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滿芳,黎城縣文博館館長。
著作及文獻
山西黎城縣出土的戰國貨幣
《文物世界》2004年第1期
摘要:數年前,山西黎城縣城關農民整地時發現一批戰國小方足布,並送交縣博物館.布幣共186枚,32種,其中宅陽布32枚、安陽布23枚、平陽布20枚.布幣保存完好,銘文清楚,全部是小方足布.布長44-46、寬25-26毫米,重約6克。
山西黎城發現戰國小方足布
陶正剛 趙滿芳 《中國錢幣》2003年 第2期
相關新聞
黎城西周古墓發掘的思考 07/05/242005年6月中旬,黎城縣塔坡水庫邊的古墓群遭到盜掘。在盜洞周圍的浮土中,時不時仍能撿到銅片、蚌、飾、陶片一類殘物,文物損失慘重。接到報告後,縣裡立即成立塔坡水庫古墓群保護工作領導組,並明確了由公安部門負責巡邏檢查、蹲點守候和案件偵破,嚴厲打擊盜掘古墓的不法分子;文化部門負責信息報送和保護工作的技術指導;有關鄉鎮、村負責組織民眾開展群防守護工作,教育廣大民眾舉報犯罪分子,同盜挖古墓活動展開鬥爭。
2005年10月至11月間,省市文物部門領導、專家分別到被盜現場進行了實地考察。11月下旬,長治市文物考古勘探隊經勘探,認定這裡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大型墓地群。2006年1月6日,武警、專家和技術人員等正式進駐古墓工地,分三組同時對一座大型墓和兩座中型古墓進行保護性發掘。
由於古墓群損毀嚴重,發掘進展緩慢。一個多月時間過去了,2號、3號墓已清理完畢,除十幾件玉器、陶器和無法提取的6個車輪外,青銅器幾乎沒有。1號墓規模與晉侯墓地的大型墓葬相同,墓室有14個車輪,墓道口陪葬有兩個童兒,在墓室的左邊有一被炸盜洞。清理結果表明,有價值的文物99%被盜,剩下的只有碎玉及車馬銅飾件,讓人痛心不已。據民眾反映,盜墓者曾在此盜走刻有文字的鼎,至於上面記載著什麼,誰也說不清。
古黎國找到“身份證”
針對古墓發掘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時任黎城縣委書記李俊敏、縣長陳鵬飛組織召開了現場辦公會,決定擴大發掘範圍。省市文化和文物考古部門、武警部隊領導,長治市委副書記曹燎原、政協主席常福江等領導先後來到現場考察指導。編號為4號、5號、6號三座未被盜墓,只用20多天就發掘清理完畢。出土較重要的文物有一鼎一戈,鼎殘一耳一足,青銅戈完整並很鋒利。
2006年4月28日,他們探到了沒有盜過的三個中型墓,經請示對編號為7號、8號、9號墓同時進行發掘,一月後終獲重大進展―――8號墓坑發現了一對青銅壺和一個鼎,上有銘文:“×侯,宰×作寶壺永用”。
省考古所所長宋建中聞訊後趕來了。他剛進工地就下到了墓坑,當看到那一對青銅壺時連連稱讚:精美細緻,很有價值,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一周以後,經我國著名的考古專家和古文字專家、曾任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已有80多歲高齡的張頜老先生確認:第一個字是“黎”字。取到字樣的黎城縣文博館館長趙滿芳,在《甲骨文字釋林》一書也找到了該字,注釋為商周時北方國地名,可能是“黎”的音轉字。古黎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證”,現在的黎城縣正是商周時期的黎侯古國!
此後經過進一步的發掘,2006年7月2日,他們將所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全部暫存在縣文博館。7月4日,考古人員在館內清理文物時又意外地在鼎內發現了3行19個字的銘文。趙滿芳館長譯為:“黎宰中考父作季始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用享”。隨後,編為10號的大型甲字墓發掘工作也有了結果,大量的青銅 器被盜,出土物為商代較珍貴玉器。在10多米長的墓道里清理出23匹陪葬的馬骸,姿態各異,非常壯觀,證明了墓主人屬於“侯”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