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台

趙家台

趙家台,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由趙家台新村沿著一條寬闊的柏油路北行不遠,道路在南辛房村一分為二,一路繼續向北經平原村通向潭柘寺(也是龐潭古道一線),另一路則偏向西北經草甸水村順著山腰盤旋而上,道路的盡頭即是廢棄的趙家台舊村 。

遷出原因

西山大路南道的兩條主要線路龐潭古道和麻潭古道在潭柘寺附近的平原村匯為一路,然後偏西北方向經陽坡園、趙家台(舊村),至十字道與西山大路中道匯合後,繼續向西北迤邐而去,直通王平口。潭柘寺以上,直到王平口的這段古道也被稱為“潭王古道”。因煤礦采空、防止山體滑坡等原因,潭王古道沿線村莊多已遷出,成為廢村,趙家台即是其中之一。在擇址建設新村、完成整體搬遷的同時,趙家台舊村仍然保留了相對完整的格局,民房、宅院保存完好,穿村而過的古道脈絡清晰可見,而地表以下聯通每家每戶的古地道網則曾經構成了這座古村中堅固的防禦體系,為之贏得了“鐵台坨”的美譽。

多版本村志

由趙家台新村沿著一條寬闊的柏油路北行不遠,道路在南辛房村一分為二,一路繼續向北經平原村通向潭柘寺(也是龐潭古道一線),另一路則偏向西北經草甸水村順著山腰盤旋而上,道路的盡頭即是廢棄的趙家台舊村。

剛過去草甸水村,趙家台舊村立即顯現在公路北側山腰半高處的一片平台上。村子所處的平台東、北、西三面環山,南側這條公路從半山坡順勢蜿蜒而下,直至谷底。據村裡的老人說,最早在此定居的是趙姓人家,村子也因而得名。

另一個傳說則將村子的歷史推演得更為悠久。據說在很久以前,這裡較早定居的是兩戶人家,一戶姓陳,名建業,種著幾十畝菜地,靠販菜為生;另一戶姓蔣,名有山,靠在周邊山坡上栽種林木,販賣木材為計。因而談起趙家台的起源,至今仍有“陳家園子蔣家坡”的說法。

到北宋時期,這個僻處深山的村落中忽然闖進穿著華麗的一群陌生人,火燒了陳、蔣兩家的房子,把他們趕出去,然後挖地道、建豪宅,將此地據為己有。傳說認為,這群陌生人其實是趙宋王朝的皇室,因而村子也逐漸得名“趙家台”。

趙家台 趙家台

然而,說起村裡的古地道,現年75歲的村民陳天柱則認為應該建成於晉代甚至更早以前。那時正是五胡十六國紛起爭霸的時期,今天的京西山區正處於這些政權相互角力爭奪的區域,趙家台村所在的山腰台地則因其易守難攻的地勢而獲得青睞。據說,出於防禦的考慮,這片地方最早建起了連為一體的地道網,然後在地道的關鍵出入口,建設了三座敵樓,村民傳說分別將之稱為“南宅樓”、“北宅樓”和“東高樓”。

然而,以上這些說法,無論從文獻資料,還是村內遺存中都已找不出清晰有力的證據,而村內其他的遺蹟,比如舊宅、碑刻,大多只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關於古地道的由來,及它們清代以前在軍事上所曾經發揮的作用,實際上早已漫沒難尋。

老村戰事

不過,盧溝橋事變發生不久,“鐵打的趙家台,紙糊的北京城”的故事便迅速在京西一帶流傳開來。現年84歲的村民孫天照回憶,還在抗戰爆發以前,“趙家台就來過土匪,最後關於交多少錢糧雙方沒能說攏。村里不想惹麻煩,所以土匪的代表臨走的時候,村里管事的人給他們塞了10塊現大洋。但是,土匪嫌少,當場就給扔了。村里主事的人也很生氣,最後決定不再接待土匪,同時組織村民迎戰土匪。”

首先是發動村民買槍。“確定了一個標準,凡是有‘兩天地’(牛一天耕地的數量稱為‘一天地’)以上的人家都要買槍。地少或者沒地的窮苦人家不用買,但也要就地取材,造土槍土炮。不少土炮都是用砍下的大酸棗木製成的,把中間掏空,裝上火藥和石灰就行了”。

與此同時,村里還發動村民到山上割酸棗枝,在村子四角壘成四個巨大的垛子,垛子之間則以酸棗枝編成的柵欄相連,將村莊緊緊包圍住。

村內的院子、房屋和圍牆也都進行了改造。“衝著街口的院牆都留了射擊孔。牆內搭設上木板,上邊壘滿了裝滿石灰的砂盬子,類似於古代滾木壘石的作用。這些木板也把各家各戶都連線了起來,院通院,房通房。”另外,經過疏通,古代的地道也把每家每戶都聯在了一起。很快,村子便形成了空中、地上和地下三層防禦體系,並且成立了幾十個人的自衛武裝。“所以,土匪多次攻打,一直沒有攻下過趙家台。”

伏擊日寇

“實際上,在北京地區,如果說29軍在盧溝橋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趙家台就可以說打響了抗日的第二槍。”孫天照說。

“七七事變”過後國民黨中央軍很快從房山撤向齋堂地區。1937年8月8日,追擊中央軍的小股日軍經過峰口庵一帶,趙家台自衛武裝得知訊息後,便越過村子東北山嶺上的古道在峰口庵對他們進行了伏擊。“後來這支日軍部隊好像是改道沿著永定河上去的。”

久攻趙家台不下的土匪很快與日軍勾結,“日軍、土匪共1000多人對村子進行了連番轟炸。整整一天,進攻都毫無結果,敵人只好撤走了事。”一年以後,多番騷擾過後,日寇終於進入趙家台,但在此之前,村民大多已通過地道躲進山里。日本人懊惱不過,一把火燒毀了200多間民房。村民們則在山間野地中東躲西藏,搭窩棚居住,直到抗戰勝利。

如今的趙家台舊村,說是“廢村”,其實也不盡然。村民搬離後,舊村周圍原有的耕地並沒有遺棄,其中相當一部分收歸集體經營,建成了數百畝的果園。在打理果樹或採摘果實的季節,村里開通了班車不定時地往返於新舊村之間。

平時,在舊村村口和村內的街巷之間,不時可以看到開採葉臘石的礦工們和老村部院中留守的村民的身影,可以聽到村中少數已賣給城裡人的院落中傳出的狗吠。

古地道簡介

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趙家台村村長劉斌

與潭王古道沿線其他遷出後荒廢的村子不同,趙家台舊村仍然完整保存著舊有的民居、街巷,特別是聯通全村地下的古地道,整體脈絡仍然清晰可辨。

發展舊村旅遊今後肯定是我們一項重要的工作。不過,對於如何開發,我覺得應該堅持兩個原則:第一、不能破壞原貌。推倒舊村,建設一些新的所謂‘景點’,這沒有意義,也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第二、必須保證安全。因此,在現有的基礎上,要進行一定的加固修復。所以,我們等待的有資金,更主要的還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在此之前,建議遊客不要盲目前往,特別不要輕易鑽古地道。現已經舊村中安排了專人留守,以對去舊村的遊客進行必要的疏導。

趙家台 趙家台

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趙家台村村民孫天照

男,84歲

趙家台保存著七八個古代的石碾子,關於這些石碾有很多傳說,最神奇的一個要數“牛王救主”的故事。

過去村裡有一戶人家養了一頭毛色純黑的牛,能聽懂主人說話。有一天中午,主人下地回家的路上,突然一頭豹子沖了過來。黑牛轉身就和豹子搏鬥起來,主人趁機跑回家中。直到日落西山的時候,黑牛終於回到了牛棚中,渾身都是汗。

第二天一早,黑牛又跑了出去,又是直到日落西山的時候才滿身是汗地回到家裡。這以後好幾天都是這樣,主人不放心,牛再次跑出去的時候,就悄悄地跟在後面,發現黑牛又和那隻豹子打了起來。但打來打去,誰也勝不了。

主人想,這樣下去,總不是辦法,於是,這次等黑牛回家以後,主人就在牛角上綁了兩把尖刀。果然,第二天,黑牛很快就挑死了豹子。主人把豹子拖回來,剝了皮,把肉弄回家,豹皮涼在了屋後的一個石碾子上。

但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早晨去拿豹皮,發現那隻黑牛把豹皮誤認成豹子,已經撞死在了石碾上。

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趙家台村村民陳天柱

男,75歲

村子地處山區,土地少,所以過去除去種地以外,有些人家也靠養活牲口跑運輸維持生計。村子旁邊的山上也有煤,以前都是幾戶人家合夥開辦小煤窯,雖然儲量不大,但大多數人是不用到圈門那兒去走窯的。

村里也燒過石灰,但都是自己用,沒往外賣過。民國以後,出現了拉石筆(文具)的營生,把石頭開採出來,用鋸拉成小條,每人每天可以拉八板筆(每板100根),賣給城裡的學堂,解放後是文化用品公司。直到解放初,拉石筆成了村里最主要的副業。

趙家台還是北京最主要的葉臘石產地。葉臘石是一種稀有礦石,是人造金剛石的主要原料,在京西山區中並不多見。大規模開礦大概是從(上世紀)50年代合作化以後開始的,開了三座礦山。最早是用人往下背,後來用手推車,再以後才鋪上鐵軌。聽說北京的煤礦和石礦都要關掉,但趙家台的葉臘石珍貴稀有,所以仍然是北京確定保留的兩處礦場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