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超臨界機翼採用特殊翼剖面(翼型)的機翼。它能提高機翼的臨界馬赫數,使機翼在高亞音速時阻力急劇增大的現象推遲發生。它的翼型被稱為超臨界翼型,由美國R.T.惠特科姆於1967年首先提出。其形狀特徵是前緣較普通翼型鈍圓,上表面平坦,下表面接近後緣處有反凹(見圖),後緣薄,而且向下彎曲。氣流繞過普通翼型前緣時速度增加較多(前緣越尖,迎角越大,增加越多),在翼型上表面流速繼續增加。翼型厚度越大,上表面越向上隆起,速度增加也越多。飛行速度足夠高時(相當馬赫數0.85~0.9),翼型上表面的局部流速可達到音速。這時的飛行馬赫數稱為臨界馬赫數。飛行速度再增加,上表面便會出現強烈的激波,引起氣流分離,使機翼阻力急劇增加。為了保持飛機飛行的經濟性,飛行馬赫數不宜超過臨界馬赫數。想要提高飛行速度就要設法提高機翼臨界馬赫數。減小機翼厚度或採用後掠機翼(見後掠翼飛機)可以提高臨界馬赫數,但是這樣會增加機翼重量。採用超臨界機翼可提高臨界馬赫數,同時不必付出增加機翼重量的代價。超臨界翼型的前緣鈍圓,氣流繞流時速度增加較少,平坦的上表面又使局部流速變化不大。這樣,只有在飛行馬赫數較高時,上表面局部氣流才達到音速,即其臨界馬赫數較高。在達到音速後,局部氣流速度的增長較慢,形成的激波較弱,阻力增加也較緩慢。超臨界機翼還可用於減輕飛機結構重量。如果帶後掠翼的高亞音速飛機改用超臨界機翼,在保持飛行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在機翼厚度不變時改用平直機翼,這樣就可減輕機翼重量,同時改善機翼的低速氣動特性。如維持後掠角不變而採用厚機翼,同樣可降低機翼重量,還可增加機翼內的容積,用以放置燃油或其他設備。超臨界機翼由於前緣鈍圓,低速和跨音速的升力特性比較好,有可能套用在超音速飛機上。技術特點
大型飛機採用超臨界機翼,並具有尺度大、飛行雷諾數高等特點,其研製中必須解決好高升阻比機翼、翼身組合體設計,推進系統/機體一體化設計,抖振特性、靜氣動彈性特性預測及超臨界機翼流動控制等高速氣動力問題。設計思路
以Takanashi提出的三維機翼設計理論為基礎,研究與發展了一個基於歐拉方程和“正反疊代、餘量修正原理”的機翼設計方法。用改進的無限插值方法生成繞機翼的OO貼體格線,採用三維歐拉方程作為流動分析計算的基本方程,該設計方法已用於某無人機機翼和一個超臨界機翼設計,設計結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研究對象
以升力係數脈動量急劇增加的起始點定為抖振邊界,並以DFVLR-R2超臨界二元機翼和NACA0012傳統二元機翼作為研究對象,詳細地研究了這兩類二元機翼的抖振特性可行性
針對Lockheed-AFOSRWingB的亞臨界和超臨界算例結果表明,厚度的非線性分布和負的扭角會改善機翼流場的流動狀態,使機翼的升阻比得到提高,最佳化設計方法是可行的.套用
中國運-20是一款大型寬體軍用運輸機,由4個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採用的是臨界上單翼結構。網上資料顯示;運-20機組人員由3人組成,飛機採用傳統布局,三點式起落架,前起落架兩個輪,可90度偏轉。最大載重量66噸,機身長47米,翼展45米,高15米,最大起飛重量220噸。躋身全球十大運力最強運輸機之列。與C17相比,儘管在運載能力上有十幾噸的差別,但是同樣可以投送大型的裝備,像C17的話,投送M1-A1,或者M1-A2這種大型坦克,最大的重量在60噸上下,我們的運輸機也可以投送陸軍最先進的三代的主攻坦克,這個能力也是具備的,所以這個能力是不相上下的。像伊爾76的話就差了20噸,這個就有代差了。另外從航電水平來看的話,我們比伊爾76,甚至重點發展的伊爾476的發展來看的話,我們有更大的優勢。運20與此前研發的國外運輸機相比,有後發的優勢,我研製的晚,我可以把更新的技術運用這裡面,一個好的軍用大型運輸機,要求是拉得多、跑得遠、而且能在短跑道、土跑道等惡劣條件下起降。運20顯著的特點是比伊爾76的機艙變粗了,這意味著它的裝載能力和轉載適應性將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