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特點
和傳統預算相比,“超預算”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1.分離預算的資源配置功能和考核評價功能
“超預算”將預算的資源規劃功能和評價考核功能分開,預算不再是對員工的約束和評價標準,而是溝通和計畫的工具。它主張將預算的作用、內容和範圍局限在對現金流量的預測和計畫上,而傳統預算的控制與激勵作用則由其它績效管理制度——例如KPI考核來替代。這一分離一方面可以解決預算本身功能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KPI的涵蓋範圍可以包括大量的非財務指標,考核評價較全面,能更好地體現戰略導向。
2.縮短預算的編制期間,變“長預算”為“短預算”,下降預算的管理級次,變“中央集中預算”為“地方分散預算”
傳統預算中,年度預算是“重中之重”。“超預算”模式下,預算的編制期間為“季度”或“月度”,一般是滾動編制,以使預算更好適應外部環境,具備更好的柔性。“超預算”重點要求“做準”,要求和客觀環境相符一致,以使資源的配置能更到位和準確。由於不再依據預算進行考核評價,預算編制減少了上下級關於預算目標的討價還價環節,預算編制時間大為縮短。
3.考核評價由KPI或BSC等績效管理工具完成,設定相對考核目標,而不是絕對考核目標
傳統預算的考核評價,往往是以財務績效為重點的,這也由預算的特性所決定。“超預算”提倡相對目標,即和標桿相比,考評單位做的如何。標桿可以是競爭對手、行業水平,也可以是企業內部的其它單位。在以固定目標(例如上年完成數)作為考核基準時,激勵效果往往欠佳,例如:當被考核人估計年度目標很有可能無法達成時,會自暴自棄;而當年度目標已經超越很多時,又會停步不前,甚至將一部分績效“藏起來”,在景況不好的年份再釋放出來。此外,考評中的“鞭打快牛”現象也較為普遍。設定相對目標,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
4.“超預算”是一種管理體系和管理思想的整合
由“超預算”內容可知,“超預算”是包括:預測、計畫、評價等功能的管理系統。在這一系統中,不但有傳統預算的內容,還吸收整合了BSC、KPI等新的績效管理工具和有關價值管理的基本思想。
5.“超預算”是對傳統預算管理的改善
實際上,“超預算”並沒有完全脫離預算。“超預算”只是分離了預算的資源配置和業績評價功能,並將資源配置計畫的時間縮短而已,傳統預算中的“滾動預算”、“彈性預算”和“零基預算”,仍是“超預算”的根本。在“超預算”模式下,原來預算承擔的預測規劃功能被保留,但更強調短期規劃和滾動規劃,而不是年度規劃,考核評價的功能則分拆出去由KPI、BSC去承擔。
注意事項
1.傳統預算下,管理控制是通過事前的預算規劃、事中的預算差異分析和事後的預算考核來實現的
在“超預算”模式下,業績目標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給管理造成了難度。
2.對實施流程管理和培養團隊意識,可能會存在負面影響
“超預算”強調決策權下移和自主預算,這固然可以使內部的各業務單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利於組織的快速靈活反應。但是,“流程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打破部門之間的組織壁壘,實現部門高效協作,從而提高整個流程的效率。“超預算”可能引發的一個問題是:各個部門只注意本部門績效提高而忽視部門間的協作,結果導致流程運轉不暢,影響整體績效。預算層級下移後,如何保證各預算單位在資源的自行安排上充分考慮企業整體的利益,而不只是考慮自身績效目標的達成,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3.“超預算”對內部業務單位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預算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傳統預算下,業績目標和資源配置是一種靜態的平衡,即主要在年度預算編制環節安排好目標達成的資源需求,各預算單位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年度預算貫徹執行,“執行力”是對預算單位的基本要求。“超預算”下,業績目標和資源配置要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預算單位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資源安排,以“咬定”動態的相對目標,這種情況下就要求預算單位具備一定的“決策力”,需要預算單位對經濟環境準確地預測,並不斷平衡目標達成和資源需求。
適用範圍
1.外部環境變動頻繁、劇烈,需要企業不斷調整戰略目標、對企業有強烈的柔性需求;
2.技術、品牌、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管理至關重要;
3.內部市場化程度較高,業務單位之間獨立性較強;
4.有較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支持,可以方便地確定標桿數據並進行相關分析,能夠支持企業動態連續地預測、預算;
5.一直實施分散決策的管理模式,對下級業務單位充分授權;
6.內部各業務單位都有較好的預算和決策能力,能夠很好平衡目標與資源需求;
7.富於團隊精神和流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