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主要研究中國北方的邊塞文化、民族交流、地域風俗,以及文學創作等。趙佃璽研究過程中注意地域史料的考證和文物遺蹟的考察,並把歷史的研究與文化創新,傳統文化與地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文化藝術的創作與產業 結構的布局緊密結合。力圖做到人文科學的研究與新理念、新技術的實用化融匯,並把當代經濟轉型和新經濟、新產業的出現與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有機接軌,以做到文化創新有益於當代社會,並服務於當代人的精神生活。趙佃璽多年來在山西北部進行田野考古,研究當地的文化風俗和收集各種資料,是典型的實踐型學者。趙佃璽廣闊的研究範圍,與他關注民俗、社會、歷史、教育、經濟、文學等分不開。六十年代畢業於內蒙古農牧學院(現內蒙古農業大學),七十年代末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古代文學課題的研究。趙佃璽歷任市、區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大同市城區政協副主席、人大副主任、大同長城學會會長。趙佃璽有四十餘年的教學經驗,教學成果斐然,尤其對語文教育和藝術教育更是投注了畢生的經歷,創製精神感化和藝術薰陶相結合的“愛與美”式的素質教育教學體系,並成功的以此體系成立雲中幼兒藝術師範學校。該校是幼兒藝術教育的新的探索,其所培養的學生很受社會歡迎,連續多年被評為山西省及大同市辦學先進單位和山西省藝術教育先進學校。
研究成果
趙佃璽長年從事跨地區民族交流史、城市沿革史、民間風趣風物和民俗節日等的研究。他的作品以史料和考證為主,但善於以古代傳統通過文學做史的方法講故事和道理,旁徵博引,形象生動的記載下珍貴的民間生活資料;尤其能夠運用民間的口語和口頭史記述日常習見的風土人物,常常可以做到雅俗共賞,很受各界喜愛。趙佃璽十分看重田野調查和野外考古,通過幾十年不懈的深入基層活動,他收集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和實物材料,這其中許多資料實為研究地區史和民俗風土的一手素材。趙佃璽興趣廣泛,知識面廣博,精通書畫、鑑藏、音樂,以及在詩詞格律方面皆有很深造詣。這奠定了他在史論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獨具一格的寫作視角和敘事方式。他提到構建邊塞文化學的構想與地方史志的研究實際上是個人多年研究的需要,也是當代文化創意需要挖掘民族民間文化寶藏和新歷史學觀照視角的使然。當代人的歷史需要完善當代人的精神生活,並建構民族的力量和體現民眾的基礎,這種活的學問正如學術界評價趙佃璽:“俚語方言夾雜,史料實物結合,通俗曉暢易懂,民間寶藏吐金”,概括了他的文風和學術研究的追求。趙佃璽提到以塞北文化作為在中國特具地方代表性的一種地域文化來研究,可以明顯體會到這種地域文化與其它地區文化的差異。並通過這種差異的研究可以找到當代區域文化創新的直接母體和動力,對於繁榮當地的經濟,尋找個體化的發展道路提供理論和傳統的依據。塞北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傳統,形成了一種糅合多民族文化特色和多種信仰的地域文化景觀。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長城文化、軍旅文化、邊塞文化,等等。這裡不同民族雜居,在風俗民情、飲食起居等方面形成了迥異於它處的特色。具體包括民族交流、地域風情、軍事政治、街巷布局、堡壘要塞等。具體研究中,趙佃璽出版了《大同城區志》、《大同城區地名志》、《雲中舊夢》、《雲中豪門》、《趙佃璽講老大同故事》等數百萬字的專著。
主要成就
50多年來,趙佃璽青燈白卷,筆耕不輟,沉積了50多年的汗水和心血,寫下塞上大同的史跡典故。他出版《夢回大同府》一書,書中不僅有150餘個有關大同古街名巷建築格局、傳說故事的介紹和110餘個歷代大同名人的故事,還記錄了塞上不同時代的歷史沿革與地理變遷等鮮為人知的故事,並收錄有上千幅塞上區域內的老照片,是一部了解塞上文化的百科全書。
趙佃璽用心收藏和傳播著塞上文化。七燈頭琺瑯燈、塞上泥人模具、恆利魁綢緞莊茶壺、仁記茶莊茶葉桶、晉義貨棧的賬簿等收藏品和老物件,是塞上歷史社會進程的見證,也是他的創作元素。
“一間舍室裝載千年文化,幾張桌椅演繹風土人情”。這是趙佃璽先生創辦的大同古城民俗館門前柱子上的一副對聯,大同古城民俗館是他弘揚塞上區域民俗文化的平台。
2013年,趙佃璽一家獲得了中國首屆“書香之家”稱號。
作品介紹
《夢回大同府》系列叢書因內容豐富、語言通俗、編撰手法新穎,在眾多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位列山西省3部獲獎作品之首,其餘2部作品分別為《山西地域文化》和《太原歷史文化》。
《夢回大同府》是較完整的一套關於老大同軼事記載的叢書,系趙佃璽50年來的心血之作。叢書共4卷,分別為《老大同軼聞趣事》《老大同風土人情》《老大同史跡典故》《老大同逛街串巷》,總計110萬字
大同市民俗文化學者趙佃璽先生傾心繪製的、展示老大同風土人情的民俗系列畫——《夢回大同府》裝幀完成。
《夢回大同府》是老大同民俗畫系列之一,長5米、寬2米,畫面主要以老大同和陽街布局為原型。融入傳統國畫的創作技巧,形象而生動地再現了清末明初老大同市民的生活場景。畫中不僅有茶社、酒肆、藥店、碗鋪等多家店鋪,還有老大同四合院、法華寺白塔、廟宇等建築,以及百餘位鮮活的人物形象。整幅作品構圖疏密有致,畫中人物衣著不同,形神皆備,形象地反映了老大同的市井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