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主要功績
兵燹之餘的貴州,已是田園荒蕪、滿目瘡痍,雪上加霜繼之而來的是戰後的荒欠,使人民倍加痛苦。趙廷臣就任巡撫之日,延見父老,博採旁咨,了解黎民百姓的痛苦狀況,首要解決的是民生大計。他一面向朝廷奏請賑災,一面勸喻百姓不誤農時儘快恢復生產,勞力不夠之處,命當地駐軍協助民眾耕種。民困獲蘇後,大規模的反清鬥爭也平息,趙廷臣考慮要治理貴州長期形成的亂象。貴州在封建統治者眼中是化外之地,民風強悍,各地土司之間紛爭鬥殺長期不斷。他了解了形成亂象的原因,及時向順治皇帝上奏《治土司苗猓之法》(見:《國朝耆獻內征初編》,筆者按:苗猓並不特指苗族、彝族,是對所有少數民族的泛指),提出了治理貴州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經順治皇帝批轉交部(六部衙門)討論後得以實施。
政治主張
趙廷臣指出,“貴州古稱鬼方(筆者按:古有殷高宗伐鬼方之說),自大路、城市外,四顧皆苗,專事斗殺,故馭之難”。他向朝廷反映了全省少數民族的分布,以貴陽為中心,東南苗族為主,西和西南以彝族、布依族為主。他認為治理少數民族地區不能一味地使用武力,使用武力只能激起民變,引證了漢武帝封夜郎、武侯縱猛獲深遠的歷史意義,主張對少數民族施以“教化”。他認為“蓋教化無不可施之地,而風俗無不可移之鄉”,可以通過長期的教育達到改變強悍民風的目的,就此提出了具體措施:“凡土官繼承者年滿十三歲以上的,都必須進入官學學習,其族屬子弟願入學讀書者,聽補廩科貢,與漢民一體仕進。”也就是說,從科舉制度上,為少數民族敞開了大門。此後,在少數民族地區,不泛有中秀才、舉人者。同時,他還看到了最大的問題是土司世襲制度中“私相傳接,支系不明,爭奪由起,釀成變亂”,於是作出,“今後每遇年終,令土官上其世次之籍於布政司,布政司上其籍於部;其有爭襲者,按籍立辦”的措施,以此預防杜絕因土司的承襲而引發的紛爭。
趙廷臣還向朝廷提出,貴州曾經長期被“寇”占據(指的是孫可望、李定國等),不斷改變法令,使人民承受沉重勞役,應當恢復舊制。“恢復舊制”是基於清朝初建時,大體上還是沿用明朝的法律,《大清律》是在康熙九年才完成。元明以來,貴州地廣人稀,遂成為當時接收移民的重點地區。同時,由於軍事上的需要,在貴州遍立衛所,大量的軍事移民進入貴州駐屯開墾,衛所的屯軍對當時貴州土地開發起了重要作用。屯軍制度沿用到明末清初已是“法久弊生”,隨著衛所對軍伍控制的日益鬆弛和衛所軍官對軍士的剝削,使得大量的屯軍逃亡,屯地紛紛荒蕪。趙廷臣奏請“改衛為府,改所為縣”、將馬乃等諸土司改為流官,把屯軍所轄的範圍改為地方政權,後來如將“新添衛”併入“貴定縣”即源於此。這些做法,與上述“施以教化”等措施,推進了明朝以來對西南地區推行的改土歸流的進程。此後歷任巡撫,大體上是按照趙廷臣制定的治黔“方針”辦理的。另一方面,趙廷臣並非僅僅強調的是“文治”,而對於所謂“師出有名”的反叛卻是要堅決鎮壓的。孫可望的舊部馮天裕,曾一度接受明永曆王朝“總兵”封爵,於順治十四年十二月在平越(福泉)降清,不久又背叛清朝。馮天裕淪為流寇後搜羅潰兵、重招舊部攻陷湄潭,進軍甕安。趙廷臣調思南、平越、遵義、偏橋諸路兵擊破馮天裕,斬殺了馮天裕和南明總兵冉宗孝等。順治十七年(1669年)四月,馬乃(今興仁縣境內)土司龍吉兆反叛,趙廷臣於十月率兵圍剿馬乃營營盤這一反清大本營。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縱火焚燒了營寨,擒殺了龍吉兆(至今尚存的馬乃營營盤遺址已被興仁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剿平龍吉兆的反叛,趙廷臣以功,加兵部尚書,從正二品總督升任從一品加銜總督,即“雲貴總督加兵部尚書”。
雲南因戰亂造成大面積的土地無人耕種,趙廷臣奏請,“當急招民開墾;其沖路各州、縣,請以順治十七年本省秋糧貸為春耕之資。”在總督任上,適逢平西王吳三桂向朝廷進貢五頭象,順治下令停止送京。趙廷臣抓住機會上疏請求,全面停止邊疆向朝廷的進貢,以省解送之勞,其請求獲準。
歷史背景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多年的積弊最終激起了農民起義,李自成的義軍攻入北京從根本上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割據東北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經兩代的勵精圖治,統一了關外。滿清貴族在和明王朝的戰爭中收降了洪承疇等一批明王朝的舊臣,尤為吳三桂集團的降清,使關外通向關內的門戶洞開。順治元年(1644年,崇禎十七年、甲申年),清軍入關竊取了明末農民革命勝利果實,10月,六歲的順治皇帝福臨進入北京登上太和殿,宣告中國歷史上最末一代封建王朝的建立。
清王朝雖然已建立,可是明王朝的一些地方政權和農民義軍抵抗清軍的戰爭仍在持續,尤其是張獻忠的舊部孫可望(後在順治十四年投奔駐湖南的洪承疇,降清)、李定國將明桂王永曆皇帝朱由榔君臣延迎到貴州安隆所。“朱由榔率領朝臣達到安隆,將安隆所改為安龍府,以千戶所署為行宮。朱由榔‘駐蹕’安龍後,一些官員相繼趕來,遠在福建沿海的鄭成功仍奉永曆年號,其它地區的反清力量也把永曆政權視為抗清的依託。因此,從永曆政權進入安龍以後,雖已成為孫可望的傀儡,但在客觀上仍起著鼓舞反清鬥爭的作用,使貴州成為抗清鬥爭的中心”(見:《貴州通史簡編》)。鑒於“明末永曆之世,滇黔實當日之畿輔,而神州正朔之所在也”(見:陳寅恪先生《明季滇黔佛教考序》),實為清政府的心腹大患。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帝命洪承疇從湖南,吳三桂從四川,卓布泰從廣西率兵殺向貴州。時任湖南兵備道的趙廷臣隨洪承疇於當年四月到了貴陽,九月,受任為清朝貴州的首任巡撫。第二年,即順治十六年(1659年),升任雲貴總督。當時因吳三桂駐雲南,總督駐貴陽,撫降南明抗清官軍,執抗清名將張煌言殺之。康熙元年調任閩浙總督。在任內凡遇刑獄,審斷有方,折獄尤敏。康熙八年(1669年)趙廷臣病殃於浙江奉化。
個人作品
《趙清獻奏議》
社會評價
趙廷臣作為封建社會的封疆大吏其人品上還是有獨到之處的,早年在湖南兵備道任上,“秉燭治文書,曉起百函具發”;出外是輕車簡從,只帶數名隨從,騎馬不坐轎,不以總督的儀仗,驚擾地方,到了府縣,地方官尚不知道。官場素有年節饋獻之風,卻從來沒有人敢到趙廷臣門上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