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3年
1923年出生於享有“書山戲海,箏琴之鄉”之稱的山東省鄆城縣,先後師從王登海、王爾敬等藝人學二夾弦、梆子戲、山東琴書等地方戲,學拉墜胡、二弦、四胡弦、板胡,並向樊西雨、黎連俊先生學彈古箏。
1943年—1953年
1943年,經石登岩先生介紹,他拜“絲弦之王”王殿玉先生為師,學習擂琴、古箏,成為“東魯雅樂社”的一名學員。1952年初,受王老師之邀,加入天津曲藝團。在全國第一屆音樂舞蹈匯演中,師徒兩人的擂琴演奏獲得了優秀表演獎。1953年秋,經曹正先生舉薦,趙先生應聘於瀋陽音樂學院,任民樂系古箏擂琴教員。
1956年—1963年
1956年春,趙先生隨中國藝術團到捷克參加了第十一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周,演奏了山東傳統箏曲《漢宮秋月》、《高山流水》、《風翔歌》和他創作的《慶豐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同年10月,他又隨中國音樂家代表團訪問了北歐四國,演奏了傳統和自創箏曲近20首。芬蘭總統吉科寧和夫人還特觀看了他的演出並給予了熱情稱讚。1962年他在山東濟南舉辦了個人獨奏音樂會專場。1963年,在瀋陽晚報上發表了《論箏的表演藝術》,這是他在音樂理論上的第一次嘗試,為他後期的理論他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7年
1957年,趙先生向瀋陽音樂學院樂器廠提出加大箏體、增加琴弦的構想,於是第一台21弦箏便誕生了,它是現代古箏的雛形。後經趙先生的建議,樂器廠又開始研製轉調箏。1959年研製出了全國第一台張力轉調箏。
個人作品
1979 年,在山東菏澤地區《牡丹》雜誌第三期上發表 《箏學表演藝術概論》,在《樂府新聲》上發表了《魯箏流派老八板的學術研究》;1985年,在《人民音樂》第四期發表了《香港講演會知音》,在《宋江河》期刊上發表了《王殿玉老師的藝術生涯》,在《中國音樂》第三期發表了《懷念恩師王殿玉》。
成就榮譽
1983 年9月,他被邀請擔任全國青年民族器樂比賽評審,之後,應邀赴廣州講學演出;1984年9月,受香港遠東藝術學院的邀請,到香港進行藝術交流。中文大學教授陳蕾士先生稱趙先生是名符其實的“中國箏王”。各大報紙、電台稱他為“中國箏王、擂琴宗師”。趙先生右手拇指指關節的“小搖”奏法,顆粒飽滿,指關節靈巧自如,能強能弱,他的這一演奏技巧是蓋世無雙的。趙先生的藝術成就碩果纍纍堪稱演奏家、教育家,1987年他晉升為古箏專業教授。他的名字已載入多部名人辭典,並已被列入《美國世界音樂家名人辭海》。
1998年2月10日8時,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東北古箏學會會長趙玉齋先生不幸逝世。
他將早年各位師傅口授的箏曲、擂琴曲二百餘首整理成譜。學習音樂理論和西洋樂器,吸收西洋音樂的精華。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將兩者的一些演奏技法相融合,創作了《四段錦》,這首樂曲不僅在節奏變化上突破了原有的民間箏曲的程式,而且在高潮樂段中大膽地採用了鋼琴的和音、和弦技法,充分發揮了古箏的表現力。
在“全國第一屆音樂周”上演奏自作的《慶豐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南海受到毛主席和國家其他黨政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大會閉幕式上,全國音協主席呂季同志在講話中稱《慶豐年》的創作是對民族音樂發展的一大貢獻;音樂評論家李凌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古箏演奏革新者》的文章,對趙先生的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慶豐年》的誕生,為古箏演奏藝術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他創作的《公社好》、《工人贊》、《新春》、《和平舞》、《十年大慶》等數十首樂曲,先後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箏曲選集》和《古箏曲集》。在中央和省、市電台錄製播放箏曲八十餘首,為中國唱片社灌制《高山流水》、《四段錦》、《大八板》、《風翔歌》、《慶豐年 》、《公社好》等唱片,其中,《慶豐年》和《新春》兩首樂曲分別獲得了國家和省內音樂作品一等獎。在擂琴專業上,除了整理王殿玉老師口授的戲劇樂曲外,還創作改編了《憶昔》、《幸福歌》、《白毛女》、《洪湖水浪打浪》等樂曲,在創作上充分展示了他的藝術才華。
“文化大革命”中,創作了古箏樂曲《喜慶》、《難忘》和擂琴樂曲《憶伯苓》;1979年10月參加全國第四屆文代會、第三屆音代會和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老人音樂會”演出;1980年3月,出席遼寧省文代會和音協遼寧分會,當選為遼寧文代會委員和音協常務理事;1980年6月,在瀋陽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了箏擂琴獨奏音樂會,《喜慶》、《難忘》被遼寧電視台選送中央電視台在國慶節播放;1980年夏,參加“瀋陽音樂周”,演出了四代同台、十四台古箏的群箏聯奏。
個人作品
他創作了《公社好》、《工人贊》、《新春》、《和平舞》、《十年大慶》等數十首樂曲。在中央和省、市電台錄製播放箏曲八十餘首,為中國唱片社灌制《高山流水》、《四段錦》、《大八板》、《風翔歌》、《慶豐年 》、《公社好》等唱片。其中,《慶豐年》和《新春》兩首樂曲分別獲得了國家和省內音樂作品一等獎。在擂琴專業上,除了整理王殿玉老師口授的戲劇樂曲外,他還創作、改編了《憶昔》、《幸福歌》、《白毛女》、《洪湖水浪打浪》等樂曲,在創作上充分展示了他的藝術才華。編著有《古箏曲集》、《箏曲選集》等書。
其它信息
趙玉齋是一位來自民間、植根民間的古箏藝術大師,他八歲開始學藝,先後師從王登海、王爾敬等藝人學二夾弦、梆子戲、山東琴書等地方戲,學拉墜胡、二弦、四胡弦、板胡,並向樊西雨、黎連俊先生學彈古箏。
社會評價
趙玉齋在數十年的古箏演奏實踐中,創造了很多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技巧,豐富了古箏演奏藝術,使古箏的表現力更加完美。例如:他的右手拇指指關節的“小搖”奏法,顆粒性強,指關節靈巧自如,強弱分明。在演奏中,他經常在下滑音後施以重顫音奏法,充分表現出山東箏樂粗獷、潑辣的地方風格特色;且八度奏法使用頻繁,力度飽滿,聲音純厚。演奏慢板樂曲時,在上滑、下滑音的同時施以顫音,表現出無限的哀愁、悽苦情緒,使之發出淒淒切切斷腸之音韻。
正首創雙手交替彈奏和弦法 記得筆者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剛步入音樂之門時,就從廣播和唱片裡多次聽到趙玉齋先生創作並演奏的現代箏曲《慶豐年》,並受到那極富神韻、極富情致的真山真水般樂音的強烈感染。這首新創箏曲與一些具有純淨、安詳,如詩如畫般鏇律的傳奇。
趙玉齋的藝術成就碩果纍纍,1987年,他晉升為古箏專業教授。他的名字被載入多部名人辭典,並被列入《美國世界音樂家名人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