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璧

趙王璧

趙王璧,又稱和氏璧,是中國古代一塊著名的璞玉石,相傳為楚國人卞和所發現。和氏璧最早見載於中國東周末年著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國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1],他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而楚國王室認為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鑑定這塊玉石,鑑定的結果是和氏所貢獻的仍是一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也被砍掉。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在那裡他慟哭了三日三夜。又一位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緣由,和氏說:“我並非為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因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於是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這才看到了這塊玉。於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詞語信息

趙王璧(趙王璧)

詞語解釋

亦作“趙王璧”。和氏璧的別稱。春秋時,楚人卞和自山中所得寶玉。戰國時,為趙惠文王所得,故稱。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秦昭王曾恃強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藺相如奉璧出使,終於完璧歸趙。“趙氏璧”遂以著稱,並常為後人詩文所道及。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空班趙氏璧,徒乖魏王瓠。” 唐 李白 《古風》之五十:“夸作天下珍,卻哂趙王璧。” 清 孫枝蔚 《旅興》詩:“貴若趙氏璧,富若猗頓囷。”亦省稱“趙璧”。 唐 方乾 《送陳端公》詩:“隨珠此去方酬德,趙璧當時誤指瑕。”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微之贈池紙並詩》:“篇終有意責趙璧,窮國恐誤連城歸。” 明 沈鯨 《雙珠記·珠傳女信》:“看此物既著神奇,如趙璧有完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