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華[歷史人物]

趙國華[清](一八三八至一八九四)字菁衫,直隸豐潤(今河北豐潤)人。同治二年(一八六三)進士,官至山東沂州知府。工詩古文詞,嫻六法,嘗為寶坻李鑒堂作望益草堂圖,三河郝夢堯為之序。有《青草堂集》。卒年五十七。

個人簡介

《清畫家詩史》 趙國華,字菁衫,河北省豐潤縣大王莊人。生於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卒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享年57歲。趙國華鹹豐八年試中舉人,同治二年考取進士。自同治二年至光緒二十年的三十年間,除在39歲至41歲家居二年外,均在山東省的郭城、泰安、德州、沂州等地任知縣、知州、知府,署理文案總辦(類省秘書長)、全省書局總辦、通志局總辦、山東省兵備道員、按察使、鄉試同考宮、濟東泰武臨道員、山東省鹽運使等職。誥授資政大夫二品頂帶,賞戴花翎。趙國華在山東歷仕期間,為人正直,不避權貴,不徇私情。其天資非凡,聰穎過人,尤以古文出名,當時有"南桐城,北豐潤"之稱。

幼時經歷

國華1歲時父親病故,由其母李氏撫養成人。其母賢慧,知書達禮,在國華三歲時就教其認字讀書。國華好學善問,4歲那年,其母將《柏廬家訓》掛在牆壁上,晨醒從枕授之,又教他唐詩五言絕句若干首。曾祖父見而喜之曰:強兒(國華的小名)能識字矣,即以手所持四書指認,國華見旁有"乙",問為何?曾祖父曰:不是字,是文章截斷耳。國華說:是文章就有截斷嗎?曾祖父大奇之,對其重孫很器重。

7歲那年,給他請了家庭教師張情田先生(國華的表伯)。張情田先生到國華家執教,一次拿著《大學》讓國華背誦,國華背誦完畢說:"我亦提表伯一句"。先生曰:"可以"。國華遂提問了"詩云"二字,先生莞然無應,自語曰,此孩心思過人矣。國華幼年聰穎,名著一鄉。鄉間故老傳說其五、六歲時即能對詩、作歌。

據傳5歲那年,一次曾祖父肚子疼,在床上躺著,叫強兒給其踩肚子,國華脫鞋上床,光著兩隻小腳丫,手扶著牆,腳踩在曾祖父的肚子上桌球地踩起來。他曾祖父說:"強兒!"自爺倆對詩啦。國華說: "對呀,你先說吧"。於是他曾祖父就講:"手扶牆,腔動牆不動",國華聽後,想了一會說:"肉腳肉,肉疼腳不疼"。他曾祖父聽了重孫子對的聯句既貼切又好,高興得連肚子疼都忘了。國華七歲那年正月,隨其母到外祖母家拜年,正趕上外祖母家宴請賓客,外祖母對她這個外甥很賞識,叫他隨席而食。

國華見只有他一人陪客,也就坐了主席。當開席時,有個客人對此很反感,心想怎么讓一個小毛孩子陪客呢?於是,他放下筷子即席作了一句詩:"眼珠子,鼻孔子,珠子反居孔子上"。國華一聽是對著自己來的,稍想了一下,便也放下筷子奉還了一句:"眉先生,須後生,後生反比先生長"。客人們聽了驚嘆不已,再也不小瞧此孩了。

一次,國華見稼場中有殺家鼠者,以俳語作歌曰:"培心大堂,土堆成丘,上有一木,如叉似鉤,家鼠一對,性命之憂,問誰監斬,益子老叔,是誰幫拳,屠家背兒漏"。這韻語短章,為一鄉傳頌。

生平

國華7歲從師而學,直至26歲赴山東做官,在他一生中,諸子百家之書無所不讀,且記憶驚人,能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為世人所嘆服。鹹豐八年,21歲的趙國華赴永平府參加府試,取第一名。學使李古廉一日出手諭,傳豐潤廩生趙國華,本日申刻進院,攜帶筆墨。俟國華至,則公堂設座,紅氈在幾,命作募修永平府文廟引,並言必駢體文。至其文成,極承獎勵,兩郡同考之士,索稿不暇。其文結句云:崇儒衛道,人盡干城,走筆伸言,我慚領袖。此後兩丁俎豆,永昭堂廡之尊嚴。他年一甲冠袍,倘作辟雍之謁拜。世人評論說,以一尚未中舉之庠生,居然學使指名作永平府募修文廟引,並言必駢體文,此等文字,既需多引典故,又需對句工整,平仄押韻,又有定格,一般考生,多不識此。即使長於此道者,精心構思,當場完卷,亦非易事。可見國華之詞采超群,早為李學使所看出,可比伯樂之識良馬也。

在濟南,一日同僚文會,與會者七八人。某先生曰:今日余命一冷題,諸公試言有關夜壺之典故,多者為勝。國華當時一笑說,諸位先說吧.諸公七拼八湊共有八九個。輪到國華,除上述之外,又說到七八個時,諸人已驚嘆不已,最後國華共說了近二十個,乃徐曰:我本記不了這許多,事有湊巧,昨晚我在燈下看類書,偶然碰到這個題目,不想今日就用著了。某先生曰:菁衫不欺,此其一。即使他人也看此題,未必能將這許多典故的出處、時代、人名、事跡說得如此清晰,真高材也。因此,趙國華歿後,河南趙家琪所寫祭文中,有這樣一句,"百萬卷書不足供一日讀。"這雖說有些誇張,但也說明其閱讀之速實在驚人,況且讀後又能記憶,所以學問淵博。吳汝綸說,趙國華的文章,自周秦以來至近代名家,蓋無所不學,非具有非凡之天資,焉能盡讀古今名家之書乎。清朝末期,吏制腐敗,一些官吏貪贓枉法賣官鬻爵,草菅人命,為所欲為,故有"官久必富"、"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而趙國華在山東歷仕三十餘載,歷任知縣、知州、知府,直至署理山東按察使、鹽運使等職,並曾在他的上司指派下,賑濟饑民,督修黃河決口,查辦一些案件,卻能做到廉正從公,不徇私情,不畏構怨,不屑於承奉上司,不甘於隨俗應酬敷衍。在國華代理金鄉縣知縣時,程筱泉薦王文慶,國華答應了,程則贈送國華百金,而國華卻堅決不收。

趙國華在山東任按察使時,歷城有一舉人,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無惡不做。他上通京官,五府六部以及閣臣中皆有其親信,州縣懼其權勢,則唯命是從,因此稱霸一方,無人敢惹。經使司查明,請至使署當廳下監,定死刑.該舉人聲言無有部文你奈我何?(清代舉人需經部革去功名後才能拿問)時恰適學使某公蒞臨,代部開除其舉人功名,後部文調舉人到京,時已斬首示眾,為民除了一害,百姓無不稱快。

文學成就

趙國華一生中著有《青草堂集》,該集分為初集、二集、三集……共十四冊.內容為古文、詩、賦、駢體文、詞等。國華歿後,在光緒二十一年,又出其後人續印《青草堂集》補集二冊,內容為年譜、筆記等。趙國華的這部著作問世以後,引起了當時名人學者的重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桐城學派的吳汝綸(字摯甫〉本來是個自恃人品清高、才華出眾、對北方文人學者根本不放在眼裡的人,但當他讀了《青草堂集》後,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給趙國華的信中寫道:"大集氣體縱橫,自周秦以來至近代名家,蓋無所不學,然固雜揉辟灌,而自成為青草堂集一家之文,詩尤出入唐、宋諸作者,而湛漸於杜公,諸體並善,而七言尤為豪健,此海內奇作,斷然不泯歿於後世者,竊謂大集付雕已久,究竟能讀者希,不揣冒昧妄自謂能讀之者。"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讀了《青草堂集》後,在給趙國華的信中說:"前讀大集,欽味無窮,海內詞流,罕與倫比。"張佩綸讀了《青草堂集》後,給趙國華寫了一首駢體文,表達了他的欽佩之感:

尊著宗仰三唐,

不墮宋元蹊徑,

五言律尤得中晚三昧,

極其所至,

足以左揖漁洋,

右招竹垞,

何論餘子。

……

故梁廷燦編《歷代名人生卒年月表》中,把趙國華列為古文名家。遵邑黎庶昌在選編《續古文詞類纂》中選錄《青草堂集》古文3篇:種墓衡山館詩序(卷17);聽綠山房詩序(卷l7):丁文誠公寶楨墓志銘(卷24)黎庶昌在選編《續古文詞類纂》自序中談到:"余所論集情觀慎取、蓋亦有年,凡神理氣味格律聲色有一不備者,文雖佳不錄"。自周秦以至清末,共選449篇,其中清代占240篇,清代260年間只錄選河北趙國華3篇,王樹楠2篇,其他高才博學知名當世之河北省人皆無選錄,可見趙國華在當時堪稱古文之佼佼者。

後記

他一生中雖歷仕山東,但始終關心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他家居的二年間,在縣內各處遊歷,觸景生情,吟詩作賦,並結交英雋之士,談古論今,抒發自己關心教育,啟迪後人之胸懷.他在徵得諸君的同意和支持下,在家鄉新軍屯建立書社.書社的宗旨、名稱、社長及書社的發展,都是經過深謀遠慮,著眼於未來,著眼於啟迪後人的。

他在同諸君商磋書社宗旨和確定名稱時談到,"社是古制,是現在人不常見的事,我們在村塾讀書,為地域所限,各自以各塾的意見為主,這樣日子久了,不免孤陋。如果通過社的組織矯正孤陋之見,振奮開闊其眼界,不但士子(學童)有所遵循,也是敦厚風俗的一個組成部分。社不可以無名,我想把我們計畫中的社名定為"心香書院"。在談到書社的發展時,他認為:"凡事始之時,就得考慮到長遠,以後才能繼續發展。這件事的規模要大而正,讓學童以及學者有可以欽佩的地方,使都能爭著奮勉前進,造成教的風尚,然後可以教導他人。"

在諸君一致推舉他為社長時,國華說,諸君建議的社必要有長,是很合理的,但是大家的意見要讓無能無才像國華這樣的人任此美名,我誠心地考慮,實在擔當不起。不過我又不敢置身於外,考慮再三,覺得書社可以選些從順治、康熙以來至鹹豐、同治間的有名望,有德行,並且他們的文章也和他們的志向相符合,而受人尊重的我們鄉的賢達。在社內設一位置,當我們集合時向他們致敬,並且回顧他們的業績,以激勵眾人.這些鄉賢就是我們社的社長。

他把社長首席立為谷霖蒼先生.國華認為,他在京見到國史文苑傳中,也是把吾鄉谷霖蒼先生列為第一人。在時間上,谷先生在順治四年中進士,是最早的;在功績上,也是突出的.全國有名有才的人都把第一位讓給谷先生,因而在我社也是第一位受祀的.依次配祀上曹澹齋鼎望、魏臞庵元樞、魯叔和克寬、周尤廷士拔、鄭秋浦澄、董恆岩榕、楊怡青友雲、劉雲岩熏、董曉峰齊光、張雲樵印塘、張丙申燕翼,鄭月洲濂,鄭竹筠長齡、郁煉之熔,芮曙樓永照、吳仁波廷溥諸先生.這樣可以讓來學的秀才們到諸先生位前肅然起敬,緬懷先生們的豐功偉績,道德文章。也使講學和寫文章有可遵從的規範。這樣我們既可以不忘先達,也可以教育後人。至於對同人的文章的批點工作,國華一定按諸君提的承擔起來,我知道這是義不容辭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