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布拉烙印

赫布拉烙印

在E•赫布拉(E.Hebrard)來到越南之前法國古典建築已傳入越南,但當他於1921年以印支建築規劃所所長身分來到越南後,河內的法式古典建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簡介

赫布拉烙印赫布拉烙印

在富有歷史韻味的綠色河內,同法式建築相互交錯的是一些既非純法式又非純越式的建築。那些建築擁有色調真實、溫暖、燦爛的蓋瓦、極具特色的飛檐和魚鱗式屋頂以及東亞建築中常見的椽子和檁子。它們是由法國建築師E•赫布拉(1866-1933年)設計於20世紀20年代建成的越南大學、外交部、歷史博物館、北門教堂和巴斯德院。

赫布拉在法國古典建築主要語言之一的對稱平面上以斗檐、椽子和檁子等東方建築語言表現東方韻味。他把我們在越南農村常見的屋頂堆疊起來,使建築具有泰國、高棉或寮國的韻味。屋頂則有很越化的屋脊,深入考究的椽子或圓窗,卻像中國式建築。所有這些泰國、高棉、寮國、越南、中國式建築細節搭配巧妙和諧,而不互相牴觸,不難看出西方建築平面上的東方風韻。

為了適應河內的氣候條件,赫布拉還賦予工程以走廊、廊檐、厚牆、檐子、對流孔等純粹越式建築細節,使屋子冬暖夏涼,自然通風,防雨並能減少盛夏陽光的輻射。

赫布拉的建築之美不止於此,其優越性更在於工程的選址,使其與環境形成珠聯璧合的建築總體。這才是赫布拉風格體現於建築創造和規劃的微妙之處。作為一位規劃家,他在選址時相當得心應手。籍此,他的建築物總是與周圍的法式別墅、河內的綠樹碧水等建築空間和諧一致。在此基調上,是那些雖不太高但仍不失其巍峨、協調且與綠樹水乳交融的房屋,這一切使河內的建築風貌更為美麗清雅,高貴嬌艷。

遺憾的是,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不允許赫布拉進一步發揮,因而我們沒有機會看到以赫布拉為始祖的印度支那建築倒映於劍湖和西湖的美景。早在1924年,他完成了河內主要向西發展的總體規劃設計,根據規劃,各林蔭大道將把當時劍湖周圍的36街坊和各功能區連線起來,在南面加建越籍公務員住宅區,在西湖旁增闢覆蓋5公里的體育娛樂區,打造出河內特色的建築風貌。

赫布拉的規劃特別注意印度支那行政政治中心區。那是今日雄王路上的圓形廣場——三大林蔭路:奠邊府路、北山路及同黃耀路平行的一條路的交匯處,可是規劃最終未能實現。除圓形廣場外,赫布拉還預計建設一些形狀相異又相互對稱的幾何形銜接性廣場。

相關條目

歷史 建築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