黎在寶雞的西北辦事處親自指導工作。

1939年3月,艾黎從寶雞工合西北辦事處來到鳳縣,成立“工合”雙石鋪事務所。在柏家坪山根下,打了兩孔窯洞住下,領導“工合”運動。先後建立機器、造紙、製革、紡織、供銷等 17個合作社,還在嘉陵江邊安裝水力發電機,使雙石鋪街市首次使用上了電燈照明。之後,又在雙石鋪建立“工合”國小及附屬幼稚園、招待所、黃牛鋪通訊處和“工合”醫院。同年5月,國民黨財政部長孔祥熙從重慶發來的命令,要他停止組織合作社的工作。

1941年以後,由於“工合”運動的大量宣傳、介紹,國外的捐款大量增加。

1942年9月,行政院決定終止路易·艾黎中國工業合作社技術專家的職務。

1944年,“工合”運動總體上走向衰落。

建立學校

鳳縣建立

1940年起,路易·艾黎開始在全國各地興辦培黎學校,目的是為“工合”徒工和難民子弟教授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命名為培黎,意思是“為中國的黎明培養人才”。培黎學校的座右銘是:創造、分析、理論聯繫實際。由於寶雞鳳縣雙石鋪有“工合”中心,路易·艾黎在延安的建議下,在這個山區小鎮開辦培黎學校,和中心一起,成為人民游擊隊的工業基地。
在寶雞鳳縣雙石鋪鎮柏家坪村西邊的山坡上,路易·艾黎利用原有的三間房子建了學校,自己也住在這裡。學校有十幾名學生,一名校長負責。但因為條件艱苦,1941年一年中相繼有八任校長棄職。而第九任校長就是後來與路易·艾黎一起遷校去甘肅山丹,並在那裡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英國青年喬治·何克。
艾黎和何克起早貪黑,努力工作,集中精力培訓工農子弟。他們認為,這不但能夠證明技術領導人是可以從工人階級和農民中培養出來的,更重要的是能夠提供一批習慣於集體勞動的技術熟練的人,可以派到任何地方參加建設。

西遷甘肅

由於艾黎被國民黨定為親共危險分子,他在雙石鋪受到了來自政治上的壓力。 1942年9月21日,重慶國民政府發電到雙石鋪,通知艾黎:“行政院決定終止你在中國工業合作社技術專家的職務。” 1943年 8月 19日,陝西省政府向鳳縣發出密令:“外僑艾利(黎)行跡詭秘,即交由新鎮長秘密監視,並電中央設法調離該地。”而培黎學校的學生也被地方政府勒令參加國民黨青年團。經過對時局的分析,他決定繼續辦學,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實力。但學校必須搬遷,帶著錢和機器離開國民黨勢力統治下的寶雞。 1945年4月,在朋友的建議下,艾黎和何克帶領部分學生和機器設備,遷往甘肅省山丹縣。

1953年,學校遷至蘭州市安寧區,更名為蘭州培黎石油學校。

2006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並更名為蘭州城市學院。

獲得榮譽

1982年,艾黎被授予“北京市榮譽市民”稱號,同年被紐西蘭政府授予“英國女王社會服務勳章”。

1985年,甘肅省政府授予艾黎“榮譽公民”稱號。

人物評價

“在我們的心裡,艾黎不是一個偉人, 他是我們的父親。“ (培校老校友楊春林)

“為中國革命事業盡力的國際朋友有千千萬萬,像艾黎同志那樣五十年如一日,在我們艱難困苦的時期,在我們創業的時期,在我們勝利以後,始終如一地為中國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國人民理所當然的尊敬。” (鄧小平)

路易·艾黎前往中國的時候,還是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青年,然而他不顧戰亂年代的艱苦,甘願留在中國,努力解除當地人民的困苦。這種博大的愛心和國際主義精神,使艾黎成為紐西蘭人的自豪。 (新中友協會長雲達忠)

主要作品

出版時間作品名稱作品題材
1948年《工合》詩集
1950年《山丹筆記之頁》散文
1953年《京戲》散文
1955年《充滿生氣的北京的片斷》散文
1957年《今日中國》散文
1957年《外蒙古之行》散文
1966年《洪湖精神》散文
2003年《艾黎自傳》自傳

後世紀念

評價

路易·艾黎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位紐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曾為中國人民抗擊法西斯侵略戰爭和新中國經濟建設以及中新友好做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是路易·艾黎誕辰120周年、到達中國90周年、逝世30周年紀念,中新雙方共同商定舉行系列紀念活動。

上午11時許,李克強在英格利希總理的陪同下步入展覽大廳。兩國總理邊觀看路易·艾黎生前系列圖片,邊聽取路易·艾黎的侄子派屈克·艾黎所作講解。一幀幀珍貴的照片展現了路易·艾黎自1927年開始在中國工作、生活長達60年,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和工作生活的珍貴瞬間,也串聯起中華民族抵禦外侮、浴火重生、和平發展的光輝歲月。李克強專注地觀看、認真地傾聽每一個細節,不時駐足在圖片前,與派屈克·艾黎互動交流。

上海路易·艾黎故居

上海故居 上海故居

愚園路1315弄4號是偉大的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1932年到1938年間在上海的寓所。這是一幢磚木水泥結構的三層西式樓房,室外有扶梯可直上二樓居室。路易·艾黎居住期間,底樓前為會客室和歺廳,後為廚房等輔助用房,當中還有一間工作室,內置一台車床和一些工具,底樓沿弄堂有汽車庫,房前有小花園。

上海市有關部門照原樣保存了路易·艾黎的故居。1989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為路易·艾黎在滬寓所舉行了勒石紀念儀式。1992年,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愚園路1315弄4號路易·艾黎故居列為名人故居、紀念地點,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路易·艾黎[人物] 路易·艾黎[人物]

寶雞鳳縣路易·艾黎故居

1939年3月至1944年4月,路易·艾黎在寶雞鳳縣雙石鋪柏家坪的窯洞生活,其窯洞故居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路易·艾黎的故居是兩孔簡陋的窯洞,裡面有當年的桌椅和煤油燈等。

網路評選的十大國際友人

本次評選活動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發起並聯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主辦,評選對象為百年來對中國作出過貢獻或與中國有緣分的外國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