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艾哈德

路德維希·艾哈德

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1897年2月4日—1977年5月5日),德國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市場經濟之父”,是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德國菲爾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任德國巴伐利亞政府經濟部部長、德國英美占領區經濟署署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經濟部部長、副總理、總理 。他的最主要貢獻在於論述並實踐了作為聯邦德國戰後經濟政策基礎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 艾哈德於1919年進入紐倫堡高等商業專科學校學習,1923年進入法蘭克福大學當研究生,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47年慕尼黑大學授予艾哈德名譽教授稱號。艾哈德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奠基人之一,艾哈德在戰後的德國推出貨幣和經濟改革,建立社會市場經濟秩序;1948年又開始實施貨幣改革,新的德國馬克取代了舊的馬克。1949年前艾哈德是一個自由黨人士,但他認為在一個比較大的黨中他的政見更有可能實現,因此他開始為基民盟出力。1949年9月20日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任命艾哈德為聯邦經濟和勞工部長。1950年波恩大學請他擔任教授。1957年大選後他於10月29日被任命為副總理。 1963年10月16日艾哈德繼阿登納成為總理。甫一上台,艾哈德就一改前任阿登納的親法政策,改為全面倒向美國。1966年在德國發生了財政危機,因此他被迫於12月1日辭職。1977年5月5日艾哈德逝世于波恩,享年81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艾哈德和他的妻子 艾哈德和他的妻子

1897年2月4日,艾哈德出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名富有進取心的商人,母親則是家庭主婦。艾哈德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右腿還因此致殘。 1913年中學畢業後到1916年在紐倫堡受商人職業教育。他作為士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在比利時伊普爾負重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艾哈德返回故里,因在戰爭中負傷身體十分羸弱而不能繼承父業。戰後他從1919年到1922年在紐倫堡商業高校(今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經濟和社會學系)上大學,在紐倫堡商業大學,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非常活躍。該校的校長威廉·利格爾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利格爾教授發現艾哈德在經濟方面具有獨創才能,就給予他大力支持,才使他得以完成大學的學業 。從紐倫堡商業大學畢業後,艾哈德前往法蘭克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這裡,他進一步結識了德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大家”弗朗茨·奧本海默教授,並且深刻受到後者的影響。艾哈德在導師弗朗茨·奧本海默的指導下,撰寫題目為《價值單位的實質和內涵》的博士論文,並於1925年獲得博士學位。

繼續深造

從1925年到1928年艾哈德在父母的企業中做經理;從1928年到1942年他在紐倫堡的德國產品經濟觀察研究所工作,首先作為科學助手,後來作為副研究所長。1928年之後,艾哈德開始在紐倫堡商業大學的經濟研究所從事經濟學研究。一開始他重點研究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並且從理論上提出了改良的一些建議。而納粹上台後,他又將重點放到納粹德國的統制經濟。艾哈德認為,統制經濟本質上是強制把人和經濟捆綁在戰爭的目的上,他反對這種做法。同時他也發現,經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可以服從於政治。

20世紀30年代初,艾哈德試圖獲得教授一職沒有成功,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肯加入納粹組織。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艾哈德小心翼翼處理著政治和自己的經濟研究。他的老師奧本海默因為推崇自由主義經濟而受到奉行統制經濟的納粹黨人的驅逐。艾哈德本人則拒絕了好幾次納粹黨人發出的參加政治活動的邀請。艾哈德本人對納粹分子頗為不滿,但他並未主動號召人們反抗,而是希望從學術角度尋求德國經濟的另一條路。

1944年他發表了一篇題為《戰爭財政和債務鞏固》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假設德國戰敗並考慮戰後經濟重建的問題。當時的納粹反抗者卡爾·弗里德里希·歌德勒被這篇文章深深打動。出於偶然的因素,納粹忽略了這篇文章,因此艾哈德可能逃過了被納粹處死的命運(據他人的回憶說,艾哈德對他的這篇文章落入誰手非常漫不經心)。艾哈德這種直覺帶來的精準預見性,讓他的經濟才能在戰後迅速被占領軍當局發現,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展現舞台。1945年,他先是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州經濟部長,後又成為整個西部占領區經濟委員會的主席。順利推行貨幣改革後,艾哈德的聲望達到高點,從此仕途一帆風順 。

幣制改革

從1945年到1946年艾哈德在巴伐利亞州任商業和企業部部長,但這段時間裡他的工作的成績不大。1947年他領導英美占領區管理部門的特殊貨幣和貸款專家委員會研究貨幣改革。

路德維希·艾哈德 路德維希·艾哈德

1948年3月2日德國自由民主黨提名艾哈德為美英法聯合占領區所組成的聯合經濟區的經濟管理部門的部長,因此,艾哈德實際上成為西部占領區的經濟政策負責人。在西德進行貨幣改革(1948年6月20日)前五天占領國代表才通知他貨幣改革措施的實行。6月19日,艾哈德通過電台宣布價格約束和義務提供服務的規定被取消。1948年6月20日,貨幣改革正式開始實行。同日,艾哈德以美、英雙占區經濟管理委員會的名義,簽發了《關於貨幣改革以後經濟與物價政策總則的規定》·。這個規定宣布,停止使用帝國馬克,為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每個公民允許以1:1的比例用帝國馬克兌換60個新的德意志馬克。由於印刷力量的限制,其中40馬克當時兌現,20馬克4個月以後支付。.所有銀行與信用機構的存款準許以10:1的比率兌換成德意志馬克,但是只能將其中的一半列入自由帳戶自由支取,另一半則進入固定帳戶予以凍結。其後,凍結存款中的70%作廢,20%轉入自由帳戶,10%被強制購買成國家公債。改革以後,市場流通的貨幣量從700億帝國馬克急劇地降為60億德意志馬克,貨幣量削減了93.5%,這是德國歷史上削減貨幣量最大的一次貨幣改革 。如今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艾哈德的這個自主行動是後來德國戰後“經濟奇蹟”的主要條件。

艾哈德領導的經濟部並沒有為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為使國民經濟順利地進入良性循環,他們仍然執行小心謹慎的貨幣政策,穩定貨幣的發行,維護德意志馬克的信譽。與此同時,他們把希望放在發展工業生產上,頒布了包括擴大工業折舊費、增加銀行對工業的短期貸款等等一系列法令,以促進工業生產。由於合理地調整工業的政策和短期的消費高潮使大量資金流入企業,德國工業生產迅速恢復,到1949年底,工業生產指數已上升到96.1(1936年是100),基本上恢復了戰前水平。市場上的商品供應豐富以後,物價開始下降。1950年上半年的零售價格比1949年上半年降低10.6%,從此以後,聯邦德國擺脫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與實行“膨脹”政策的國家分道揚鑣了 。

經濟部長

1949年9月20日,聯邦總理康納德·阿登納任命艾哈德為聯邦經濟和勞工部長。艾哈德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奠基人之一,他召集了威廉· 勒普克等與他志同道合的人為經濟部副部長,他們對德國開始時期的經濟政策的影響非常大。艾哈德本人始終反對將當時德國經濟的發展稱為“經濟奇蹟”,他本人總是說,世界上沒有奇蹟。他認為這個發展是成功的市場經濟政策的結果。作為一個堅信市場經濟的經濟學家艾哈德常常與阿登納的社會政策發生矛盾,與其激烈爭執的焦點在於1957年關於養老金的改革。最後還是阿登納戰勝了,但是艾哈德和自由民主黨的人士始終認為當時決定推行的養老金方案從長遠看是難以實現的。阿登納作為總理不顧艾哈德的顧慮決定通過了這個改革。此後德國老年人多,出生率小,養老金系統困難重重使得許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認識到當時艾哈德的顧慮是正確的。

艾哈德與阿登納(右) 艾哈德與阿登納(右)

艾哈德與阿登納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矛盾重重,阿登納譴責艾哈德常常不參加部長會議,對他的部控制不周密,講話時不加考慮。而艾哈德則通過宣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擁護者隊伍。不過不是所有擁護艾哈德的人都擁護他的政策,有不少人擁護他來反對阿登納。這些人希望通過艾哈德取代阿登納作為過渡總理。

1957年大選後,艾哈德的勢力已經如此之大以至於阿登納不得不於10月29日任命他為副總理。此後艾哈德三次有機會排擠阿登納,但艾哈德在政治鬥爭中始終遜阿登納一籌而沒有成功,這使得他的擁護者對他非常失望。與此同時,艾哈德抓緊實施了其餘方面的改革措施,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新的經濟法規和經濟管理結構,使貨幣改革的成果擴展成全面的經濟改革。如減稅法和反對限制競爭法的頒布。1957年7月26日德意志聯邦銀行的成立和1958年1月1日聯邦卡特爾局的成立,表明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式完成 。

總理生涯

艾哈德之墓 艾哈德之墓

1963年10月16日。艾哈德終於繼阿登納成為總理。雖然當時艾哈德實際上還沒有加入基民盟,但他在選舉中非常受歡迎,因此他被基民盟推選為總理候選人。同年,他又正式加入基民盟。阿登納和許多其他人認為艾哈德不能勝任總理職務,許多人從一開始就將他看作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他們認為艾哈德的任務只是贏得1965年的選舉。

艾哈德的總理任期非常不順利,基民盟的人指責他的政策使得德國和法國之間的關係變壞了。艾哈德與他的外交部長格哈特·施洛德都是“大西洋派”的人,他們將與美國的關係看得比與法國的關係重。此外阿登納繼續在幕後操縱反對艾哈德。阿登納從一開始就反對艾哈德成為總理,他一直認為艾哈德不能勝任這個職務。

1965年,艾哈德在組閣的時候遭到了自己黨派的反對,此後他的威信大降。為了保持他的威信,他逼迫基民盟選他為黨的主席,但這也沒有改變他的處境。隨著西德經濟迅速的發展,社會上也出現一系列新問題。1965年3月,艾哈德在基民盟黨代會上提出建設一個“成型的社會”和“德國的共同工程”,為西德社會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動人的藍圖。把日益急需解決的共同問題用全方位的公共基礎建設政策加以解決 。

晚年逝世

1966年在德國發生了一起財政危機,自由民主黨的部長辭職,而艾哈德在基民盟也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因此他被迫於12月1日辭職。1977年5月5日艾哈德逝世于波恩,享年81歲。於5月11日舉行國葬。

為政舉措

復興經濟

路德維希·艾哈德在戰後的德國推出貨幣和經濟改革,建立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社會市場經濟至今仍是德國經濟的總體框架,其基本理念是:保持私有制和市場經濟,保護自由競爭,限制壟斷,同時實行若干社會保障和補償制度,減少過於不公平的分配狀況 。

1963年艾哈德(右)與美國總統詹森 1963年艾哈德(右)與美國總統詹森

1948年6月20日,德國西部的占領區開始實施貨幣改革,新的德國馬克取代了舊的馬克,通過新舊貨幣的兌換,短時間內市場上的貨幣量減少了93.5%。恢復市場秩序成為可能。貨幣改革後,幾乎一夜之間,西德的商品市場趨於穩定。商人對於市場的信心也回來了。7月7日,艾哈德任主席的經濟管理委員會繞過美英占領當局、通過了一項緊急命令,當天,他還向全國發表了著名的廣播講話,宣布廢除數百項經濟及物價管制政策 。

艾哈德的緊急令是在冒著很大風險之下頒布的。當時的西部德國,食物和日用品實行嚴格的配給和價格管制,並且如果沒有盟軍占領當局的許可,這種制度沒有任何變動的可能。因為稍有不慎,關於價格管制的調整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當時艾哈德的政治對手德國的社會民主黨人尤其信奉此種觀點 。

儘管在最初階段德國市場上出現了很大的混亂,諸如物價大漲、商品滯銷等問題頻頻,但此後幾年,貨幣改革的功效開始逐步顯現。1950年時,物價已經開始下降,工業生產迅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1952年到1958年,德國的GDP年均增長7.6%,失業率由6.4%降至1.7%。 1955年,德國工業總產值超過英法兩國,躍居世界第二。1951年至1965年間,德國的GDP平均增長率達到6.6%,德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增長率高、價格穩定、失業穩步減少的特點,“德國製造”享譽全球,人們稱這一時期的德國經濟為“經濟奇蹟”。“經濟奇蹟”的取得主要得益於社會市場經濟框架下大量現有勞動力潛能使資本投入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也離不開戰後旺盛的國內需求、較低的工資匯率和原材料價格、馬歇爾計畫的支持、沒有出現大的景氣惡化以及穩定的國內政局 。

外交戰略

在此前的阿登納政府中,艾哈德長期出任經濟部長,熟識經濟事務,卻對外交事務知之不多。1963年10月,艾哈德成為聯邦德國第二任聯邦總理,其延續了阿登納政府的諸多外交政策,唯獨在對美關係上,一改傳統的親法態度,極力靠向美國。在阿登納的10年總理任期里,訪美次數為10次;而艾哈德在擔任總理的3年多里,訪美次數達到6次。與阿登納相比,艾哈德與華盛頓建立了更密切的關係,也在諸多議題上更願意追隨美國的政策 。

艾哈德(右一)與美國總統甘迺迪 艾哈德(右一)與美國總統甘迺迪

1966年,德國經濟衰退,但同年艾哈德仍同意購買美國軍火。越南戰爭時,艾哈德積極支持美國,當法國戴高樂政府退出北約時,又與美國一同譴責法國。當美國為限制英國、法國獨立發展核力量而推行多邊核力量政策時,艾哈德政府幾乎成了這一政策的惟一支持者。

在3年總理任期內,艾哈德非常不順利。其所在的基民盟內部不少人指責艾哈德疏遠了法德關係,不利於兩國和解。而以社會民主黨人為主的“親法派”認為,艾哈德和他的外交部長是不折不扣的“大西洋派”,對歐洲一體化事務漠不關心。前任總理阿登納則從一開始就認為艾哈德不懂外交,因此一直在幕後領導著一個反對艾哈德的政治同盟 。

理論貢獻

主詞條: 社會市場經濟

理論特點

路德維希·艾哈德1957年出版了一本書《大眾的福利》,根據聯邦德國戰後經濟改革的經驗,系統地闡述和發揮了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奠基人瓦爾特·歐根創立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全書共17章,可分為三大部分。

•尋找中間道路

現代社會階級組織分為兩個階層,一個是人數很少的什麼都買得起的上層社會,另一個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購買力不足的下層社會。社會市場經濟的目標是要打破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階級界限,消除窮人和富人之間的敵對情緒。而欲達到這一基本目標,則必須實現一組三位一體的具體目標,即生產率和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名義工資的大幅度增長,低廉而穩定的物價水平。

艾哈德(中)1964年訪問加拿大渥太華 艾哈德(中)1964年訪問加拿大渥太華

為了實現上述基本目標,必須依靠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的作用。但這種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不同於十九世紀以前的漫無控制的自由放任,而是一種輔之以必要的國家調節的市場機制。

自由競爭是實現基本經濟目標的最好手段,也是社會市場經濟制度的主要支柱。在社會市場經濟中,政府的責任就是制定和執行經濟政策,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給私人企業家以指導和支援,而不在於直接干預經濟事務。但這並不等於說,私人企業家可以為所欲為,政府可以不聞不問,放棄一切干涉。政府的責任在於運用必要的手段,為市場經濟的順利運行創造必要的條件和適宜的環境。

社會市場經濟政策的基本要義是要處理好經濟自由和政府干預之間的關係,亦即克服漫無限制的自由放任和嚴酷無情的政府管制之間的矛盾,在絕對自由和集權主義之間尋找一條中間道路 。

•把蛋糕做大些

要解決提高生活水平的問題,首先要增大國民收入,而不是首先注意分配。因此,必須反對“公平分配”的口號,即反對收入分配均等化,因為用這種分配辦法增加工人工資,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的。

固然,現存的資本主義分配製度是不合理的,而且存在著變革的可能性。但如果急於變革,就會使人們熱衷於爭取提高工資的鬥爭,甚至釀成罷工。這種種活動會消耗國家許多資源、精力和時間,不利於經濟發展,從而會危及每一個人的利益。這還不如停止這類變革活動,將這些經濟資源用於發展生產,把蛋糕做得更大一些來得明智 。

•福利國家的構想

西歐和北歐社會民主黨所共同奉行的福利國家這種基本經濟政策主張,是一種現代的幻想。之所以反對福利國家,理由有二:

第一,大規模的福利支出將破壞經濟發展的基石——通貨穩定。在現代工業國家中,正確的經濟政策需要輔之以必要的社會措施。但有效的社會福利政策必須以不斷增長的國民收入為前提。國家預算中的社會支出過大,就將造成財政赤字,從而伏下通貨膨脹的禍根,破壞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使社會福利成為無源之水。

第二,福利國家與經濟自由不相容。如果實行福利國家政策,公民自出生便由國家提供種種福利,則他的智慧才能、創業精神就得不到充分發展。照此辦理,經濟發展就會愈來愈停滯。結果,人民大眾將陷於集體的貧困之中。

制度原則

關於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艾哈德強調了以下幾個最基本的原則:

一是自由原則。艾哈德說,“自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依我看來,政治自由、經濟自由和人的自由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統一體。抽出其中的一部分,而不衝垮整體是不可能的”。艾哈德認為,自由是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自由,便沒有一切。當然,這個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是必須在法律限定的範圍之內的。政治自由是指要有不受壓迫和剝削、自由表達自己的意志的權利。經濟自由是指有自由經營、自由擇業,自由進行經濟活動、自由遷徙和自由競爭的權利。沒有自由競爭,便沒有經濟繁榮,便沒有把國民生產總值這塊“蛋糕”做大的物質基礎。人的自由是指人有權按照自己的意志表達自己的願望,並在國家憲法和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採取一切自己認為必要和可行的手段和方法實現自身的價值。

二是社會平衡原則。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下,必然會出現落伍者、失敗者和貧弱者。為了避免兩極分化,貧富過於懸殊,一定要考慮到社會的弱者,必須要按照社會公正的原則對社會財富進行合理分配,必須實行社會保障,必須實行人道主義精神。

三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必須要提高自身素質、道德修養,向社會負責的原則。每個社會成員必須孜孜不倦、自強不息,通過自己誠實的有創造性的勤奮勞動不斷創造財富,對社會作出貢獻,並要對社會、對他人和對家庭負責,必須關心他人,關心弱者,決不能惟利是圖,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崇尚拜金主義,不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四是中庸的原則。他既厭惡帶來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的漫無邊際的傳統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由主義”,也明確反對實行計畫經濟和導致“平均主義”的蘇聯模式的僵化的社會主義。他認為,只有充分吸納兩者的長處,擯棄兩者的弊端,才能找到一條新的不偏不倚的道路。

市場上的自由原則、社會平衡、個人對社會負責和中庸原則不是簡單的相加和堆砌,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缺一不可的。抽掉其中任何一點,都不符合艾哈德社會市場經濟的本意 。

人物評價

•德國前總理康拉德·阿登納:“艾哈德在國際事務方面不夠精明,缺乏政治上的敏銳、遠見和經驗”。

•勃蘭特批評艾哈德激化了國內“大西洋主義者”和“親法派”之間的政治對抗。

•德國聯邦議院左翼黨黨團副主席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艾哈德及其社會市場經濟的重大許諾是,大眾的福利,這一許諾被背棄了。《2010年議程》、派遣勞動、契約工、低工資、破壞法定退休金制度等等意味著多數人的福利被削減 。

•埃德溫·哈特里奇在《第四帝國的崛起》中指出:如果說阿登納是德國這艘輪船的船長,正自豪地站在駕駛台上指揮航船返回大西洋兩岸的國家集團之港,那么,艾哈德就是甲板下輪機倉中的司爐。他不斷地添煤,燒火,用蒸汽推動著渦輪機,給航船加足馬力,全速前進!

親屬成員

1923年艾哈德與其妻子路易斯結婚,兩人有一個女兒。

主要作品

路德維希·艾哈德 路德維希·艾哈德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經濟學名著譯叢《大眾福利》是社會市場經濟理論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是路德維希·艾哈德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該書是艾哈德描述二戰後西德由計畫統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總結性著作。它詳細地介紹了當時西德的經濟改革情況,同時闡述了艾哈德所信奉的社會市場經濟的思想和政策主張。

二戰後聯邦德國歷屆總理

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27日晚宣布成功競選連任。據德國權威民調機構公布結果顯示,以默克爾為總理候選人的聯盟黨獲得33.8%選票,繼續保持聯邦議院第一大黨地位。與此同時,競爭對手社民黨承認在大選中遭遇“慘痛失敗”。

執政期黨派姓名
1949-1963聯盟黨康拉德·阿登納
1963-1966聯盟黨路德維希·艾哈德
1966-1969聯盟黨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1969-1974社民黨維利·勃蘭特
1974-1982社民黨赫爾穆特·施密特
1982-1998聯盟黨赫爾穆特·科爾
1998- 2005社民黨格哈德·施洛德
2005-今聯盟黨安格拉·默克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