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趙奧別業已無湖海夢,漸老足閒情。
野杖日尋壑,家書時到城。
開池納天影,種竹引秋聲。
亦愛簞瓢樂,年來世味輕。
注釋譯文
趙奧別業:林景熙晚年居所。其遺址在如今的平陽縣昆陽鎮雅山村。林景熙去世百年之後的明天順(1457—1464年)間,曾官至廣東按察使的呂洪(平陽白石里人)又在趙奧別業故址上進行重新修建。呂洪在《霽山先生文集序》寫道:“霽山居州治後白石巷,別墅在城西馬鞍山之麓。予今卜築,即其故址也。”呂洪“幸而嗣居先生藏修之地,得以仰其高節、覽其遺文”。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林景熙晚年的詩作。公元1290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林景熙四十九歲。這時距宋朝滅亡已經有十來年了,元朝的天下早已坐穩,宋代遺民的復國之夢至此也已徹底破滅。頭髮斑白的林景熙此時“已無湖海夢”,他結束了在吳越一帶的多年漫遊,返回故里。這首詩就寫於他回到故里平陽之後。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湖海夢”,指的是漫遊四海,放縱不羈的情懷。《三國志·陳登傳》:“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林景熙壯年時遊歷吳越之間,也曾有“湖海”之豪氣。這在他的詩歌中亦有體現,如 “新知滿湖海,遺老在山林。”(《薛得之之江東簡熊西玉諸公》)“中有湖海豪,開襟納萬象。”(《宴德初書樓》),只可嘆年光過盡,復國無望;書生老去,機會不來。懷著深深惆悵之情的林景熙辭別王念孫,離開越州南下回鄉,臨行前,他在《別王監簿》詩中寫道:“湖海已空彈鋏夢,山林猶有著書年。”林景熙是抱著終老山林的想法返回故里的。
林景熙原先的住址是在縣城的“白石巷中,南對昆岩”。只是屢經戰亂之後,原先的居所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四鄰井灶出荒墟,獨鶴歸來認舊廬。一逕蒼苔供瘦策,半簪華發伴殘書。”(《歸白石故廬》)故廬不再,林景熙便在距州郭城西二里的馬鞍山麓另闢建了一所趙奧別業,教授生徒,以為生計。別業,即別墅。“已無湖海夢,漸老足閒情。”林景熙“野杖日尋壑”,“野杖”, 謂持杖野遊。“尋壑”,謂遊覽山水。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馬鞍山一帶風景十分秀麗,林景熙在《鞍山齋記》中曾這樣描寫這一帶的景色:“春時杖屨西郊,見雲霧吞吐,花木紛披,宛然紫茸翠毛之飾,晃眩吾目。”林景熙在閒暇之時,經常到附近的山谷間行走,徜徉在家鄉寧靜優美的景色之中。“家書時到城。”因返回故鄉,林景熙和兄弟德和、德淵、景英住得不遠,可以時時聯絡,盡享親情帶來的歡樂。
林景熙在家鄉的生活是十分閒適的。文人的閒情逸緻,讓他能知道如何去享受生活。“開池納天影,種竹引秋聲。”林景熙在趙奧別業前挖口池塘,引附近的山澗之水注入池中,讓那源頭活水,映著天光雲影。他還在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竹子,好在寂寥的秋夜裡聽那“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的秋聲。
“亦愛簞瓢樂,年來世味輕。”詩人林景熙在家鄉過著清貧的生活,不過他並不以此為苦,反而以此為樂。“簞瓢樂”,指的是安貧樂道的生活。語出《論語·雍也》:“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簞,是盛飯的竹器。詩人是以顏回的簞食瓢飲、樂在其中來自勉的。“年來世味輕”,世味,指的是人情世態。輕,謂淡薄。經歷過亡國之痛的林景熙,在“湖海夢”破滅之後,雖然還不能真正做到“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的境界,但畢竟已淡泊世事,在隱居的生活中已經恬然自安了。
此詩情趣盎然,意象清雅,可以說是林景熙為數不多的閒適詩中的精構。頸聯“開池”二句,曲盡詩篇開頭的“足閒情”之意,寫得俊逸脫俗,清麗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