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變換
F.W.赫歇耳(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原名 Friedrich Wilhelm,1738~1822)
發展歷程
1738年11月15日生於德國西北部的漢諾瓦。早年為音樂師,1757年法軍占領漢諾瓦,遂移居英格蘭。他以業餘時間鑽研天文學,1773年開始磨製望遠鏡。1779年用自製的望遠鏡進行巡天觀測。
1781年3月,在觀測中偶然發現天王星,並證明是一顆新的行星,後來又發現天王星和土星各有兩顆衛星。英國皇家學會為此授他柯普萊獎章,並選他為會員。
1782年,英王喬治三世聘他為宮廷天文學家。同年他從巴斯遷居達奇特,並完全致力於天文學的研究。1786年定居於斯勞。
1787年製成一架焦距 6米的反射望遠鏡。1789年又製成一架焦距12米、口徑122厘米的大型望遠鏡(他一生製作望遠鏡達數百架之多)。他用這些望遠鏡獲得許多重要發現,1821年成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第一任會長。次年8月25日在斯勞逝世。
主要貢獻
他的主要貢獻有:①太陽空間運動的發現:1783年分析了7顆恆星的自行,認為太陽有向武仙座方向的空間運動。其後又對27顆恆星的自行進行分析,得到太陽運動的方向指向武仙座λ附近。②雙星研究:他為了尋找恆星的周年視差,經常測量一些彼此很近的雙星的相對位置。1782年他編成第一個雙星和聚星表,其中有他發現的雙星227對。1784年又刊布了第二個表,記錄雙星434對,其中有新發現的284對。1802~1804年間,發現大多數雙星中都有一星繞另一星的軌道運動。
由此說明萬有引力定律同樣適用於遠離太陽系的恆星系統。到1821年,他又發表了第三個包括145對新雙星的表。③星團、星雲研究:1783~1802年間對星團、星雲進行了系統的觀測。1786年、1789年和1802年三次出版星雲和星團表,記錄了2,500個星雲和星團。他的大望遠鏡將過去被視為無星的許多星雲分解成一群恆星。但後來他承認,有些星雲是不可分解的,例如,瀰漫星雲和他稱之為“行星狀”的星雲。1811年,他根據對星雲形態的研究,提出從瀰漫物質到凝成恆星的一系列過渡形式。他的這種分類和演化序列雖然有錯誤,但引起人們重視恆星起源問題的研究。④銀河繫結構的研究:他用統計恆星數目的方法,證實銀河係為扁平狀圓盤的假說。他企圖測量銀河系的大小,但沒有成功。雖然他曾錯誤地認為銀河系的深度是“不可測量的”,但他創立了恆星天文學的研究方法。
C.L.赫歇耳(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1750~ 1848) 1750年3月16日生於漢諾瓦。1772年她哥哥F.W.赫歇耳接她到英國。她盡心竭力地協助哥哥進行天文學研究,承擔了觀測資料的記錄和歸算任務,幾十年如一日地利用每一個可以觀測的晴夜。她還獨自進行觀測,一生髮現14個星雲,1786~1797年間發現8顆彗星。1798年她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她對《弗蘭斯提德星表《所作的索引、校訂和補充(561顆星)。1822年F.W.赫歇耳死後,她回到漢諾瓦,繼續整理她哥哥的觀測資料。1828年編成F.W.赫歇耳發現的2,500個星團星雲表,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金質獎章,1846年又獲得普魯士國王的科學金質獎章。1848年1月9日卒於漢諾瓦。
J.F.赫歇耳(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1792~1871) 1792年3月7日生於英國斯勞,181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先從事數學研究,1816年始繼父業,從事天文學研究。1820年受他父親的委託,參與創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工作。1821~1823年重新核對他父親發現的雙星,在觀測中又發現雙星3,347對。1825~1833年,在重新查核了他父親發現的所有星雲和星團的過程中,新發現星雲和星團525個,於1833年刊布。1834~1838年在南非好望角,以三架6米焦距的望遠鏡進行南天觀測,共記錄了68,948個天體,包括恆星、星雲、星團、雙星,特別詳細地描繪了獵戶座大星雲、大小麥哲倫雲、哈雷彗星、土衛系統以及船底座η的爆發。1847年刊布南天觀測結果,因此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的柯普萊獎章。1849年寫成《天文學綱要》一書,綜合當時天文學發展的最新成就,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1859年由李善蘭和偉烈亞力合譯成中文,書名為《談天》。1851年以後,J.F.赫歇耳已疾病纏身,但仍堅持著述。1871年5月11日卒於科林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