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瓚

趙瓚

趙瓚,曾用名趙叔良,1910年12月出生,湖南省衡山縣白果鄉人。 1928年1月考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習,並加入國民黨。 1949年9月趙晉升為少將團長,奉命率部移駐四川成都。

基本信息

一、清朝官吏

(1662-1712),字贊玉,號澄溪,清武清縣人,趙之符第四子。清聖祖康熙二十年(1681)舉人。四十三年授河南汝寧府西平縣知縣。其縣民貧土瘠,到任後訪求利弊,次第修剔,頗有政績。四十八年夏,山洪暴發,鄰縣田禾盡淹,而趙瓚親率縣民預設堤防,使該縣終得無患。四十九年春汝寧府大飢,米價騰貴,其他各縣皆因未奉上司命令不敢擅自開倉賑濟,而趙瓚卻不顧個人利害,不待上司命下,即開倉賑災。死後入祀鄉賢祠。

二、原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趙瓚,曾用名趙叔良,1910年12月出生,湖南省衡山縣白果鄉人。1917年在家鄉讀私塾,後進入族辦高小讀書。1924年到長沙,入私立廣雅中學讀書。
1927年5月考入第四十四軍與第四十軍聯合舉辦的軍官講習班學生隊學習。1928年1月考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習,並加入國民黨。1929年秋從中央軍校畢業後分派到陸軍第五十師第二九九團任少尉排長,後升任中尉排長、上尉連長。1932年4月任國民黨憲兵第三團上尉連長,參加復興社,先後駐北京市和湖北省宜昌市。
1938年4月調重慶,先後任憲兵第三團第二營少校連長、中校營長、中校團附,負責訓練新兵和維持陪都重慶的社會秩序。1944年9月升任憲兵第十四團上校團長,被派往漢中視事,負責部隊的整編補充工作。1945年5月由漢中調西安,所部劃歸胡宗南指揮,接替憲兵十二團負責維持西安地區的社會秩序。抗戰勝利後仍駐防陝西西安,參加了國民黨發動的進攻陝甘寧邊區的內戰。
1949年9月趙晉升為少將團長,奉命率部移駐四川成都。同年11月,國民黨憲兵司令張鎮飛抵成都準備成立憲兵川西指揮部,趙為副主任,指揮憲兵第二團、第六團、第十四團、第二十四團向西康撤退。這時,趙目睹國民黨節節敗退的局勢,決心棄暗投明、走和平起義的道路。與此同時,趙收聽到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所發布的公告,稱起義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將得到保障,進一步堅定了走和平起義道路的決心。12月5日趙化裝中華醫院醫生,乘坐紅十字牌號汽車通過胡宗南駐地到達四川彭縣,會見已經通電起義的西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及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事策反組負責人朱德欽,商定起義事項。12月25日,趙偕國民黨憲兵副司令吳天鶴率憲兵第十四團、第二團、第六團、第二十四團及三個憲賓獨立營在成都聯名通電起義。12月31日,解放軍第六十軍進入成都市區接防,軍長張祖諒兼任成都警備司令,指定趙指揮起義部隊繼續維持成都秩序。1950年1月2日,趙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共川北區臨時工委書記胡耀邦的接見。
1950年4月趙奉調先後進入西南軍政大學川西分校、重慶分校、歌樂山高級研究班學習。1953年8月資遣回湖南長沙參加勞動生產。同年12月因所謂“歷史問題”被錯判勞動管制三年,1956年取消管制,1981年2月予以徹底平反,按起義人員對待。1957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1979年被選為政協湖南省第四、第五屆委員會委員。
趙瓚1996年12月因病在長沙去世,享年8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