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初

宏文書院,原名弘文書院,是日本教育家嘉納治五郎在東京為中國留學生創辦的學校。 但學成回國後,趙旭初卻做出了很多驚人之舉:首先是在全縣推行新學,改縣龍門書院為縣立高等國小堂,在縣內各大場鎮興辦初等國小堂……。 趙旭初遺子趙榮國,又名趙從淦,後出撫宋姓,更名宋北海,為平武縣著名民主人士和實力人物。

旭初,名維燧,1877年出生於平武縣城,秀才出身。
二十世紀初,在袁世凱和張之洞等人的推動下,清朝廢除了延續達1300年的科舉考試制度,中國的考試體制進入後科舉時代。清政府下令各省選派學生出洋留學,御史楊深秀提出:日本變法立學,確有成效,中華欲遊學易成,必自日本始。中國與日本政俗文字同則學之易,舟車飲食賤則無費多。張之洞也竭力主張向日本學習,派遣留日學生。他在撰寫的《勸學篇》中,大力倡導留學、尤其是留學日本。由於《勸學篇》受到清政府的讚賞並廣為刊布,張之洞的游西洋不如東洋的看法,在全國得到回響和執行,影響很大。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川省為“廢科舉,興學校”決定派出官費留學生160人赴日本,進東京宏文書院學習師範教育,趙旭初被選中,這個訊息在當時那個封閉落後的山區小縣是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趙旭初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天資聰慧,文才過人,熟讀四書五經,有極深的國學基礎,當時選拔出國須縣署保薦,全縣乃至川西北數縣也名額不多,趙旭初屬鳳毛麟角的地方才子,很被同輩嫉妒,也埋下了後來的不幸!
宏文書院,原名弘文書院,是日本教育家嘉納治五郎在東京為中國留學生創辦的學校。之後為避乾隆帝御諱,改名宏文書院。我國近代一大批仁人志士曾先後在此就讀,如陳天華、黃興、楊度、胡漢民、張瀾、許壽裳、魯迅、陳幼雲、陳師曾、陳寅恪、李四光、林伯渠、鄧以蟄等均為該校學生。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辛亥革命先軀黃興,著名出版家、教育家、文學家夏丏尊,著名學者蕭瑞麟等均是趙旭初同期、同科同學。至於在東京學習的情形,目前缺少文字記載,據己發現的遼寧本溪清朝同期(1904年)留學日本宏文書院的李某的日記記載:學生們學習勤苦,大多懷有對祖國的思念和期盼祖國強盛的願望。農曆六月二十八日清朝皇上過生日學院每人發了一瓶日本酒;自己過生日晚上吃長壽麵等,學生每月有3元的津貼,每到學院的食堂飯菜不合口,學生們就集體“投箸”,可見當時公派留學生的生活水平還是不錯的。或許也有如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描寫的清國留學生的情形:在上野的櫻花樹下飲酒作樂,辮子盤在頭上,如一座小富士山……。
但學成回國後,趙旭初卻做出了很多驚人之舉:首先是在全縣推行新學,改縣龍門書院為縣立高等國小堂,在縣內各大場鎮興辦初等國小堂……。成為縣內眾目所矚的新派人物!(這一創舉在平武縣後來編寫的《教育志》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然而根深蒂固的地方封建守舊勢力,懼怕趙旭初等人的新派得勢而對其不利,由當初的嫉妒和不滿發展到陰謀暗算。但趙旭初認為:興辦新式教育乃順應新潮的開明之舉,正大光明,無所顧忌,以至身處險境竟毫無覺察。趙旭初有晨起黎明獨自散步的習慣,民國初年的一個春天早晨,趙旭初順城東桂香樓順長曲壩散步,順便到一親戚家,後一直未歸,後親戚朋友四處尋找,竟杳無蹤跡,懷疑巳為保守勢力派人所害,後報縣署破案,但終因地方各種勢力糾纏不清,縣暑官吏終以“無從輯凶”推諉,成為本縣近代史上一樁疑案。這一史料後來在編纂《平武縣誌---人物誌》時趙旭初被列為第一人。
趙旭初遺子趙榮國,又名趙從淦,後出撫宋姓,更名宋北海,為平武縣著名民主人士和實力人物。解放後任平武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