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農民王大富一家與赤葉河眾多鄉親受盡了惡霸地主呂承書的剝削壓迫。赤葉河邊,好色的呂承書看見王大富的兒媳燕燕兒年輕俊美,先是調戲未遂,後趁王大富父子不在家中,將燕燕兒強姦。遭受凌辱的燕燕兒欲向丈夫王禾子泣訴委屈,但王禾子卻誤認為妻子變心,怒氣沖沖離家出走。燕燕兒悲苦難訴,含恨投河自盡。王大富家破人亡。
八路軍解放了赤葉河後,在外顛沛流浪的王禾子重新回到家鄉。王禾子準備和鄉新們一道,搞土改鬧翻身。呂承書窮途末路狗急跳牆,月夜竟放火燒山,打冷槍欲置王禾子死地後逃跑,卻被王禾子和民眾捉獲。群情激奮的訴苦會上,王禾子與眾鄉親徹底清算了呂承書的罪惡,揚眉吐氣翻了身,當家做了主人。本劇系阮章競於1945年創作的農村現代戲,積極地配合了當時農民革命鬥爭的需要。
歌劇演出前後
1949年初,隨著淮海戰役勝利結束,蚌埠獲得解放,長江以北這一帶成為大軍渡江的前線。後方的文工團經過蚌埠到前線慰問部隊,在蚌演過《劉胡蘭》、《血淚仇》、《白毛女》等老根據地的新歌劇。這些演出,使剛剛獲得解放的市民民眾耳目一新,對於啟發人們擦亮眼睛,分清敵我,提高階級覺悟,了解黨的路線,起了良好的作用。蚌埠解放後,當寒假過完,新學期開始,為了改變舊學校的風氣和制度,上級領導和學校都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學校當局發揮從老解放區來的姚敬、張梓民同志和派到學校作學校工作的生活指導秦安之、郭揚等共產黨員的作用,加強思想教育。除了開展學習互助,勞動建校外,還在課外活動中廣泛發動學生辦牆報,唱革命歌曲,跳集體舞。遇到節日,則組織宣傳隊,打起腰鼓,作街頭演講。學校生活呈現積極向上,一派生動活潑的景象。剛解放的蚌埠,只有市立中學(今一中),江淮中學(今二中),崇正中學(今三中)等三所完全中學,市立中學是惟一的一所公立學校。那時,蚌埠各中學都開展了排劇演戲活動,江淮中學排的《升官圖》和《保爾·柯察金》,崇正中學排的《思想問題》,國小教師聯合排演了《天國春秋》。市立中學先是排的《前線》、《小二黑結婚》,以後又改排《雷雨》,因為劇情離學生生活太遠而半途作罷。後來,擔任副教導主任的張梓民老師提出:解放區有紅、白兩大歌劇,白是《白毛女》、紅是《赤葉河》,現在《白毛女》大家都知道,我們排《赤葉河》好了。
《赤葉河》這正好適應當時已在全國醞釀的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需要,因而得到劉華光校長贊同。音樂老師張陽生買回了劇本,從學生中挑選能唱歌又口齒清楚的作主要演員。角色的分配是:老農民王大富由牛金星飾,老農之子禾子由羅銘飾,禾子的新媳婦燕燕由柳志強飾,牧羊人老宋由周賀勛飾,地主呂承書由唐家林飾,狗腿子秋貴由王本振飾,青年農民生卯由劉金言飾,農民小三由楊鍾勤飾,農民二全由張振榮飾,村長高山大由邵岳飾,另有十多位民眾演員,男女各半,則採取自報和指定結合的辦法確定。角色定後就組織讀劇本,背台詞,練唱歌,進行排練。開始排練時,除了張陽生老師擔任導演外,張梓民老師對戲劇十分熱心,又是內行,也經常到場進行指導。他提醒老農民要適當彎腰,不能直挺挺站立,對人物的化妝提出建議,對於如何道白的語氣,抑揚頓挫進行示範。那時,國語還不流行,張陽生老師就逐句糾正發音,尤其是女主角的煙臺口音,費了導演不少唇舌。在排練的同時組織了樂隊。聘請了王文松、劉偉和房林等會提琴、胡琴、風琴和二胡等樂器的老師和同學作配樂準備。黃捷凌、賈明珍等女老師擔任化妝和舞台服務工作。美術老師陳印白率領黃敬坤等幾個有藝術才能的同學負責設計布景和舞台裝置。效果組的同學們準備了用鐵皮抖動,鉛球滾動,黃豆落帆布,以及風車旋轉的聲音和電線接水、離水的方法演練電閃雷鳴,還有專學雞叫、狗叫、羊叫的。可以說,為了演《赤葉河》把當時全校教職工主要是高中部的同學大部分都調動起來了。排練時間都是用課外活動,星期天和寒暑假。為了保證排練任務的完成,劇組建立了團小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檢查遵守紀律的情況。
彩排是在學校禮堂進行的,附近居民聽到訊息都趕來觀看,禮堂外人頭攢動,窗台上站滿了人。開始,大家心情十分緊張,安排了幕後提詞,結果評價比較滿意,這一來鼓舞了大家的信心。頭幾場演出,市里領導同志前來觀看,看後大為稱讚。當時的市委宣傳部部長馮舜華同志說:這個戲很有教育意義!青年團,教育局可以組織學生看,還可以向外公演,讓社會上都來看,可以賣票,統戰部向工商聯打招呼,組織工商業者看。開始各場是分發的招待票,可是一公演就剎不住了,因為要求看的人太多,只好演下去,學校設計了“市立中學(赤葉河大歌劇)助學義演入場券”,還畫了一張海報,在外張貼,引來許多圍觀者。正式演出先在東方電影院(在今淮河旅社附近坐南朝北),後在維多利(即今人民電影院)和芝麻巷的蚌埠大戲院等幾個劇場。這是蚌埠市在解放初期的戲劇演出中曾經轟動一時的一次演出活動。
演出中有一些值得回味的趣事:劇的布景是用的一塊一塊長木框糊上白紙在上面畫出來,然後用繩子連線起來,拼成一塊整體。雖然是因陋就簡,但演出的效果卻相當不錯。有一場地主堂屋的戲,堂屋中掛著一張佛像,由於佛像的面貌似學校的老校工高老頭,大家都笑說這是陳印白老師以老高為模特畫就的。儘管這並沒有得到陳老師認可,但這個說法仍然流傳開來。《赤葉河》里的老羊館是劇中的主角。演老羊館的周賀勛嘴邊貼了用棉花做的山羊鬍子,貼鬍子的麵糊一乾很容易掉,一次演出他抹鬍子時,竟發覺半邊鬍子要掉下來了,他趕緊手不離鬍子把它按牢。演出中周賀勛曾經有一次“驚險動作”,按劇情,他穿著破棉襖,下擺掖在腰間,肩上扛著趕羊鞭,一手拿著長長的旱菸袋,邊抽菸邊表演。由於他不會吸菸,更不會抽旱菸,一次在台上,他把菸袋別在襖子裡,旱菸沒有全熄,在棉衣里又慢慢地自燃起來,起初他感覺胸前有點發燙,後來愈來愈燙,但劇情沒有結束,既不能把菸袋抽出,又不能提前下場,急得他火燒火燎。當預定的台詞講完,他三步並作兩步跑到後台,胸前已經冒煙,趕快拽開衣扣,一接觸空氣,突然燃燒起來,大家七手八腳幫他撲滅,裡面穿的毛線衣已經燒了一個大洞。人們在驚嚇之餘都為那件毛衣惋惜。這件事在劇組內曾長期傳為笑談。唐家林、王本振兩個是反面人物的主角,他倆演得十分出色。唐家林演地主,穿著白色紡綢長衫,蓄著唇胡,戴著墨鏡,一手搖著鵝毛扇。王本振演狗腿子,除了蓄著鬍子外,左腮上還有一撮毛,可以經常捻動,加上右手拿了一根文明棍,動不動就向前一舉,擺出一副要打人的姿態,走起路來搖搖晃晃氣派十足。
有一次在蚌埠大戲院,當台上地主和狗腿子狼狽為奸欺侮農民和農家小媳婦時,觀眾怒不可遏,一個中年漢子,突然站起來喝一聲“打!”觀眾群起回響,前排的觀眾紛紛把手裡的果皮核等東西向台上砸去,有的還砸到唐、王的身上。當時出乎意料,把劇場氣氛搞得緊張。《赤葉河》第一場的場景是在貧苦農民王大富家院子裡,時間是早上。茅草屋的旁邊,有兩個雞籠。演出的頭幾天,雞籠里放著幾隻雞,演了幾場,發現這些雞沒有動靜,為了增強農家氣氛,就把一隻公雞用細繩子繫著放在竹籠的頂上站著。有一次在東方電影院演出,當大幕徐徐拉開,舞台後面幾位學雞的同學,從不同的方位用不同的聲調響起了公雞司晨的叫聲,誰也沒有料到站在竹籠頂上的那隻公雞竟真的扇起翅膀,伸長脖子跟著打起鳴來。全場觀眾先是一楞,接著就鬨堂笑起來。這個突然出現的局面,使幾位指導老師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因這場戲是要表現低沉憂傷的情節的。還算好,公雞隻叫了幾聲,隨著後台扮雞叫的停止,真雞也不再叫了。這個“假雞引得真雞叫”的插曲,不但沒有影響演出的效果,反而增強了舞台氣氛的真實感。
由於劇情內容大多是表現貧苦農民生活,所以大部分服裝不需要特別準備,市中學生多數家境貧寒,只要回家找找舊衣服,按農村情況,配個腰帶、氈帽、加個補丁,或者把已經破了的衣服口子再撕開一點就可以上場,有的同學就是以日常穿著上的台,演青年農民的楊鍾瑾,平時穿著比較隨便,他參加樂隊拉二胡,又要當演員,上場時沒找到腰帶,隨手找了條草繩在衣服外面一纏,就上了台。從此,即使是台下,他也經常就是一根草繩纏著掉光了扣子的大衣來校上學。
創作人介紹
阮章競(1914~2000),現代詩人。曾用筆名洪荒。廣東中山市沙溪鎮象角村人。1914年1月31日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於2000年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阮章競先生只上了4年國小,13歲當徒工,20歲失業後到上海,生活貧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一直在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從事文藝工作,並參加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等民眾運動。寫有話劇《未熟的莊稼》、《糠菜夫妻》,歌劇《比賽》等,主要表現革命根據地人民抗日鬥爭和大生產運動。
1947年創作的大型歌劇《赤葉河》和長篇敘事詩《圈套》,是他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作品。《赤葉河》通過貧苦農民燕燕一家被地主迫害而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剝削壓榨的殘酷性,強烈地表達了貧苦農民翻身解放的迫切要求。歌劇寫於土地改革的高潮中,充滿了呼喚農民奮起控訴、復仇的戰鬥激情,富有時代色彩;詩意濃郁的歌詞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量。《赤葉河》是40年代新歌劇的一部代表作。
1949年,阮章競創作了長篇敘事詩《漳河水》。長詩描述太行山區漳河邊上三個勞動婦女在新舊社會中婚姻愛情生活的不同遭遇,和她們在建立民主政權後為爭取幸福生活所作的鬥爭。長詩思想的深刻之處,在於展示爭取婦女解放鬥爭和社會習俗、思想意識的變化與政治、經濟變革的關係。人物性格鮮明,敘事與抒情結合得較好,並在創造性地吸取古典詩詞,尤其是民歌民謠的營養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嘗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阮章競先後擔任《詩刊》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
1956年創作了童話詩《金色的海螺》,詩歌情節曲折動人,語言優美流暢。1956年以後深入內蒙古包頭一帶,寫作以反映內蒙古草原巨變和鋼鐵基地建設的組詩《新塞上行》、《烏蘭察布》和敘事詩《白雲鄂博交響詩》。茅盾稱這些詩“想像奔放,詩句明麗,格調豪邁”,“富於形象美和音樂美的適合表現我們這時代的豐富多彩生活的民族形式的新詩風”(《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阮章競還有詩集《虹霓集》(1958)、《迎春桔頌》(1959)、《白雲鄂博交響詩》(1964年)、《阮章競詩選》(1985年)、《漫漫幽林路》(1991年)、《晚號集》(2001年)等
改編人介紹
在潮汕音樂史上,陳瑪原是一位重要的音樂家。陳瑪原(1922-2010)出生於澄海(現為汕頭市澄海區)蓮陽鄉建陽村,2010年10月1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汕頭逝世。他從小酷愛音樂,喜聽潮樂,潮曲,讀書時開始自學音樂,能操潮樂的二弦、椰胡、揚琴、古箏等多種樂器。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先在連隊,後調第四支隊隨軍工作隊任隊長。此段期間,曾創作國語歌曲《解放大合唱》、潮州方言歌曲《磽仔苦》、《刺仔花》、《南風涼哩哩》、《望你來》等,對於宣傳、組織民眾發揮很大的作用。 1950年所在的潮、澄、饒藝宣隊與其他文工隊合併組成潮汕文工團,任工委會委員兼音樂隊長。此期間為了配合土地改革,他與文工團的有關人員合力改編大型國語歌劇《赤葉河》為潮州方言歌劇,並擔任作曲。潮州方言歌劇《赤葉河》獲得很大的成功,在潮汕一帶產生強烈的影響,其主題歌《赤葉河本是一個荒山坡》風靡一時。 1922年出生於澄海縣(現為汕頭市澄海區)蓮陽鄉建陽村,漢族,著名作曲家。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理事,汕頭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潮州市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潮州市民間音樂團顧問,澄海市潮樂研究會顧問。
從小酷愛音樂,喜聽潮樂,潮曲,讀書時開始自學音樂,能操潮樂的二弦、椰胡、揚琴、古箏等多種樂器。19歲擔任國小教員,抗日戰爭時曾以潮樂《昭君怨》三板曲調填寫抗日歌詞教學生演唱。後考入國民黨浙江渠州新聞大隊宣傳隊,參加過《桃花扇》、《升官圖》等進步劇目的演出;曾創作活報劇《勝利三部曲》等,但遭禁演。
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先在連隊,後調第四支隊隨軍工作隊任隊長。此段期間,曾創作國語歌曲《解放大合唱》、潮州方言歌曲《磽仔苦》、《刺仔花》、《南風涼哩哩》、《望你來》等,對於宣傳、組織民眾發揮很大的作用。
1950年他所在的潮、澄、饒藝宣隊與其他文工隊合併組成潮汕文工團,任工委會委員兼音樂隊長。此期間為了配合土地改革,他與文工團的有關人員合力改編大型國語歌劇《赤葉河》為潮州方言歌劇,並擔任作曲。潮州方言歌劇《赤葉河》獲得很大的成功,在潮汕一帶產生強烈的影響,其主題歌《赤葉河本是一個荒山坡》風靡一時。
50年代初潮汕文工團撤銷後,他調潮安一中任音樂教員,並輔導該校學生文工團。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方言歌曲,不僅內容廣泛,而且形式多樣,密切配合黨的中心工作,不少節目在參加汕頭地區和廣東省業餘文藝會演中獲獎。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人民公社好》、表演唱《五女夸夫》、活報劇《田間休息十分鐘》、二重唱《雙親家》、潮州民謠《月亮歌》、《剪刀詞》等。其中《月光歌》並收入《中國民歌選》和汕頭市教育局編印的鄉土教材《多采的鄉音》。在學校工作期間,他為潮州方言歌的探索、完善(包括採用中西樂器伴奏)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9年他參中潮安文工團的組建工作,並擔任該團編導組長,繼續從事潮州方言歌的創作實踐。除排演《赤葉河》外,又創作了第二部大型方言歌劇《春雷》(該劇在完成音樂合成之後因文工團撤銷而未能排演);同時,還創作了獨幕歌劇《珍珠牆》、獨幕舞劇《繡花女的故事》、合唱《向秀麗》、《鴛鴦車》等。
1961年文工團撤銷後,調潮劇團工作,先後擔任正天香潮劇團、潮安潮劇團編導組長。此段期間,他致力於探索潮劇的唱腔和音樂改革,尤其在科學發聲和解決男女同腔同調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有研究和實踐,並先後為神話劇《八仙鬧海》、現代戲《杜鵑山》、《稻花香》、《紅松店》、《白毛女》、《焦裕祿》、《平原作戰》等劇目作曲。為了深入生活,1966年他曾帶隊到河南省蘭考縣,親身感受焦裕祿的感人先進事跡。
80年代離休後,移居汕頭市,主要從事書法與古箏的研究,近年曾應新加坡邀請赴該國舉辦個人書展和古箏演奏,出版有CD《赤葉河》(與原潮汕文工團老同志合編)、《潮箏古韻》和《瑪原書法選集》。