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林書法
力的運用
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而在書法中,力既包括書寫過程的作用力,點畫形態和筆鋒運動所產生的藝術上的“力”,墨韻變化、章法結構的產生在整幅作品的氣韻上,以及視覺感覺所形成的審美方面的“力”。趙昌林正是一位以“剛勁有力”見長的書法大家。
中國書法是用毛筆寫,“惟軟而奇怪生焉”。漢字是書法的基礎,只有將漢字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才是好的書法。書法創作應該有正氣,有“力度”,要保持中國書法正脈中的獨創性。
書法中的“力”是作品自然煥發出來的那種氣質,也是作者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更是作者書法功底的表現。從此種意義上說,書法作品作者只有通過長期、反覆、細小的研究、實踐,才能創作出風格遒勁、筆力剛勁的書法作品,達到氣韻高雅、神采雄勁的崇高境界。趙昌林所追求的書法境界正是如此。
“力”是書法的靈魂,是綜合運用筆法、結構、章法和墨法而產生的一種感情的認識,平時所稱書法作品所具有的挺撥之力,豐實之力,陽剛之力,飄逸之力以及寓剛健於婀娜之中等都俱是筆力的表現。縱觀趙昌林的書法作品,無一不是蘊力深厚,氣息圓潤的得意之作。趙昌林書法的創作過程,正是書法創作“力”的具體顯現。“力”力是寫字時,全身氣力貫注於筆畫當中。晉衛夫人《筆陣圖》云:下筆點畫波撇屈英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就是指身體操縱筆管之力和控制運動之力,並不是有多少力氣就使多少力氣,否則,所有的大力士都可成為書法家了。如何將全身之氣力傾注於筆端,使手指操縱毛筆,透過筆與宣紙的接觸,使墨在紙上留下確切有力的線條。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必須要經過長期練習和反覆實踐才能體會出來,表現出來。
“力”是字之點劃形態和筆鋒運動方式所產生的藝術上的“力”。唐林蘊《撥鐙序》亦云;“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這裡所說的“力”不是指用力的大小,不是“蠻力”,而是指用力技巧,力感既取訣於點劃,還取決於控制筆鋒運動的方式,而點劃的搭配組合和筆鋒的運動也是較難掌握的基本功,必須下苦功夫才能領會其中之奧秘,理解其中之哲理。
書法風格
趙昌林的書風,具有剛勁為骨,蒼朴為貌、筆力精粹,氣勢磅礴的特點,這正是他長期以來帖碑兼學,博採眾長,歷練領悟,功底深厚的結果。他自幼喜愛書法,先後臨習顏真卿、柳公權、王羲之、米芾、王鐸等歷代大家碑貼,從中吸取精華,融會心得,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書風,以力見勝、以力為美、氣魄雄奇,渾厚蒼勁。
自趙昌林書法有所成就以來,如何正確地運用“力”,讓自己的書法達到質的飛躍,自成一格,成為趙昌林書法創作過程中的一道屏障。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曾教導羲之:“多力多骨者,謂之筋書;無力無骨者,謂之墨豬,豐筋者聖,無骨者病”;孫過庭言:“眾妙攸歸,務存骨氣”;康有為信守“書之貴乎魄力”;梁啓超說:“寫字全仗筆力,筆力有無,斷字之好壞”;“筆力一新”、“筆能扛鼎”、“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全言筆力之重要性。
發展歷程
思索、實踐、迷惑、創新……在經歷了一段迷茫困惑期後,趙昌林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格調,其書法之筆力,能使每個觀者為之震撼,真可謂神力,如鐵鑄石刻,凝重渾厚;像峰巒疊嶂,剛健險峻。尤其是他的榜書,蒼勁有力、鏗鏘頓挫、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人稱“天下第一榜”誠非虛譽。
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其貌為書,得其韻為法。在研習書法藝術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大多會停滯不前,拘泥現狀。因此,深入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方面的知識,才能精進突破,正所謂“法在筆外,韻在字中”。
《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每一個領域。陰陽五行即水、金、木、火、土,是中國傳統哲學基本理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正是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深有所得,趙昌林才獨創了一套以五行為基礎,以“力”見長,有筋有骨,有神有韻的書法風格,被世界華人藝術家聯合會主席楊曉鐸稱之為《勁書》。
趙昌林的勁書,剛中有柔,勾連呼應,陰陽相濟,氣韻貫通。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後,趙昌林勁書已自成一體,廣受重視,並獲得了很多榮譽,黨政軍很多機關都有他的書法作品,文人雅士,精英名流爭相收藏。十一世班禪大師看到趙昌林的書法作品十分喜愛,趙昌林得知後,齋戒沐浴,淨手焚香,為大師恭書敬獻,引以為傲。他的書法作品享譽中外,市場價格節節攀高,被美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際友人廣泛收藏。他還被現代管理大學皇家藝術學院特聘為客座教授,其傳略被收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書法名人錄》等書畫家典籍。其書法作品市場售價為每平方尺5000元,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神定氣凝,乾坤貫通,蒼勁有力,鐵骨松風,這才是趙昌林勁書的精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