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重慶市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研究

走出困境:重慶市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研究

《走出困境:重慶市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研究 》是謝德祿等人所寫,由重慶出版社於2002年11月1日出版,本書系重慶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所長謝德祿研究員主持的200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重慶市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研究》的最終成果。

基本信息

作者謝德祿等著
ISBN:10位[7536659636]13位[9787536659636]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1
定價:¥22.00元

內容提要

本書系重慶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所長謝德祿研究員主持的200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重慶市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研究》的最終成果。課題組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總書記關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國情市情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結合西部大開發,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圍繞國企改革發展和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這一主線,針對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特殊問題開展調研,圍繞實現重慶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與改組、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和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軍工企業和“三線”搬遷企業改革脫困及第二次創業、推進長江三峽庫區淹沒企業搬遷和關閉等難點重點問題尋求新思路、新途徑,力求取得理論與實踐上的新突破,並在體制、機制、結構的創新方面有新的見解,為增強重慶經濟活力和產業競爭力出謀劃策。
本書共分三篇十三章。第一篇主要研究和闡述重慶市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面臨的雙重製約,針對三年改革脫困的難點提出了推進國有資產重組、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結構、實施大公司大集團戰略、引資嫁接實現對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以高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建立和完善社保體系及實施再就業工程、淘汰落後生產力等對策,剖析了國企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指出了新世紀應如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八個方面舉措;第二篇針對重慶市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老工業基地振興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通過深入研究,提出六大難點的專項治理方案,分別從調整最佳化國有企業及工業空間布局、加大所有制結構調整、軍工企業實施軍民品分線經營與核算、三峽庫區企業實行分類調整組合搬遷、利用外資重組國有企業和加強國資監管六個方面提出改革和發展對策,以求從不同側面深化國企改革和最佳化經濟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和控制力。第三篇強調把國企改革與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機制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以解決老工業基地的結構轉換、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的問題,重構現代工業經濟體系,增強重慶工業核心競爭力。篇中附有在國企改革脫困中取得成功的部分優秀企業及典型個案。

編輯推薦

這本《走出困境——重慶市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研究》在邁入新世紀之初,全面回顧和深刻分析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走過的不平凡的歷程,無疑具有權其重要的意義。本書從理論上對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歷程和思路進行了分析,力求準確深刻,從實例上對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成敗進行了借鑑,力求客觀全面。並將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歷程直觀地反映出來,便於讀者全面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輝煌歷程,把握國有企業發展的未來走向。本書分四部分:主要探討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國有企業改革模式的選擇、構建並完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法律體系等問題;第二部分主要探討了國有企業依照《公司法》改造中有關國企產權、國有資產運營機構法律地位、註冊資本、收益權等法律問題;第三部分主要探討了國有企業改革中有關兼併、收購、租賃、股份合作制、債轉股、破產、社會保障等法律問題;第四部分主要探討了國有企業改革與銀行轉軌、金融債權的法律保全等金融風險防範方面的法律問題。

作者簡介

謝德祿,1942年生,重慶巴縣人,大學文化。現任重慶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大學客座教授,獲國務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研究方向和專長:產業及工業經濟。先後在《改革》、《中國工業經濟》等全國性刊物上公開發表了90多篇論文及研究成果。主編和參與撰寫的專著、編著11本,代表作《中國最大的破產案透視》(專著)1995年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後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和經濟界廣泛關注和好評。專著《中國之國有企業改革》一書,由日本東京“東方(株)書店”購買著作權,譯為日文,1997年5月在日本出版,海外發行。近十年共完成各類科研成果總計有400多萬字。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重慶市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市級軟科學一等獎二項、中國發展研究獎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委批准的中加國際合作(CDRN)優秀成果獎一項,以及省市政府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多項。

目錄

賀信

第一篇從雙重製約下走出困境
第一章改革難點:面臨“東北現象”和“西部現象”的雙重製約
一、國有企業改革事關大局,意義深遠
二、重慶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起步最早的省市
三、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特殊問題
第二章三年脫困:國企改革一個有限的階段性成果
一、確立“兩大目標”的背景及配套政策
二、重慶實現國企改革與脫困形勢最嚴峻
三、重慶國企改革與脫困的目標和思路
四、國企改革脫困的主要做法及比較
五、實現國企改革與脫困三年目標的效果及評價
第三章深化改革:新世紀國企改革任重而道遠
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十五”開局良好
二、新世紀國企改革與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三、鞏固和發展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成果的目標和思路
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途徑和措施
五、建立和完善國企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第二篇實施六大難點專項治理
第四章最佳化布局:加快國有企業及工業空間布局調整
一、國有工業企業布局的演化與形成
二、國有工業企業布局的現狀與特徵
三、國有工業企業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調整國有企業及工業空間布局的原則和目標
五、調整國有企業及工業空間布局的對策與建議
第五章經濟活力:源於推進所有制結構調整
一、所有制結構導論及演變
二、所有制結構的狀況及問題
三、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思路
四、所有制結構調整的實施方案
五、所有制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第六章軍工企業:實行軍民品分線經營與核算
一、重慶軍工企業發展歷程、現狀及特徵
二、軍工企業“以民養軍”存在的問題
三、軍民品分線經營是軍工行業改革脫困的必然選擇一
四、推進軍民品分線的目標、思路探討
五、軍民品分線進展情況及效益分析
六、實施軍民品分線需進一步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七、推進軍民品分線的配套政策與建議
第七章庫區企業:實施分類調整和組合遷建
一、三峽庫區淹沒企業的基本情況、特點和機遇
二、庫區淹沒企業遷建和工業安置移民試點情況
三、三峽庫區淹沒企業搬遷實施情況
四、三峽庫區淹沒企業結構調整情況
……
第八章應對入世:利用外資改造和重級國有企業
第九章國資監管:一個嚴肅而又沉重的課題
第三篇創新現代工業經濟體系
第十章重級優勢:構建現代工業三大體系
第十一章主導產業:培育壯大增強市場競爭力
第十三章高新技術:優先發展的先導產業
第十三章傳統產業: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產業競爭力
後記

書摘

雖重慶市力促企業資產重組,但無論整體規模還是個體規模、深度遠難與上海相比,其實,這更多的是觀念上的原因。從打破圍牆的重組看,重慶較難促成中央與地方企業、不同行業或部門之間企業的重組;從重組雙方實力看,多的是強對弱的重組,尚少強強重組聯合,著眼點實際更多的是扶困而非壯優,缺乏具前瞻性的未雨綢繆的重組,難道我們非要坐等危害發生、已造成重大損失才進行事後補漏式的重組?上市公司重組也多停留在股權轉讓這個層面上,少有優質資產注入等實質性舉措。
(五)實施大公司大集團戰略
實施大公司大集團戰略是實現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手段,是國有資產向對國民經濟有支撐實力的優勢企業集中,減少國有經濟分布寬度和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跨度,提高國有資本的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各地基於自己的實力及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在九五期間均制定了不同的至2000年的大公司、大集團發展目標,目標均較宏大。上海的目標是,培育和形成4~5家銷售收入上1000億元的特大集團,各支柱產業內形成1~2個銷售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大型骨幹企業集團。北京的目標是,培育20個年銷售額在10億元以上的大公司、集團,其中5~lO個銷售額超過lOO億元。遼寧1997年提出發展大型企業集團一、二、三工程,即到2000年,發展1O個銷售額lOO億元的企業集團,20個銷售額50億元的企業集團。30個銷售額20億元的企業集團。重慶目標是培育和發展年銷售收入上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3家,銷售收入50億~1OO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2家,銷售收入20億~50億元的企業(集團)13家。
上海“抓大”較好體現了與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調整及企業改制等的有機結合,做法最值得借鑑。上海一貫重視抓大集團的建設,1997年頒布了20條“扶大”政策,同年7月市政府確定重點扶持54戶大型工業企業集團,1998年又調整為34個。近兩年來尤其大力抓上汽、寶鋼、廣電等21家大集團的發展,市委書記親自抓六大企業集團。有如下措施:(1)在建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框架的過程中,先後把19個企業主管局改制為40個國有資產控股公司或大型企業集團,授予資產經營權和房地產經營權,並實行多元化改造,如原由儀電控股一家控股的廣電集團公司,改組為由汽車工業集團公司等四家大型企業集團共同持股的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集團。(2)推進國有企業資產實施跨行業、地區、部門、所有制的重組,特別是實現了大型企業(集團)跨部門的強強聯合和重組,如1998年將上海冶金控股和梅山兩家地方鋼鐵公司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