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90年獲南京大學天文系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進入北京天文台做博士後研究。先後在比利時烈日大學、歐洲南方天文台、香港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日本國立天文台、德國漢堡大學、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等做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於199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畫";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998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1999年獲“國氏”博士後獎;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2002年獲第五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2003年獲北京市科技技術二等獎;2004年進入首批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5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後稱號。現主持國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中科院重要方向項目"天體物理背景下的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 各一項。2007年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高能量密度物理中的若干前沿問題",並擔任子課題負責人。
研究方向
在中國率先開展了天體化學豐度方向的研究,在天體化學豐度和實驗室天體物理領域的研究中做出了系統的重要工作。
主要貢獻
科研成果
建立了第一個大樣本貧金屬矮星高分辨光譜觀測樣本,完成其化學豐度的系統性定量分析;首次給出中性氫原子碰撞對譜線影響的計算公式;將豐度分析方法運用於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候選體的搜尋與觀測研究;開闢了新的實驗室模擬天體物理條件前沿領域研究。
論文期刊
共發表SCI論文280餘篇,SCI論文引用4000餘篇次。 其中超過半數(70篇)發表在 “A&A”、“AJ”、“ApJ”和“MNRAS”等四大國際著名天文學術期刊。其研究工作曾先後被國際天文界最具權威的“天文與天體物理年評” (ARA&A 每年僅發表一期約十幾篇綜述,影響因子18.567)的8篇綜述引用15篇次。由15位著名學者聯合撰寫的“恆星核合成四十年進展”綜述(Rev. Mod. Phys. 69, 995; 影響因子30.254)引用了趙剛的兩篇第一作者論文。其中大樣本的系統性研究結果已成為本領域的經典工作而被寫入教科書和專著。
獲獎記錄
2008年作為“通過恆星豐度探索銀河系化學演化的研究”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其所領導的團組已成為國際上在此領域有著重要影響的研究隊伍之一。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