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作者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池之子。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原文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①請重法以禁之,上哂(shěn)②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③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④。朕當去奢省費,輕徭⑤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⑥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⑦,外戶不閉,商旅野宿⑧焉。
注釋
①或:有人;
②哂:微笑;
③由賦:稅,役;官方攤派的公差,包括勞役、兵役;
④罷了;
⑤輕徭:減輕徭役;
⑥安:怎么;
⑦遺:丟失的東西;
⑧野宿:野外露宿。
譯文
皇上與群臣討論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酷的法律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么,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寓意
常常用以說明國家安定,人們思想品德高尚,社會風氣很好。
示例: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7回“兩川之民,忻樂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