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

該機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原型機於1971年開始試飛,共製造了12架原型飛機用於飛行試驗、系統試驗和作為武器平台進行評價。生產型於1974年交付部隊使用。

逆火”—圖—26超音速轟炸機

到1990年初已有350多架在服役,其中隸屬前蘇聯四個艦隊的海軍航空兵約有160架。圖—26是前蘇聯第一種航程較遠的超音速轟炸機,其高空亞音速作戰半徑達3700公里,除能對歐亞大陸的蘇聯周圍的國家和附近的海上目標實施攻擊外,經空中加油後還能攻擊美國的戰略目標。其低空突防性能使它的生存能力大大高於以往的前蘇聯轟炸機。圖—26轟炸機曾是美、蘇戰略核武器談判中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美國認為圖—26是遠程轟炸機,屬於限制之列。經過長期爭論,最後統一在前蘇聯的觀點之下,即圖—26屬於FB—111一類的中程轟炸機。動力裝置兩個圖—144超音速運輸機所用的庫茲涅佐夫HK—144雙轉子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推力增大型,單台最大推力為127.4千牛(13000公斤)。主要機載設備包括地形跟蹤雷達、大型轟炸導航雷達、尾炮瞄準雷達、都卜勒導航及計算系統。可攜帶1枚AS—4“廚房”空對地飛彈,或在機翼下攜帶2枚AS—4或AS—6“王魚”空對地飛彈。進氣道下的多用途掛架上可攜帶12枚500公斤的炸彈。還可裝備前蘇聯研製的幫助轟炸機突防的誘惑式飛彈。艙內可攜帶多達12000公斤的常規炸彈。兩門雙管23毫米機炮並列裝在機尾。翼展(全展開)34.3米,(全後掠)23.4米,機長39.6米,機高10.8米;空重52000千克,最大起飛總重130000千克,正常武器載重12000千克,機內最大載油量48000千克;海平面最大速度1100公里/小時,高空最大速度(帶兩枚飛彈,高度15000米)1593公里/小時,巡航速度(高度12000米)849.8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5240米,爬升率(機翼後掠55°)55米/秒,起飛滑跑距離1525米,最大航程9000公里。

B-58“盜賊”

超音速轟炸機20世紀50年代冷戰初期,西方的觀察家們認為蘇聯在核轟炸機方面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美國為了與蘇聯相對抗,開始研製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轟炸機。B-58“盜賊”是美國康維爾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的一種超音速轟炸機。1956年11月11日B-58首次試飛成功。次年6月29日它攜帶副油箱突破了兩倍音速。
B-58的氣動布局十分清晰,個型光滑簡潔,機身下帶著一個大得異乎尋常的吊艙。這是B-58獨有的“燃油-核彈組合吊艙”。投入使用的有MB-1C和TCP兩種型號。MB-1C由於可靠性差很快被淘汰。TCP由上面的小艙和下面大艙兩部分組成,小艙內裝載核彈,大艙為副油箱,大艙上部凹陷,小艙則裝在凹陷內。攻擊時,副油箱內燃油用完時,便將副油箱丟棄,並對目標進行馬赫數為2的突防,投擲核彈。B-58“盜賊”轟炸機可以進行超音速巡航,尾部裝有自衛機炮。由於受當時“核戰爭擴大化”思潮的影響,B-58轟炸機更注重核戰爭條件下的作用,常規戰爭下的作戰能力欠缺,所以服役不久,就遭到冷落。 1959年B-58開始服役,原計畫生產290架,後來美空軍認為需要速度更快、載彈量更大的轟炸機,使計畫又被減到了148架。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B-58才形成作戰能力。可B-58並不爭氣,116架B-58沒有參加過任何軍事行動就前後墜毀了26架,占總數的22.4%,再加上當時美國內“飛彈派”占上風,B-58因而被無情地判了“死刑”。1969年11月5日編號59-2446的B-58進行了最後一次飛行,目的地是美軍軍機“墳場”——戴維思·蒙坦空軍基地,其退役速度之快在美空軍也創造了一個“記錄”。

圖-22“眼罩”

同時期,面對美國戰略空軍,蘇聯人同樣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們迫切地需要一種能夠高速突防的戰略轟炸機。20世紀50年代,蘇聯現役唯一的遠程轟炸機是圖-4。鑒於這種轟炸機在性能上的局限,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出了中程的圖-16噴氣式轟炸機和圖-95螺旋槳式轟炸機作為其接班人,然而在這兩種轟炸機尚未被投入現役之前,就被證明在受到超音速殲擊機的攔截時生存率很低,於是在1955年,圖波列夫設計局的設計師們開始了“105工程”。 為了保證機身及機翼的設計儘可能地簡潔平滑,兩具VD-7M發動機被置於飛機垂直尾翼的根部,這樣的設計同時還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兩個發動機之一失靈,飛機的平衡性不致受到太大的影響。設計中仍然採用圖-16的機身,僅僅是把機翼的掠角改為了52度。原型機於1958年6月21日試飛,然而試飛的結果是該機無法達到設計中超音速飛行的要求;於是一切都推倒重來,新的“105A工程”上馬。“105A工程”與它前輩的不同點在於減小了機身的面積以降低突破音障時遇到的阻力,並把機翼的掠角重新改為55度。此外,由於縮小的機身無法容納主起落架,它被改裝在了機翼以下。實際上,原設計中關於載彈重量的要求——執行短程任務時載重12噸,內油箱全滿時載重3噸,“105A”並未達到;相對於圖-16,性能上其主要進步在於可以以馬赫數1.52的速度掠過目標區域上空。儘管第二架“105A”原型機的墜毀導致了對機身的一些重設計,但還是按照“105A”的標準製造了10架飛機用於評估,並與1961年在圖西諾航空展上首次亮相。 圖-22有4種衍生型號,共生產了220架。由於先天設計的不足以及蘇聯空軍把圖-22的任務定位在轟炸那些圖-16無法很好轟炸的目標,所以圖-22似乎命中注定要在蘇聯遠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扮演乏味的角色。除了演習或者被用來對北約艦隊進行“飛越偵察”以外,在漫長的日子裡它別無用途、默默無聞。

幻影”IV

超音速轟炸機二戰後剛獲得新生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百廢待興,而當時的東西方對抗使法國深深擔心不知何時又會遭到入侵。雖然當時美國對北約承諾一旦華約對歐洲開戰,美國將提供核保護,但法國認為美國人是不會冒著自身的生存危險來保衛法國的。於是,法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了自己的核政策,那就是當法國受到威脅或者是進攻時,法國將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進行反擊,而不是像其他核大國那樣地非主動性使用核武器。1956年,為了配合核武器的發展,法國空軍對國內的飛機公司提出了超音速轟炸機的招標,於是達索公司的“幻影”Ⅳ出現了。“幻影”Ⅳ轟炸機起飛重量約為33.5噸,採用達索公司擅長的無尾三角翼式氣動布局,有大後掠垂尾及流線形機身,機翼為懸臂式三角形中單翼,同時為便於進行超音速飛行,機身兩側氣道裝有半錐形可調進氣錐,前緣後掠60度,機身頭部相當尖細,機身中段下方半埋入式地懸掛一顆自由落體核彈,其前部增加了一個很大的圓形雷達罩。第一架預生產型飛機用作轟炸試驗,於1961年10月12日首次飛行。第二架用來研究導航系統和在機頭加裝有空中加油系統,與KC-135F加油機配合進行空中加油試驗。第三架是完全的實用型,裝兩台“阿塔”9K發動機以及包括機頭空中加油受油管和武器在內的全套設備,於1963年1月23日首次試飛。基型的主要武器為半埋在機腹下的一枚5萬噸當量的核彈,或16枚454公斤炸彈,或4枚AS37空對地飛彈。正常載彈量6.4噸。1979年起“幻影”Ⅳ開始裝備ASMP中距空地核飛彈,改進型命名為“幻影”ⅣP,1985年開始交付,到1987年訂購的18架P型全部交付。應該說,在“三劍客”中,“幻影”Ⅳ的命運要比B-58“盜賊”和圖-22“眼罩”稍微好那么一點點,但由於1996年掛裝ASMP核飛彈的“幻影”2000N開始擔負著法國空軍的戰略轟炸值班任務,所有的“幻影”Ⅳ也全部退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