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趙宧光是宋太宗趙炅第八子趙元儼之後,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脈在吳郡太倉,便有了晚明時期吳郡充滿人文色彩的趙氏一族。 原籍常熟璜涇(今江蘇太倉),後與妻陸卿子隱居於支硎之南,建“小宛堂”藏書其中,夫婦皆有名於時。因藏有宋本《玉台新詠》一書,常熟藏書家馮舒、馮班、何大成三人,在寒冬飛雪之日,慕名前來借觀抄錄,三人自帶紙、筆和乾糧,借書晝夜抄錄,4天抄成副本而歸。何大成作有《同馮己蒼昆季入寒山抄〈玉台新詠〉畢,遂游天平》一詩:“……憶昨小宛堂,抄書忘日昃。手如蠶食桑,心似蜂營蜜……”。另建有藏書處曰“蝴蝶寢”、“悉曇章閣”等。藏書印有“凡夫”、“吳郡趙宧光家經籍”、“寒山樑鴻幕下凡夫”、“寒山長”、“五硯齋”、“小宛堂”等。精通文字學,工書,在篆書中摻入草書筆意,篆書堪稱一絕,志趣不凡,因此而有“高士”之稱,開“草篆”先河。刻印過自撰《說文長箋》100卷附《六書長箋》7卷,《寒山帚談》、《朝鮮史略》。所抄之書在格紙版心刻有“寒山堂篆書”字樣。有《草篆說文》、《石經論語》、《趙凡夫雜著五種》、《蒙子指南》、《寒山帚談》、《護生編》、《牒草》、《寒山蔓草》等幾十種,多已佚。
個人生活
明代萬曆二十二年(1594)趙宧光遵照父親的遺願將父親的墳安在蘇州楓橋寒山。在寒山守孝之際,宧光為寒山創造了別開生面的景象,利用岩石山野的天然景觀,自僻萬壑,鑿山劈石,疏泉斬榛,植樹構寶,依山而築 “ 寒山別業 ” ,宛如仙源異境,有盤陀、空空、化城、法螺等建築,又有 “ 千尺雪 ” 、 “ 雲中廬 ” 、 “ 彈冠堂 ” 、 “ 警虹渡 ” 、 “ 綠雲樓 ” 、 “ 弛煙驛 ” 、 “ 澄懷堂 ” 、 “ 清暉樓 ” 諸勝,成為吳中一桃源仙境。 於是有了寒山別墅。寒山別墅造好後,他向妻子陸卿子發出邀請攜其一同來此守孝,陸卿子以詩名,為明代“吳門兩大家”之一; 趙宧光經營寒山的初衷、過程、規模、寒山在他手中形成的勝跡、風光、情趣,他專門撰寫了一篇《寒山志》,以留後人。趙宧光定居寒山後,就沒有離開過,並與其夫人在寒山嶺埋頭讀書,深居簡出,他們在紙上寫,也在山石上寫,岩上嶺上手 跡遍處,書卷氣就象江南氤氳的水氣,充盈了整座山嶺,夫婦皆有名於時,當事者造門求見者,宧光亦不下山報謁。至今沿洗心泉側御道朝上走,過飛魚峽,在泉石上尚能依稀見到鐫有筆力雄健的“千尺雪”三字,這三字乃趙宧光親筆手書,乾隆皇帝為此專門寫下讚詞,“泉飛千尺雪千尺,山篆三字銘雲巒”(詳見《題千尺雪長句》)。
宧光卜居寒山,著書數十種。尤專精字學,說文長箋其所獨解。也創作草篆,其篆書堪稱一精,志趣不凡,被人稱為“高士”,蓋原天璽碑而小變焉。由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蹟。能刻印。著刻符經、並草篆。
圖為明趙宧光 草篆書 綾本立軸,現為金陵天渡樓收藏。
趙宧光著有《說文長箋》、《六書長箋》、《寒山帚談》、《牒草》、《寒山蔓草》等(其中好多著作是隱居寒山後完成的)。趙宧光兒子趙均,字靈均,從父傳六書學,後又從燕山僧,學習梵文,博學多才。父子倆不斷探究,於是 “ 遂法其精 ” ,趙均之妻文淑( 1595-1634 年),字端容,是著名畫家文徵明的玄孫女,天性明慧,書畫得家風傳授和薰陶,成為蘇州女畫家中的佼佼者,張庚《國朝畫征續錄》說 “ 吳中閨秀之丹青者,三百年來推文淑為獨絕 ” 。錢牧齋稱讚她 “ 點染寫生,自出新意 ” 。她擅畫花卉草蟲,勾勒精細,染色鮮妍,形象生動,她的花鳥畫 “ 極風致嬋娟之妙,尺幅片紙,人爭寶之,為國朝閨秀之冠 ” 。著有《畫余譜》,北京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至今收藏了她的不少作品。
個人作品
1、平生著書數十種,主要有:《說文長箋》、《六書長箋》、《九圃史圖》、《寒山帚談》、《牒草》、《寒山蔓草》、《寒山集》、《刻符經》、《動草篆》等。其友章宗閔將其印作集編為《趙凡夫先生印諧》
2、《趙宧光傳》的問世,奠定了蘇州西部的文化地位與文化品質,通過《趙宧光傳》的出版,趙宧光也從鮮為人知變成了熱點人物,職業和非職業的閱讀者,他們紛紛撰寫書評,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賜予了蒼茫的文化遺蹟,這些文章先後刊發於《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學自由談》《文學報》《文匯讀書周報》《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南湖晚報》《散文選刊》《蘇州雜誌》以及澳洲《漢聲雜誌》等等。
3、相繼出版了《凡夫詩品》《凡夫園治》《凡夫人望》《凡夫書論》四部配套讀物。《凡夫詩品》精選趙宧光詩數十首,予以評點,並配選歷代著名詩人詩作數十首,與趙宧光詩對照品評;《凡夫園冶》挖掘趙宧光在治山、造園、建築、植藝上的創造性和實踐,予以系統闡述,再現藝術造詣;《凡夫人望》將趙宧光的出身、交誼、精神生活、哲學思想進行探索性的敘述與推介;《凡夫書論》將趙宧光的書法篆刻藝術、書法理論,及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的特殊地位進行鉤沉匯總,展示其書論精粹,加以演繹,詮釋其藝術魅力。
成就榮譽
蘇州眾多歷史名人中,趙宧光是值得推介的一位。趙宧光“泛覽經書,貫串百家,策名上庠,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人物;他熱愛自然,深懷人文,為生態文化建設殫精竭慮,構建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社會關係,是中國積極隱逸文化的奠基者。 作為生態文化建設的先驅,趙宧光買山葬父,從太倉來到蘇州,在蘇州西部寒山窮其畢生,以一家三代將近百年的經營,開創了明代蘇州西部山地輝煌的文化圖像,在歷史上影響深遠。他為吳西山水文化寫下的詩作有三百多篇,摩崖勒石百餘幅,以至明代的寒山成為江南的文藝沙龍,直至清代,乾隆帝六下江南,十二次前來瞻仰趙宧光遺蹟,並賦詩讚譽,有44首之多,其中15首詩直接寫到趙宧光,成為蘇州文化的一大奇觀。趙宧光以極高的文化素質與修養,以其自身的魅力,構建了家庭、家族、鄉民、鄉情之間的最大和諧,成為當時及身後眾多學者的楷模。
人物評價
著書傳家,寒山嶺成了研習書畫、修身養性之地,其清風亮節,淡泊名利為後人所崇敬。“父子篆學,姑詩婦畫”,被人稱為“吳門三秀”。
作為王室後裔,趙宧光卻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吳中。他兼文學家、文字學家、書論家於一身,一生著書不下數萬卷,他的同鄉摯友、文學家馮時可所著《凡夫傳》評價他的所著:“書各為類,類各為品,品各為篇,篇各為目,莫不搜微抉妙,窮作者之心。立未有之義,雕鏤造化,爭光雲漢,而吟風弄月者不與焉。”作為優秀的文字學家和書論家,他創新草篆體,其洋洋大觀的《說文長箋》、《六書長箋》、《寒山帚談》等使他成為“晚明孤峰”,成為晚明文化成就的代表之一,其藝術思想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